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他叫郭昊天,是一位复旦校友。2020 年,他结束留学生涯回国发展。而在 2022 年 9 月,其担任一作兼通讯的论文,终于在 Cell 发表。
具体而言,他和合作者开发了一套新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的合成 RNA——Transcriptionally Engineered Addressable RNA Solvents (TEARS),可以在细菌中从头构建无膜细胞器,实现微米尺度的空间控制。
利用这样的技术,可以解答了很多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并具备大量的潜在应用前景。
在应用上,其一可以在生物合成领域进行应用,用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这个方向目前来看,是落地最快的。
郭昊天所创办的小熊猫生物已经开始提供相关服务。他说:“9 月底论文发表时,我们也同时发布了工具包‘TEAR-2’。”
其二则和药物筛选有关,即针对 LLPS 进行药物设计和优化,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也许会有“奇效”。
但是,由于 LLPS 领域本身就是交叉学科,再加上工程改造和药物筛选,导致复合进入壁垒过高。所以目前只在海外有几家公司,郭昊天自己也在探索这个方向,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
空间尺度的结构与控制,是整个生物学最底层的话题之一。一个细胞里面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种不同的分子,这些生理活动能够维持高效而不会乱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细胞在空间尺度上存在大量的自组织。
其中,纳米尺度相对比较简单,就是生物大分子的组装。我们经常会在看到一些蛋白质或者核酸,它们自己没有催化活性,只是充当个脚手架的作用。
这个尺度上的组织,大家都已理解得比较透彻。10 年前,合成生物学领域就有三篇里程碑工作,分别是用蛋白质、RNA、DNA 做材料实现 synthetic scaffold。
郭昊天表示:“其中 RNA 的工作是我们在巴黎的 Lindner 课题组和哈佛大学 Silver 课题组一起做的,2011 年发表在 Science 封面论文。另外两个工作分别是 Keasling 和 Jerala 课题组完成的,也都是资深团队发表的论文。”
更高级别的组织需要通过细胞区室化,也就是细胞器来实现。从酵母到人,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有一套高度相似而保守的细胞器,很多都有上百年的发现历史,几乎和细胞生物学本身一样古老。
在生命科学里,很多重大问题都跟细胞器有关。比如,如果我们想理解真核生物的起源,首先就要回答细胞器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细胞器出了问题,就会引起非常多严重的遗传疾病。举例来说,真核细胞中心法则的整个过程,从 DNA 到 RNA 到蛋白质的信息传递,所有过程都涉及到细胞器活动。
细胞器对于生物制造业也非常重要,比如最近 10 年生物合成领域的几个重要工作,都使用细胞器定位的相关技术。原因在于阿片、托品烷生物碱、长春花碱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合成途径中,很多酶必须放在不同细胞器环境里才能有功能。
但是,细菌中没有与之相当的细胞器。截止今天,人们也只在少量物种中发现了一些几十到几百纳米尺度的微区室,结构、性质和功能都截然不同。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仿照真核细胞,在细菌中合成细胞器的话,不论对于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郭昊天说:“从十几年前入行开始,就陆陆续续地听说过有不下几十个团队尝试过在细菌内合成细胞器,基本上结果都不理想。归根结底,我们对细胞器的生物发生过程不够了解。”
如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真核细胞中的细胞,我们就能看到有的细胞器是由膜结构形成边界的,还有一些是无膜的。
虽然有膜细胞器是我们讨论最多的、研究最多的结构,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也没完全研究清楚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而现在对于无膜细胞器的发生机制,人们相对更清楚一些。从 2009 年开始,学界逐渐发现是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的物理过程形成的,而最近几年 LLPS 也变得异常火热起来。
此次郭昊天设计的 TEARS,是一种模块化的架构。这些 RNA 可以在细菌内部,通过 LLPS 的方式形成一个微米尺度的区室,同时还能特异性地透过指定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实现和真核生物无膜细胞器相当的结构和功能。
过去,由于真核生物过于复杂且难以控制,很多基础科学问题我们只能纸上谈兵。现在这些问题就可以通过控制细菌内的 TEARS,来进行实验验证。
而在应用层面,只有真核细胞的参与才能实现的各种生理过程、代谢网络,我们也可以尝试使用 TEARS 来进行重构和优化。
不只是技术突破,还解答了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首先,大量研究显示,真核细胞里参与 LLPS 的蛋白质在细菌里会形成蛋白质的固态聚集体,那么细菌内部能不能形成类似真核的 LLPS?
