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边 和 变 字形没联系 有联系的是它们的字音 字义 表面看不出有关联 它的内部呢 甲骨文字典 有个 上自下丙 的字 编写没有作分析 并指出 说文所无 遂不传 也就是 不可识者 但极少数研究者指出它是 边的初文 但在我看来 这个答案还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边”和“变”字形没联系,有联系的是它们的字音,字义,表面看不出有关联,它的内部呢?一会儿我们共同层层剥茧去进一步分析。《甲骨文字典》有个“上自下丙”的字,编写没有作分析,并指出“说文所无”遂不传,也就是“不可识者”,但极少数研究者指出它是“边的初文”,但在我看来,这个答案还不完美,它似是而非。

边的繁体楷书和金文如下①出《散氏盘》②出《大盂鼎》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自+丙”如下,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自”,像鼻子形状。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我们看了上面甲骨文金文,先说“自”。

1.鼻子形。它在脸部最突出的位置,也就算是代表着脸部。卜词有“疾自”,是说鼻子出了毛病。用的就是这个本义。2.自己,自我的自。3.鼻子是嗅觉器官,在构成文字中,它与犬构成“臭”(本义是气味),加口字,就是动词“嗅”之初文,略提。

再说“自+丙”中的丙,以前我写过一篇小文,今略提。甲骨文石头也写作△,丙是两块石头相撞击形,▽▽,它表示当初“击石取火”之义。就是“炳”(炳,火)之本字。

“自+丙”,合起来就是,人脸对着燃烧的大火。如此说它和“边”似乎还联系不到一起?且慢,我们看,繁体的边“辵,自,穴,方”这几个部分组成。我们看到的金文“边”有两个:

金文《散氏盘》,由“彳止,自,丙”构成。①彳止,代表行动,是形旁。②自,丙,代表声旁。丙字有讹变,类似“方”字,但却不是方。

而《大盂鼎》的边,自下丙保留着,又多了一个“方”字,为小篆所本。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一)有研究者认为,“自丙”就读作“边”,是边的初文,因为它是边字的声符。是声符不错,但却不是边的初文。

(二)边,当初应该是个动词,从金文里的“彳,止”可以看出来。彳是表示行动,加止,就是脚趾的趾,行动的意思更明显。它是一种用脚踩的动作。口头语里有,如把刚种上的菜籽用脚“边(音同砭)一边”。“边住我的脚了”,词义相当于“踩”,其写法,用法于文献无证。

边,作方位词用,表示事物的边缘线,如边际,边疆,边界,天边等,也可以叫“涯”(由水边引申出边际义)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话说回来,余看来,“自丙”(边)是“变”的初文。为什么?①人脸(自)对着燃烧的火(丙),会变红。人情绪激动变脸,也是变红。②燃烧能改变事物。如柴草燃烧变成灰烬,泥坯烧制变成陶器,矿石冶炼变成青铜器等。无一不是“变”。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然而,“变”繁体是“丝言”作字头,甲骨文没有直接发现“丝言”的变字,“丝言”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虢季子白盘》里,它是蛮的初文,后来变,恋,都是以“丝言”作声旁的形声字。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字源新探》“边”和“变”的起源是什么?

石石撞击为丙(炳本字),而“丙+攴”(手执硬物如青铜棒,或石,凿石形)就是更,更就是改,变。《易》曰:“君子虎变,小人豹变”。更就是把石头变为人需要的石器。加石旁是硬,加革是鞭,加人旁是“便”,便宜之便,方便之便,形声兼会意。

故,“自丙”,变,边,便四个字,是同音同源字。

结论:①,“自+丙”,是“变”(變)的初文。

②“边”(邊)是以“辵”(彳止)为形旁,以“臱”为声旁的形声字。

文责自负,请有道君子,不吝赐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93551.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