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5 月 22 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9 篇文献,分别关注:心血管,蔬菜水果,橄榄油,IBD与菌群,瘤胃菌群,粘膜微生态,工程菌,抗生素,Hp根除。
多吃水果蔬菜或可预防心脏损伤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315]
① 326名受试者(平均年龄45.2岁)随机分为3组,分别摄入对照饮食、富含水果蔬菜的饮食及DASH饮食,干预持续8周;② 与对照饮食相比,富含水果蔬菜的饮食显著降低了受试者的高密度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及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分别降低了0.5ng/L及0.3pg/mL;③ 与对照饮食相比,DASH饮食显著同样降低了受试者的hs-cTnI及NT-proBNP,分别降低了0.5ng/L及0.3pg/mL;④ 两种饮食均未显著改变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
【主编评语】
DASH饮食可降低血压及LDL胆固醇。《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饮食模式对亚临床心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发现富含水果蔬菜的饮食可显著改善部分亚临床心脏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且改善效果与DASH饮食类似。(@szx)
【原文信息】
Associations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Subclinical Cardiac Injury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From the DASH Trial
2020-05-19, doi: 10.7326/M20-0336
橄榄油或能降低心血管风险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18.639]
① 分别纳入6万余名女性和3万余名男性前瞻性研究队列,随访24年,共记录9797心血管疾病(CVD),包括6034例冠心病(CHD)和3802例中风病例;② 与不摄入橄榄油者相比,摄入较高者(>7g/d)患CVD和CHD的风险分别降低14%和18%,而全脑或缺血性中风与橄榄油摄入无显著相关;③ 每天用5g橄榄油替代等量人造黄油、黄油、蛋黄酱和乳制品脂肪,CVD和CHD风险下降5-7%;④ 较高的橄榄油摄入量与较低水平的炎症生物指标、较高水平高密度胆固醇显著相关。
【主编评语】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纳入美国两项前瞻性队列,探究橄榄油的摄入与心血管相关疾病(包括冠心病和中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高橄榄油摄入者,其患冠心病的风险降低,而其他植物油(混合)并无此效果。同时,橄榄油的摄入还可能降低体内炎症标志物、优化脂质结构等。利用橄榄油替代黄油等动物源饱和脂肪,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兵兵)
【原文信息】
Olive Oi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U.S. Adults
2020-05-05, doi: 10.1016/j.jacc.2020.02.036
克罗恩病术后菌群或可预测疾病复发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7.827]
① 收集121例接受回盲肠切除术的克罗恩病(CD)患者的粘膜和/或粪便样本,39个健康对照的回肠活检样本;② CD患者粘膜相关菌群的特征是产丁酸菌减少,变形菌门和Akk菌富集;③ 术后,患者粘膜处呈现毛螺菌科富集,术后疾病复发(POR)者还有梭杆菌科增加,非POR患者的链球菌科和放线菌科减少;④ 粘膜相关菌群可预测POR,优于临床风险因素;⑤ 梭杆菌为最重要的早期POR参与者,POR患者术后6个月时,Negativicutes和梭杆菌类群丰度较高。
【主编评语】
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的文章,通过对121例克罗恩病患者在接受回盲肠切除术前后的不同时间点的粘膜和/或粪便菌群进行分析,揭示出术后疾病复发患者和未复发患者肠道菌群再定植具有差异,粘膜相关菌群可用于预测术后疾病的复发状况,同时发现梭杆菌门参与早期POR发生,或将成为预防疾病复发的治疗靶点。(@爱的抉择)
【原文信息】
Early postoperative endoscopic recurrence in Crohn’s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microbiota recolonization
2020-04-25, doi: 10.1093/ecco-jcc/jjaa081
克罗恩病缓解后仍有菌群问题,且与持续性腹泻相关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7.958]
① 分析来自215名IBD患者及48名健康人的590份结肠及回肠粘膜样本;② 经治疗后获得内镜下缓解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未分类IBD(IBD-U)患者的粘膜菌群多样性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③ 经治疗后粘膜愈合的克罗恩病患者的结肠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且残余的临床活动及持续性腹泻与较低的菌群多样性相关,持续性腹泻与菌群失调相关;④ 在中重度炎症的UC及IBD-U患者中,腹泻增加与菌群多样性降低相关。
【主编评语】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治疗成功后的IBD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后发现,接受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即使在粘膜愈合后,肠道菌群多样性仍显著低于健康人,且较低的菌群多样性与治疗后患者的持续性腹泻相关。(@szx)
