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征辟制是什么制度?

察举征辟制是什么制度?汉代,随着强大的中央王朝的建立,单靠养士和军功以选拔人才的办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于是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选人任官的途径,这就是太学、察举和征辟。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汉代,随着强大的中央王朝的建立,单靠养士和军功以选拔人才的办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于是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选人任官的途径,这就是太学、察举和征辟。

汉代在京师开办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教授博士弟子。博士弟子由太常选拔,或由郡国选送。学习期间,每年要进行考试。考试的方法主要是射策,即由主试者将问题书写在策上,让试者随其所取之策进行回答。经考试区分优劣,然后授官(主要是郎中、文学掌故等)。东汉改试家法,即考核经师所讲授的内容。家法不纯,往往贻人之讥,且不能授官。这是汉代选官的途径之一。

察举征辟制是什么制度?

二是察举,又叫做荐举,这是汉代选官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察举是由公卿及郡国守相根据考察,以向朝廷推荐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所谓察,即察孝廉;举,即举秀才。孝廉偏重德行,秀才偏重文才。其他察举的名目还有很多,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悌力田、直言极谏等。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曾下令地方郡守察民间德高望重之人。至文帝以后,察举遂形成制度。西汉以举秀才为主。秀才又叫贤良、文学。(见桓宽《盐铁论》)东汉以察孝廉为盛。东汉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秀才为茂才。

汉代被荐举的吏民还要经过皇帝策问才能授官。自汉武帝开始,这种策问考试普遍实行起来。策问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策,即由皇帝提出一些政治、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作答。如《汉书晁错传》记对策者百余人,惟错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二是射策,即由应试者用箭投射简策,并据所射中之策而回答问题,颇似后世之抽签考试。

如董仲舒被举为贤良文学,在射策时便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由此深得武帝赞赏,即被任命为江都王之相。射策后来成为一个典故,常被用来指应举考试。如杜甫《醉歌行》: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东汉顺帝时,对孝廉也要进行考试。由于汉代有了策问,应举者要进行对策和射策,故可视为科举制度之萌芽。此后隋唐的进士科考试,宋代及明清的殿试,以及历代制科考试,策问仍是其基本的或惟一的考试形式。

除察举外,对某些有名望的士人,还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征聘,授予官职,谓之征辟。其中由皇帝直接聘请者称为征,由官府聘请者称为辟。皇帝征召者多是德高望、学识渊博之人,如疏广因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土,枚乘因辞赋名世而被武帝以安车蒲轮征召(死于道中)。著名科学家张衡也因精通天文历算而被安帝征任郎中,后又升迁为太史令。两汉时期,官府的一些低级官吏可由长官自行聘请,如三公、将军和郡国守相等都可自辟士人充当幕僚。这些人一般统称掾史,其数量要比皇帝直接征召者为多。

此外,汉代进入仕途也还有多种途径,如任子、纳赀、军功等。任子是二千石以上官吏任期满三年后,可保举子弟-人为郎。如苏武便因为父亲苏建做过代郡太守,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书苏武传》)纳赀又称赀选,即入财为官,后来发展为卖官鬻爵,弊病甚大。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747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