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一、刻蚀速率
习惯上把单位时间内去除材料的厚度定义为刻蚀速率。如图1所示,刻蚀速率=△d/t。刻蚀速率由工艺和设备变量决定,如被刻蚀材料种类、刻蚀机的结构、使用的刻蚀气体种类以及配比、射频功率、腔室压力等。
一般增加刻蚀气体的流量、增大射频功率等方法可以得到更快的刻蚀速率,但并不是刻蚀速率越快越好。一方面刻蚀速率太快而无法控制,这样就无法用于工业生产;另一方面,还要均衡刻蚀均匀性、刻蚀形貌等其他刻蚀质量的参数。所以某一类型机台在特定条件下会有一个大概的刻蚀速率范围。下表给出了几种干法刻蚀机台对不同刻蚀材质的速率范围:
表1 不同机台对不同刻蚀材质的速率范围(单位:Å/min)
被刻蚀材料 | RIE | SPTS ICP | SPTS Rapier | SPTS XeF2 |
Si | \ | 10000~30000 | 10000~50000 | >40000 |
SiO2 | 200~400 | 1000~2000 | \ | \ |
Si3N4 | 300~500 | 1000~3000 | \ | \ |
二、刻蚀的剖面形貌
不同的刻蚀机制将对刻蚀后的轮廓(Profile)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图2所示,纯粹的化学刻蚀通常没有方向选择性,上下左右刻蚀速度相同,刻蚀后将形成圆弧状的轮廓,并在掩膜(Mask)下形成底切(Undercut),这种刻蚀被称为各向同性刻蚀(Isotropic Etching)。各向同性刻蚀通常对下层物质具有很好的选择比,但线宽不易控制。而各向异性刻蚀(Anisotropic Etching)则是借助具有方向性的离子撞击,进行特定方向的刻蚀,形成垂直的轮廓。采用非等向性刻蚀,可定义出细微的线宽。
图 2 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刻蚀
干法和湿法刻蚀都会形成底切现象,只是形成的大小不同。湿法刻蚀由于是各向同性刻蚀具有对物质的侧向刻蚀能力,导致掩膜下的被刻蚀物质形成了圆弧状的凹坑。而干法的各向异性刻蚀在纵向上刻蚀能力强,但对侧壁也会有少量的刻蚀,因此在掩膜下会形成较小的底切。同理,刻蚀到了一定的深度若有终止层的存在(例如在SOI片上刻蚀硅,有介质层SiO2作为终止层),为了保证各个区域的刻蚀干净,刻蚀会有一定的过刻时间,此时会在底部形成小凹槽,此种在刻蚀底部的小凹槽业界称之为notch(凹槽)。
另外,在干法的深硅刻蚀中有一种Bosch(博世)工艺具有刻蚀步骤与钝化步骤循环往复交替进行的工艺特点,导致刻蚀后侧壁具有微小锯齿状的形貌,此形貌称为侧壁粗糙度(scallop)。图3给出了底切、底部凹槽以及侧壁粗糙度的示意图。
图 3 干法刻蚀后的undercut、scallop和notch
三、刻蚀偏差
刻蚀偏差又叫线宽损失(CD Bias),是指刻蚀前后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CD)的变化。如图4所示,Wa表示刻蚀后的线宽,Wb为刻蚀前光刻胶的线宽。刻蚀偏差一般定义为Wb – Wa。此偏差变化可能是正直,也可能是负值,这是由刻蚀的工艺条件决定的。
图4 刻蚀偏差
四、选择比
在刻蚀过程中,被刻蚀物质上层的掩膜(如光刻胶)或下层的物质这些本来不需要被刻蚀的膜层也会同时被刻蚀,如图5所示。
图5 刻蚀前和刻蚀后比较
选择比即为不同物质之间刻蚀速率的比值。其中又可分为对掩膜物质的选择比及对待刻蚀物下层物质的选择比。选择比要求越高越好,高选择比意味着只刻蚀想要刻去的那一部分材料。如图6所示,Ef:被刻蚀材料的刻蚀速率,Er:掩膜层材料的刻蚀速率,则选择比可以表示为S=Ef / Er。
图 6 刻蚀选择比
相对于湿法刻蚀,干法刻蚀的选择比偏低。这主要是因为干法刻蚀的离子体轰击效应是不区分材质的。因为不同的掩膜对同一种工艺具有不同的选择比,因此选择比不仅影响此步干法刻蚀工艺,也影响着工艺流程中掩膜材料、掩膜方式的选择。表2给出不同机台在刻蚀不同材料时对各种掩膜的选择比,由于工艺变化对此参数影响很大,下表只是在一定工艺条件下的范围。
表2 不同机台对不同刻蚀材质的选择比(掩膜刻蚀速率为1)
被刻蚀材料 | 掩膜 | SPTS ICP | SPTS Rapier | RIE |
Si | 光刻胶AZ5214 | 20~40 | 20~40 | \ |
SiO2(PECVD沉积) | 60~120 | 60~100 | \ | |
SiO2(氢氧合成) | 90~180 | 130~180 | \ | |
Si3N4(PECVD沉积) | 10~20 | \ | \ | |
SiO2 | 光刻胶AZ5214 | 1.5~2.0 | \ | 1.9~3.5 |
Si3N4 | 光刻胶AZ5214 | 3.5~5.0 | \ | 1.9~4.0 |
五、深宽比
深宽比即刻蚀深度与此沟槽线宽的比值,如图7所示。此参数表征了刻蚀机台的能力,深宽比越大,机台能力越强。表3给出两种刻蚀机型对硅刻蚀的深宽比,Rapier表现出优异的深硅刻蚀能力。
图7 刻蚀深宽比
表3 不同机台刻蚀Si工艺的深宽比以及侧壁形貌图
六、均匀性
刻蚀均匀性是一种衡量刻蚀工艺在整个硅片上,或片与片之间,或批与批之间刻蚀能力的参数。保持硅片的均匀性是保证制造性能一致性的关键。实际生产中一般测量芯片的5点位置来计算片内均匀性。如图8所示,分别为上下左右4点(剔除外围5mm)加中间1点。均匀性的计算公式为:
均匀性(%) = ±【(最大值 – 最小值) / (平均值 * 2)】* 100%
而片间(或批间)刻蚀均匀性(又称重复性),其计算公式为:
重复性(%) = ±【(最大平均值 – 最小平均值) / (平均值 * 2)】* 100%
图8 硅片上量测5点位置
七、Loading Effect
刻蚀过程中硅片表面的形貌差异会导致刻蚀速率的差异,此种差异称之为Loading Effect。具体表现为小线宽沟槽的刻蚀速率小于大线宽沟槽,如图9所示。这是由于反应气体不易扩散进入小线宽沟槽,同时生成物也不易从小线宽沟槽中扩散出来。降低腔室的压力可以改善此种现象,但压力过低会导致起辉不稳定等其他问题的出现,所以工艺调整时需要均衡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图9 Loading Effect示意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