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知足者富

虚空先生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知足者富更多经典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道德经》更新中~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更多经典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道德经》更新中~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原文)

虚空先生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知足者富

“道恒无名。”

道是没有名字的,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才名字,因为有人要喝茶,所以道就入了茶,叫茶道。

“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朴就是朴实的,没有欲望的状态。没有欲望的状态虽然他很小,而天弗敢臣,天下没有什么人和事是可以让你臣服的。

我们来举例,说一个人没有什么欲望,别人可以让你臣服吗?不会。反过来再讲呢,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很多,谁都可以让你臣服。比如说古代的君王、皇帝,天下之主够大吧,但是他还有很多欲望的时候,会不会被臣服啊?会吧,别人就会找到各种方式去令你臣服,令你昏乱,比如说你好美色,有人就可以用美色让你臣服;比如说你好字画,你看像宋徽宗,就会有人用这些字画,文化类的东西让你臣服。你好什么,别人就可以利用什么让你臣服,说你喜欢奢侈品,那别人就可以用奢侈品让你臣服于他,让你失去了自我。

但是,一个人说我没有什么欲望,对不起,你征服不了我,无论你用什么我都不为所动。比如说古时候的贪污也好啊,是不是都是因为有了欲望被人抓住了呀,被人找到了欲望,是不是就找到了你的弱点?找到了你的缺点,就可以从这里下功夫,你就会被臣服。

这里说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欲望,即使你再小,都没有人可以真正让你臣服,你不被臣服的时候,你才可以去做你自己,否则一个人就会迷失自己。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如果一个侯王可以守着朴,他没有那么多欲望,他就不被臣服,然后他就会想着自然而然去做一些利益别人的事情,利益天下百姓的事情。万物将自宾,天下百姓自然会愿意做那个宾客,以你为主,就这么简单。

在其他的地方也是如此,比如说我在一个团队当中,如果你是那个团队的领导者,你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然后提升你自己,给别人提供辅助,提供滋养,是不是他们自己就以你为主?

这个道理实则我们在《道德经》当中反复的会提到,只要你去守着那个朴,去复归于那个无极,你是不需要去治理你的团队的,你也不需要去管教你的孩子,实则什么都不需要做,他们自己会去做,他们自然会以你为主。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天地相交干,然后降下了甘露,下了雨,你不需要命令哪个百姓去用水,是不是需要自己就去取了?所以这个自均是什么意思啊?不是你要平均分配给不同的人,而是他需要多少,他自己去均,他自己去取,你什么都不需管,这就是道。

我们去想一想,如果我们做事情以这个思维,是不是就好了?我们只需要去提升自己,我们复归于无极,我们守着那个朴,然后你给别人提供滋养就好了,至于谁需要谁不需要,跟我们没有关系,需要的人,他自己去取,不需要的人,他就不取,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做。

现在回头再来想想“无为而治”这四个字,好不好理解了?它是不需要治的,你只需要真正懂得无为的这种概念,然后很多事情自治,你根本不需要管。

虚空先生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知足者富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说道本来是无名的,什么都没有,始制有名,什么意思啊?当我们在用的时候,是不是就有名了?当他开始有名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把他停止在那个地方,就是不要让他去动。

说我管孩子吧,本来我知道不应该去管他,让他自己顺其自然就好了,但是哪一下我又要看不惯了,我又要管,这就叫始制有名。当我们刚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怎么办?我就知止,我及时地把它停住,知止所以不殆,就不会产生接下来的危险。

我们说道是怎么产生的?就是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接下来你就要产生行为,这里面就产生了道。有一些事情,我们产生了想法的那一刻,我们觉察到如果是不对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地停止,不要产生下一步的行为,这个就可以不给自己带来危险。殆就是危险,不殆就是没有危险。

“辟道之在天下也,有小谷之于江海也。”

形容道在天下的作用,好像那个小谷与江海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需要成为那个江海,一旦你有想成为江海的想法,你就知止,你告诉自己,只需要做那个小谷,那个小溪,当我流淌到一定的程度,经过一定的时间,最后我也会汇聚到江海当中去,成为那个江海。

老子的思维一直都在讲缓缓地流淌,慢慢地去积累,积累到了,那个结果自然呈现,千万不要强为。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知道别人是有智慧的,自知才是明达的,我们说知道别人容易还是知道自己容易?知道别人容易,但是我们去想一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吗?你了解别人多还是了解自己多?为什么看别人容易看清呢?第一点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欲望。第二点,我们总是习惯了向外看,所以我们总是想了解别人,但是忘了一件事情,我们最应该了解的不是自己吗?

