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先秦 从先秦时期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运用标点符号。还有人专门用钩识“し”表示自己书读到了哪里,做一个记号。 1919年4月,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习六书,明句读
韩愈《师说》中有云: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是读书人的入门级技能。明“句读”指断句方法,只有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真正读懂古文。


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现代汉语所说的标点并不一样。古人所说的“句读”,相当于“标点”中的“点”,即“断句”。一句话说完了,在旁边加一个圆圏,这就是“句”;在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加一个点,这就是“读”。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苏洵在《送石昌言使北行》中说:“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换言之,句读学习太重要了,学得好与否是一个人能不能成为读书人的标志。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先秦

从先秦时期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运用标点符号。

春秋

春秋时期《侯马盟书》中会使用一条或两条短线表示重复的文字。这也是一种原始的标点。

战国

战国时期,除了表示重复文字的单、双短横外,还有表示语气停顿的点号,标识名词的圆点和表示章节划分的方块符号。

汉代

到了汉代,标点符号反而简化了很多。《说文解字》中只记载了当时常用的两种标点符号“、”和“し”不过都为了表示停顿。前者可以说是短停顿,后者属于长停顿,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一段结束了。还有人专门用钩识“し”表示自己书读到了哪里,做一个记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1919年4月,马裕藻等六位学者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交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大会议决通过。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这一议案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所謂标点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停顿和语气。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是)用于句末的点号,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今早吃个瓜,目前网上标点误用的现象主要有:完全不用(空格代替及空格都没有)、滥用、随意减省以及误用等等。当下,我们的时代正在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过渡,由“当面沟通”向“线上沟通”过渡,如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成为横亘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难题。必须承认,文字的使用规则时刻都在进化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能够精炼、准确地表意,永远是对于文字及符号使用者最为基本的要求。

高考易误用标点符号总结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1、概数不用顿号

概数是表示大概的数目,有时拿数词连用来表示,如三五个、七八十人等。因为表示约数,所以概数中间不需要停顿。因此,如果加上顿号,就是错误的。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的距离数目。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之间不需要停顿,一加上顿号,便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这就不符合表达的原意。

2、缩写的集合词不用顿号

一些词语,如父母、中小学生、干群、干警等是一些缩写的表示集合群体意义的词语,它们之间结构紧密,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这次“实战演习”的成功,与广大的指、战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指战员”是一个集合词,“指”是指导员,“战”指战士。“指战员”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3、连词前不用顿号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这种真率与坦白,本身就很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关切、和共鸣。

连词“和”连接“共鸣”和“关切”,表示并列,而再加上顿号就多余了,应该删去顿号。另外,还要注意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如“或者”“甚至”“以至”“但是”“而且”等,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大院里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也参加了植树活动。

不论是刻画自己、或者描叙人世,他都毫不隐蔽地融进自己的个性,灌入自己的热情。

“甚至”“或者”是连词,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 “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删去“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中间的顿号;“或者”表选择,把“或者”前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4、并列谓语、补语不用顿号

并列词语或短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你要不断学习、进步、工作。

这篇小说写得真实、动人。

“学习、进步、工作”和“真实、动人”分别作谓语、补语,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5、分句间不用顿号

分句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并列成分之间各自成句,各自表达自己的意义,所以应用逗号,不能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因此,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6、并列成分不同层次间不能完全用顿号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 是一个层次,“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又是一个层次。不同曾册间用顿号,造成脉络不清。大的并列层次间应用逗号。

7、分句间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都是句内点号,但是停顿时间有长短之分,不能乱了次序。停顿先用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辽宁官员谈“死虎事件”中不能上山救虎三点原因:其一是经验不足;其二是没有专业捕兽队伍;其三是捕兽枪支不够。

“三点原因”之间没有逗号,并且停顿较小,不能用分号,应用逗号。

8、单句排比不用分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气呵成,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9、无疑问处不用问号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是并没有疑问。这时,就不能用问号。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虽然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为什么”,但是它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三个短语没有疑问,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10、倒装疑问句中问号不能前置

有的疑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问号应放在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就吃惊地喊。

“怎么啦?你”是一个倒装句,“你”是这个句子的主语,问号放在“你”后面,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疑问语气。

11、选择疑问句中问号不能前置

选择疑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分句,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分句之间用逗号。

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两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12、冒号后揭示范围要看清

冒号的揭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句子表面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冒号不能管到句末,因此,或将冒号改为逗号,或将逗号改为句号,放到下括号内。

13、句中“说”后不全用冒号

“某某说”出现在一段引语的中间,这个“某某说”之后不能用冒号,而只能用逗号。

“你瞧,多美啊,” 她低声喃喃地说:“可惜碎了。”

引语中间插入“某某说”,这“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因为冒号是用来提示下文的,如果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冒号中不能再用冒号

在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就会眉目不清,脉络不明。

昨天开校会,校长宣布:学校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岗位工资制,二是岗位聘任制。

“宣布”后面有冒号,“措施”后面又有冒号。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了两个冒号,致使句子脉络不清,两个冒号有一个应改为逗号。

15、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同位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可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想使用标点符号,只应使用破折号来表示短暂停顿。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李洋、张杰、朱军等在一起畅谈创业理想。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与“李洋、张杰、朱军等”是同位主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

16、省略号后不用“等等”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表示并列列举时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他看着大地渐渐地从黑夜中醒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显现着越来越绚丽的色彩和磅礴的生命力。

“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是一组并列列举,省略号就表示“等”,所以省略号和“等”保留其一。

17、引文独立成句时句末点号不能外用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句子就应该保留引文的句末标点符号,即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里面。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句中贾岛的两句诗是完整的,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18、引文不完整或是一个成分时句末点号不能内用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成为作用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但是,要注意问号和感叹号仍保留在后引号内。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19、句内括号句末点号一般不保留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注释语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括号中的内容“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是对句子主语“中国猿人”的注释,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内句末句号应去掉。

20、句外括号句末点号不能省去

句末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注释语如果有标点,可照样不动。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括号内的内容是对整个句子的注释,括号内的句末点号应保留,在句末加上句号。

新生态,表情和标点的潜台词

新时代,交流在虚拟空间中发生,无法直接感受彼此的停顿、语气和表情,小小的一个标点表情背后的情绪天差地别。
说简单一点有了它可以增加阅读友好度,说复杂一点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品质。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今早吃个瓜,不谈内容,只看标点,目前网上标点误用的现象主要有:完全不用(空格代替及空格都没有)、滥用、随意减省以及误用等等。

我们的时代正在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过渡,由“当面沟通”向“线上沟通”过渡,如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成为横亘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难题。必须承认,文字的使用规则时刻都在进化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能够精炼、准确地表意,永远是对于文字及符号使用者最为基本的要求。

当然今天的主角还是读书

纵横书海的“标配“—标点符号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那么古人是如何读书的?给大家介绍古人读书典故30则。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4.挟策读书

《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1614.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