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构建、批判——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延展、构建、批判——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延展、构建、批判——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作者:奕品

1972年,由约翰·伯格执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在图像批评中为观者标示出了应有的位置,红遍了英伦南北,次年,《观看之道》同名书出版,这部影响深远的艺术文献奠定了约翰·伯格在艺术批评领域“大师级”的地位,也彻底改变了人们观看艺术的方式与观念。

延展、构建、批判——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黄锐的《关键词铭》

延展、构建、批判——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延展、构建、批判——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小野洋子的《葡萄柚》

在《观看之道》中,伯格从古代绘画、裸体绘画和广告图像三种艺术样式对当时流行的艺术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这些批判和质疑改变了人们对图像批评方式的认识,凸显“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多元诠释的可能,并试图分析图像艺术所蕴含的政治、阶级、权力、财富、性别等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由《观看之道》激发的争论历久不衰,其所表达的“我们所见与我们所知之间的关系从未固定”的观点,更是不断提醒着在当下读图时代陷入视觉狂欢的人们。

近日,一场同名展览“观看之道”在北京CHAO艺术中心开幕。策展人乔纳森·斯坦普与约翰·伯格是故交,两人的艺术观念也一脉相承。在乔纳森·斯坦普看来,在装饰性、景观化的艺术作品以外,艺术更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有所作为,要聚焦社会性议题进行深刻的观念性思考。因此,此次展览所选取的17位中外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带着艺术与社会双重审视后的深刻思想性,从性别、身体、种族、资本等多个角度为“观看”艺术赋予更多可能。展览将这些作品放置于同一空间,并试图从作品文本之外的多个角度延展呈现,构建深层次的视觉语境,以对纪念碑性、创新性、唯一性等艺术中的普世观念和意义提出反思,从而探讨何为当代艺术的“观看之道”。

毋庸置疑,展览中呈现的大部分作品,其背后的艺术理论几乎都是在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泉》的精神影响下所形成的。比如艺术家组合K基金会在1994年完成的令人瞠目且至今仍存在争议的作品《钱:现金的主体》中,比尔·德拉蒙德和吉米·科蒂这两位成员在其行为艺术作品的最后燃烧了100万英镑纸币。这件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不仅鼓舞了人类的勇气,而且由此成为一座精神的丰碑,不断提醒人们去思考关于艺术与生活的问题,当然还有金钱和资本在人生中的价值。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合作的《情人——长城》同样是有着“纪念性”意义的作品。两位艺术家各自从长城的一端开始走,在中间相遇,然后结婚——作品的意图、形式、内容及其作为一个疯狂而浪漫的想法的初衷都与“景观”针锋相对。这也是为什么小野洋子划时代经典之作《葡萄柚》能够在今天成为观念艺术的一座灯塔——这份诗意而富有力量的DIY指南让人们得以理解、思考并想象那些超越自我的艺术,并鼓励人们去发掘自己的创造力。

从小野洋子发布于1954年的首份“指南”出发,展览中的艺术作品时间跨度长达65年,这是有意而自觉的选择,它表明了当代艺术的观念性丝毫不因其创作年代久远而褪色。相反,它们以更具广泛影响力的观念直接替代了创新这一语汇,暗示了重要的并不是作品创作于昨天或是50年前,而是它是否还具有影响力,是否在今天仍向我们诉说了什么。由此,“观看之道”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关于时间和当代性的开放的观点,即不以创作的日期而论,而是看该作品的当下意义和影响力,赋予其当代有效性和光环的,应当是它在当下所产生的智识和情感上的重要性。

在“观看之道”所建构的视觉语境中,对将作品的“纪念碑性”作为欣赏当代艺术的一种价值标准提出了质疑。比如,作品的物理尺寸和体量不仅承载着象征意义,而且在生理层面真实地对观者产生影响。但这种高效且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却与我们所说的艺术的价值与重要性无关。同时,机械或电子复制技术的反复使用,对这些当代艺术客体的唯一性和所谓独家传播等一系列在根本上与艺术经济相关而与艺术的欣赏标准无关的问题提出了挑战,实现了一种可视化的批判性话语。展览还向观者证明了非常规艺术形式是如何通过书籍、广告、乙烯基唱片、电视广告、海报、复印件、小册子、烟标或是各种废弃物来触及更多观众的。这些形式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性,为艺术在画廊与美术馆之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元的参考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的中国“声部”同样不可小觑。多位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的代表作品也在展出之列,比如徐冰的《烟草计划——小红书》、王广义的《通俗人类学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先行者黄锐的作品《关键词铭》摆放在展厅一隅,这是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北京传统的鼓与一些较小的圆钹并置构成的装置作品。每个鼓和圆钹上都印有英文或中文的单词或人名,比如巴拉克·奥巴马、菲德尔·卡斯特罗、金融危机等。观众通过敲击这些指代特定历史意义的词语、概念、事件和人名的文字进行演奏。

在现场即兴拿起鼓槌敲击是否可以视作一场偶发的行为艺术?美国艺术家、教育家阿伦·卡普罗的艺术作品《如何创作偶发艺术》似乎给出了答案,卡普罗通过该作品第一次公开申明了11条如何创作偶发艺术的原则——在展览现场,这11条原则被翻译成中文,并打印出来张贴在展墙上。其中第9条述说如下:当你准备去做了,不要彩排任何场景。因为“艺术”这一框架将把这些想法定义为一场好的演出,这会导致它表达得不那么自然。紧接着,第10条“训谕”就写道:“偶发”只可以展现一次,重复展现只会变陈旧……有些时候,一些事情是不可能被重复的。

与一些网红艺术展仅仅给大众或小众带来新的观看体验不同,“观看之道”是一次关于艺术存在状况的展览,也是艺术作为展示形式的某种宣言。当17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打破时空界限,“臂挽臂”地伫立于同一个空间,如同一支顶尖交响乐队,散发着巨大能量,不断激发观者从不同角度思考、学习和理解当代艺术,以及它所呈现的样貌。因此,“观看之道”不是一个走马观花就可一目了然的展览,它意在构成一个鼓励观众用批判性目光去探索,并与灵感不期而遇的空间,并由此勾勒出真诚与勇敢的,且在我们智能手机的微笑与点赞生活中所久违的那种热望。(奕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3650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