郭昊天指出:“我们 2017 年第一次向同行介绍这项工作的早期成果的时候,大家其实都还没有在细菌里观察过 LLPS,这个机制能不能在细菌内成立都是存疑的。
直到从 2018 年开始,才逐渐有报道说细菌内也有 LLPS。”而现在,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他和合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其次,什么样的分子能够实现 LLPS?之前几乎所有相关论文报道的都是蛋白质,而此次工作提供了非常强的证据,即 RNA 核酸分子本身无需任何蛋白质,在生理活性下也可以实现 LLPS,这将极大地拓宽无膜细胞器这个领域的研究范围。
近日,相关论文以《用可定位的相分离RNA对大肠杆菌空间改造》(Spatial engineering of E. coli with addressable phase-separated RNAs)为题发表在 Cell 上,郭昊天担任一作兼通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主任埃瑞尔·B.林德纳(Ariel B.Lindner)为共同通讯作者。
“三位审稿人看到我们使用 TEARS 在基础研究、代谢工程、遗传工程等各个方向的应用,都认为这项技术会成为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郭昊天表示。
论文获 Nature 子刊青睐
据郭昊天介绍:“该项目最开始是 2017 年我们的一个 iGEM 比赛项目,算是个多方巧合的结果。我们研究中心受到欧莱雅家族基金会的支持,从 2007 年开始每年会组建学生队伍 Paris Bettencourt 参加 iGEM 比赛。”
这支队伍在 2013 年拿过冠军,数次入围 Finalist,是全世界成绩最好的队伍之一。2017 年,该比赛原计划“休息”一年,但是学生们特别想参加比赛。
“我就在 6 月份被临危受命安排去做指导。正巧当时 Ron Vale 课题组刚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 RNA 在细胞核内会形成凝聚态聚集体,”郭昊天表示。
其导师 Ariel Lindner 教授在蛋白质聚集体领域做过很多代表性工作,而郭昊天又在做 RNA 相关研究,和 Vale 课题组也有过合作,所以他们很快就关注到了这个报道。
当时,郭昊天提出并设计了合成细胞器的方案,推荐给 iGEM 的学生当做一个子课题去探索。一直到 2019 年,郭昊天博士快毕业了,要对过往工作收尾,才重启了这个项目,又做了几个月实验。
因为整个课题的主要“门道”是在设计上,所以复用了大量的过往积累材料、数据以及实验技术,因此实验完成得比较顺利的,前后耗时不到一年。
“倒是论文投出去之后花的时间是最久的,当时正好赶上新冠疫情,我已经离开巴黎,回国创办小熊猫生物了,而且巴黎的研究中心则长期处于停摆状态。
最后只能是小熊猫生物和巴黎的团队远程协同推进文章修订,文章作者和致谢里有一半人都是在这段时间才参与进来的。”郭昊天表示。
投稿中,他还遇到了一件“趣事”,论文在预印本平台上线之后没几天,一位来自 Nature 大子刊的编辑发推文在网上求助,说自己在 bioRxiv 上看到一篇很好的论文,希望发邮件和作者讨论一下投稿到 Nature 子刊的可能性。但是,又担心被当做垃圾邮件,琢磨了一晚上怎么写。
“当时,我们还有同事和朋友在下面回复他。他们这种很好的杂志主动 cold call 确实还是非常少见的,估计他也是头一次这么做,搞得非常逗。
然后,我们转天就收到了他的邮件,原来他说的就是我们合成细胞器的预印本论文。不过当时论文已经投出去了,后来实验室投了几篇其他论文过去。”郭昊天说。
做合成生物学领域的“Apple和Microsoft”
作为一名 90 生物科技创业者,郭昊天“涉足”生物最早要从本科说起。2011-2015 年,他在复旦大学读本科,2011 年起开始通过参加 iGEM 比赛,进入到合成生物学领域。当时,他主要研究基于非平衡态的统计物理模型去理性设计核糖开关。
“本科毕业之后,Harvard 的系统生物学主任 Andrew Murray 推荐我去巴黎交叉学科研究院(CRI)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 Ariel Lindner 课题组读博。但是因为法国是两年硕士之后三年博士的学制,所以我先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硕士学位,”他说。
这一年,他先是在 Lindner 课题组做了一段研究,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衰老的微流控技术。然后,他在雅克莫诺研究所 Nicolas Minc 课题组做了两个月生物力学,后来发表了一篇 PNAS 论文。
最后,他去 MIT 的 Jeff Gore 课题组,提出了一个菌群抗生素互作的新研究方向,做了一些概念验证,再后来和几位同事发了几篇 Nature 子刊论文。
他继续说道:“2016 年,我回到巴黎攻读博士,博士论文是以 RNA 为例,建立了一个名叫‘通用设计理论’的合成生物学新范式。
随后,我们也把这个概念拓展到了多肽、蛋白质和遗传电路上。到 2018 年,我们报道了用机器学习指导定向进化的方法,也是AI和合成生物学结合最早的实例之一。”
2020 年因为新冠疫情原因,郭昊天选择回国发展。2020 年底,他和朋友一起创办小熊猫生物(Ailurus Biotechnology),目前担任 CEO。
其表示:“这是一个生物计算机公司。合成生物学经常讲希望能像编程计算机一样编程生物,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个愿景实现,真的建立一套用来编程生物的架构和语言,并通过开放平台的方式提高大家生物工程改造的能力和效率。”
他解释称,这就相当于 IT 工业里 Apple 和 Microsoft 的工作。如果听过量子计算,就能很好理解生物计算,就是用生物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比如说人脑处理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生物计算过程。
“而在 2021 年,我和团队已经为客户设计并测试了上百万的工程菌,目前在高通量实验平台这个领域属于国际第一梯队,”郭昊天说。而在后续,他还会进一步在非平衡态物理、细胞器的动力学、随机过程等多个方向深挖。
参考资料:
1.Guo, H., Ryan, J. C., Song, X., Mallet, A., Zhang, M., Pabst, V., … & Lindner, A. B. (2022). Spatial engineering of E. coli with addressable phase-separated RNAs. Cell, 185(20), 3823-383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6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