【原文信息】
Persistent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After Mucosal Healing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Diversity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Increased Dysbiosis
2020-03-24, doi: 10.1016/j.cgh.2020.03.044
浙大团队:瘤胃菌群及代谢产物对奶牛生产性状的影响
Microbiome——[10.465]
① 根据乳蛋白量(MPY)和产奶量选择10头高MPY(HH)和10头低MPY(LL)奶牛,测定瘤胃宏基因组、代谢组和血清代谢组;② HH组的古菌种类和产甲烷细菌丰度较低,碳水化合物合成通路基因丰度较高;③ 普氏菌属在HH组富集,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和产维生素B功能提高,满足了高MPY和产奶量性状;④ 普氏菌属与瘤胃菌群代谢产物正相关,可能会影响宿主对氨基酸的代谢;⑤ 组学解释性分析表明瘤胃菌群代谢产物和血清代谢产物对MPY的贡献较大。
【主编评语】
浙江大学刘建新团队和加拿大Alberta大学Leluo Guan团队先前对超过300头奶牛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同样的营养和管理条件下,部分奶牛的乳蛋白含量(MPY)有较大差异。该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比较高MPY和低MPY奶牛的瘤胃宏基因组、代谢组和血清代谢组,揭示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发现瘤胃菌群代谢产物和血清代谢产物对MPY的贡献较大,分别为29.76%和26.78%,其次为菌群功能(21.56%)和菌群组成(17.81%)。该研究将有助于对促进高质量牛奶生产的肠道菌群依赖性和宿主代谢产物依赖性机制的理解,提示人们或可通过饮食管理或遗传选择来改变奶牛瘤胃菌群以提高牛奶质量。(@EADGBE)
【原文信息】
Multi-omics reveals that the rumen microbiome and its metabolome together with the host metabolome contribute to individualized dairy cow performance
2020-05-12, doi: 10.1186/s40168-020-00819-8
Science子刊:鱼类免疫球蛋白如何维持黏膜共生微生物稳态
Science Immunology——[10.551]
① 通过抗IgT单克隆抗体清除B细胞构建了稳定的虹鳟鱼IgT耗竭模型;② lgT的缺失显著增加了鱼类对寄生虫感染的易感性;③ lgT的缺失导致黏膜组织表面微生物比例严重失衡并发生易位,进入鳃上皮细胞和体循环;④ lgT缺失引发鳃部组织病变和炎症反应;⑤ IgT包被的微生物主要以(兼性)厌氧菌的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⑥ 随着sIgT水平的恢复,黏膜组织中IgT包被微生物的比例以及类型恢复到正常水平,黏膜免疫稳态恢复平衡。
【主编评语】
黏膜组织作为脊椎动物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能够参与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在正常情况下,宿主的免疫系统与黏膜表面共生微生物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哺乳动物分泌型IgA能够维持黏膜组织处微生物稳态、促进微生物定植以及抵御病原菌的入侵。然而,这些功能在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是否具有一定保守性、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功能还不清晰。《Science Immun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IgT通过维持共生微生物的平衡在鱼类黏膜抗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鱼类是进化史上最早有完整免疫系统的动物,对黏膜免疫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我们不断完善鱼类免疫学及对免疫系统的认知。(@EADGBE)
【原文信息】
Specialization of mucosal immunoglobulins in pathogen control and microbiota homeostasis occurred early in vertebrate evolution
2020-02-07, doi: 10.1126/sciimmunol.aay3254
兰州大学团队:用工程菌减少抗生素污染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7.65]
① 通过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冰核蛋白N端结构域与红霉素酯酶(ereA)融合蛋白,成功构建表面展示ereA的工程菌(E. coli ereA);② 25°C储存40天后以及重复使用7次后,E. coli ereA的酯酶活性分别为初始酶活的86.7%和78.5%;③ E.coli ereA可在24h内完全降解50 mg/L的红霉素;④ E.coli ereA通过打开大环14-元内酰胺环有效降解红霉素;⑤ E. coli ereA经喂食可在小鼠大肠内定殖,显著降低小鼠粪便中红霉素水平,并促进堆肥过程中红霉素的降解。
【主编评语】