我们举例啊,有个人问你说,你说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找什么样的对象你问谁呀,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还在问别人,你应该非常清楚地了解你自己的脾气、秉性,了解你对生活的需求,那你自己了解自己,是不是你就知道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就好像是你了解你自己的身体状态,是不是你就知道你应该吃什么,你适合吃什么呀,多简单的道理啊。所以一个对自己身体状况很了解的人,你就知道你适合吃什么,难道你去问别人吗?方向错了。

人们都想要去知人,但是错了呀,应该自知啊,我们应该先清晰去了解我们自己,因为你了解了你自己,你才知道你到底想干什么?很多人为什么迷茫,说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就是你没有了解你自己。

然后,你看张三干什么了,你也要干什么,我那同学干什么了,我也要干什么,我妈让我干什么,我也要干什么,现在社会流行什么,我就要干什么。是不是全错了?就整个方向就反了。所以知人者是有智慧的,自知者是明达的。

我们中国人讲话很有意思,说我们讲两句话的时候上一句,下一句,意思在哪一句?在第二句。举例说你很漂亮,但是脾气不好,他不是讲你漂亮吗,你要听前半句,你太没有智慧了。他说你真努力工作呀,真好,就是总迟到,所以现在流行一个词叫职场黑话,就是我们听话一定要听后半句,不要听前半句,他说哎呀我太喜欢你了,可以我不配,那你就是知道就是不喜欢你,只不过中国人说话喜欢委婉,先说一句好听的,再夹一句但是,你就是但是就好了,前面那句不重要。

知道了这个思维再读书好不好读?你看通常两句,一个逗号,一个句号,逗号前边是铺垫,你听句号前边那一句,你别听前边那半句,那半句意义不大。你看我们每一章是不是,前边他举了个例子是不是在铺垫?是以或者故怎样怎样,总结了要讲这一句,但是没有前面那铺垫,是不是没有办法讲后面那一句啊?

你总不能上来就说,你脾气很暴躁,你不先说他好看吗,然后再说他暴躁啊,你不能上来就说你总迟到,这不只有批评吗?所以我们先说你兢兢业业,你工作真勤奋,但是你还迟到,也就是你不迟到就更好了,如果你没有前面那个兢兢业业,就不跟你讲你迟到了,就直接你就回家了吧,是这样的吧?就是因为你有前半句,所以后半句是重点,告诉你听一听。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告诉我们要自知。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胜过别人是有力的,但是真正的强是自胜,不是战胜别人,是超越自己。

“知足者富也”

说知足才会富,也就是不知足永远都穷,为什么穷啊?就是总想要更多,所以当你知足的时候,你当下就富了。

“强行者有志也。”

强是用来自胜的,当我们懂得不停地去超越自己,这是有志向的人。

有没有发现老子讲的志跟其他文化讲的志不一样?老子的志都是修为自己,所以你看老子不提倡什么?你的志向是征服世界,你的志向是定立一个什么远大的目标,老子的志是什么?提升我自己,修为我自己,也不提倡你什么知人之智,那个没有用,你要有自知之明。

我们说“以身观身”,什么意思呢?当你有自知之明是不是自然就知道别人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你看当我们学习了几年的文化,这几年修身过来,你能看清楚自己的问题了,别人再一讲他的事情,看清他的问题容不容易?

当你有自知之明的时候,你自然会有知人之智,但是你不停地向外追,你有知人之智,却未必有自知之明。当你能自我超越的时候,你能战胜自己的时候,你有没有战胜别人的力量?有,但是我根本就不用,不需要,我胜过你有什么意义吗?

虚空先生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知足者富

“不失其所者久也。”

所指的是自己,只有不丢掉自己才可以长久啊。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比如说很多女士吧,说我跟一个人结婚了,我都围绕着他,围绕着他的喜怒哀乐,围绕着他的生活,把自己丢掉了,请问长久了吗?是不是最后一无所有?你把你丢了,其他的东西不都没有了吗?

所以,你看一个人是不是永远都要修为自己,别人自然就会对你好,而不是你求来的好。你说老板为什么不重视我,那是你求的,如果你不失其所呢,你有更大的价值,老板他不是自然重视你吗?多简单的道理。

你说孩子不听我的话,这孩子不孝顺,你能怪他吗?你把自己都丢了,你天天围绕着他那点事,把你自己搞得一无是处,那你说他怎么可能听你的话。你要想做成什么事业,你要想做成什么工作,不要去看外界,这是我们现在犯的极大的错误。

包括我们让孩子报什么专业,我们通常都看别人报什么,四处打听,你要了解你的孩子的性格呀,他的喜欢,他愿意做什么,难道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吗?我们习惯了向外求,你天天这找个问,找那个问,他们只是在讲他们的专业,讲他了解的知识,那些东西我们可不可以学?可以,我们拿来作参考,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孩子他的喜好,他的性格适合做什么。

所以,不要去丢掉了自己,你要有自知之明,你要有战胜自己的这种强了,你要有不停地超越自己的这种志向,我只有不丢掉自己,才可以让一件事情变得更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也”

身体没了,但是精神可以永存。你的思想啊,文化呀, 你做过很多事情,是不是这些东西一直都在呀?你看我们讲到了刘邦,讲到了朱元璋,太多了,李白呀,苏东坡呀,老子啊,孔子这样的人,是不是人没了,但是他还在,就是因为他有他自己的操守,有他自己的那个信仰,有他自己的那个精神。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呢?人还在,但是已经没了,就是你没有了什么,内在的精神,内在的操守,这个东西不能丢,所以当你把自我丢掉以后,这个人虽然在但是等同于没了,但是你反过来呢,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这两句话才是重点,不失其所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做自己,要保持自己的节奏,要有自己的风骨,要有自己内在的修养,这个东西才是真实且长久的,其他的东西都是短暂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7060.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