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大量的抗生素无法被动物代谢或吸收,其中有大约50-90%的抗生素以原始形式或作为母体化合物排出,导致动物粪便中有大量抗生素残留,影响后续处理。抗生素经常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不但通过促进耐药菌株的形成而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对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有效的控制污染源抗生素释放的方法。兰州大学李祥锴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应用细胞表面展示技术将红霉素酯酶(ereA)表达于肠道细菌大肠杆菌表面,获得的工程菌E. coli ereA具有非常稳定的酯酶活性,可有效降解溶液中及小鼠肠道中的红霉素。该研究表明,应用细胞表面展示技术使肠道细菌表达抗生素降解酶系或可作为减少抗生素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EADGBE)
【原文信息】
Reducing residual antibiotic levels in animal feces using intestinal Escherichia coli with surface-displayed erythromycin esterase
2020-01-09, doi: 10.1016/j.jhazmat.2020.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或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7.958]
① 纳入香港705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首次接受以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疗法;② 相比首次治愈患者,需要再次治疗的患者,即使在最后一次根除治疗后,总体上仍有较高的上消化道出血(UGIB)风险;③ 随着再治疗时间的延长,UGIB风险逐渐增加:疗程<3个月、3-12个月和超过12个月的危害比分别为1.16、1.35和1.68;④ 对于最初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的病人,建议在3个月内进行早期再治疗,以尽量降低随后的UGIB风险。
【主编评语】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7万名来自香港的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相比于首次治疗成功的患者,首次治疗失败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更高,且初次治疗与末次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越高。该结果提示,对于初次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再治疗。(@szx)
【原文信息】
Delay in Re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creases Risk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2020-04-11, doi: 10.1016/j.cgh.2020.03.071
Lancet子刊:口服抗生素可降低结肠手术中的感染风险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N/A]
① 536名接受结肠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69名为对照组,267名为干预组;② 干预组在手术前一天口服抗生素(服用750mg环丙沙星2次,以及250mg甲硝哒唑3次),所有患者在进行麻醉时静脉注射头孢呋辛及甲硝哒唑;③ 干预组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19% vs. 28%);④ 口服抗生素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降低显著相关。
【主编评语】
先前的研究发现,机械肠道准备结合口服抗生素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但单独口服抗生素的作用尚未明确。《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报道了一项RCT结果:在结肠手术前一天口服抗生素,可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szx)
【原文信息】
Preoperative oral antibiotics and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colon surgery (ORALEV): a multicentre, single-blind, pragmatic,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2020-04-20, doi: 10.1016/S2468-1253(20)30075-3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Dr.Smile?,orchid,Echo Quasimodo,EADGBE,王文东,this little piggy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21 | Cell重磅关注生酮饮食:如何改变肠道菌群和免疫
05-20 | 少吃点为何促长寿?Cell子刊报道代谢网络秘密
05-19 | 有Nature有Gastroenterology,近期IBD研究亮点纷呈
05-18 | 于君团队再突破:肠道菌可影响阿司匹林对大肠癌的预防作用
05-17 | 难以集中注意力?可能是饭里的饱和脂肪太多了
05-16 | 新冠时期的代谢疾病研究
05-15 | 阴道益生菌RCT登上NEJM,有效!
05-14 | Nature再发文:神经炎症重不重,肠菌或有决定性作用
05-13 | Cell重磅:母鼠“肠-乳腺轴”对后代免疫的关键性影响
05-12 | Gordon新作:益生菌+螺旋藻等组合,或促疫苗免疫响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