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 各人听感不同的根源分析

Hi-Fi 各人听感不同的根源分析其实大家可以做个试验 在听喇叭的时候 把自己的耳朵略微拨动一下 改变其角度 比方稍稍 招风 一些 你会注意到 听到的声音和平时是区别明显的了 所以各人的外耳不同 头部形状不同 对听到的声音 也是产生影响的 在科学上用 HRTF 这个概念来描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玩HI-FI玩到一定深入程度,有了一定的见识和经验之后,肯定会被一个事实所震惊: 那就是在HI-FI圈内,各人的听感,差异时常是很大的,很少一致的时候!

当然,也有这样的时候,对一个器材,一个搭配的听感,多数人意见趋同,但很可惜,这样的情况并不很多,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很多都较有听音经验,甚至较有名气的人物,对同一个器材,同一个系统,发表很不同的、甚至相左的主观结论. 即使是权威级的人物间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比如美国TAS和Stereophile两本杂志,都是美国HI-FI界的”天书”级别的媒体,但有时却会对一件器材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这是为什么? 这是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试图分析这一现象并给出一个解释.

最容易的解释莫过于一句话: “大家听音观不同”. OK,这个解释当然站得住脚,这句废话是到处适用的; 然而它失之于太简略,没有引申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没能引发出对我们有帮助的建议.

首先明确一点,我这里想讨论的,是真正针对”同一个声音的各人主观评价为何不同”,也就是各人听的都是同一系统,同一个声音,并不牵涉到一件器材在不同组合、搭配、系统、背景下声音不同这个因素. 后一个因素是很好理解的. 一个器材在不同的组合、系统搭配情况下,不同的线材搭配、供电情况下,听不同录音的片子,当然声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所以网络上那些听感和”测评”都一定需要给出他聆听时的搭配情况——前后端、听的什么录音,否则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诸如”昨天我听了XX喇叭,声音一塌糊涂””前天我听了XX功放,声音好得不得了,比XXX功放要好得多”此类言论,统统可以扔进废纸篓. 任何喇叭,都可以声音一塌糊涂,很多功放也有发挥得声音很好的时候. 在没有说清周边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废话.

那么,为何当各人听的都是同一个声音,比如在某次聚会上聆听同一套系统,可以确信大家听到的是一致的声音,然而得出的主观结论却依旧可以相去甚远呢?

听音审美观,听音能力,和耳朵实际的生理特征,是很重要的三个因素. “听音审美观”是主观偏好的因素; “听音能力”是水平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对各类现场效果的熟悉程度和对各个档次HI-FI器材声音的熟悉程度);生理特征,则是不可控制的个体差异因素. 举个例子,有些人的耳朵高频率减特别厉害,已经听不到12000赫兹以上的声音(极高频),那一个调节得非常好的平衡系统,会被他认为高频欠缺,延伸不好,而他需要的,则是特别加强了极高频能量的器材,那样的器材他才会觉得平衡和好声. 另有些人则对高频某些频段的能量特别敏感,稍强的声音会使他觉得难以忍受. 他会喜欢声音偏柔暗的系统,即使这样的声音在别人听来已经过于黯淡了.

其实大家可以做个试验,在听喇叭的时候,把自己的耳朵(外耳)略微拨动一下,改变其角度,比方稍稍”招风”一些,你会注意到,听到的声音和平时是区别明显的了. 所以各人的外耳不同,头部形状不同,对听到的声音,也是产生影响的. 在科学上用HRTF(头部相关传输函数)这个概念来描述它. 每个人的HRTF都是不同的. 这些生理特征函数造成的差异,是先天性的,是造成同一个声音各人会产生不同印象的因素之一.

Hi-Fi 各人听感不同的根源分析

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头部相关传输函数

生理特征毕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第三个因素,大家了解就可以了. 第二个因素,听音能力的问题,是需要认真的发烧友去慢慢培养的——培养对各个真实乐器的声音熟悉程度,熟悉各种现场音乐的效果(不插电的现场)和各个档次HI-FI器材的声音. 如果对真实的声音和效果没有清晰的概念,那确实很难确切地评价”高保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从未玩过HI-FI的资深音乐爱好者,往往对器材的声音,会判断得比一些老烧还要准确. 老烧如果不注意培养正确的听音标准,那烧到后来钱烧掉不少,获得的声音,可能还是明显偏差的!(当然,如果他非常enjoy这种偏差的声音,从中得到乐趣,旁人也管不着)。

接着再具体讨论第一条因素: 听音审美观. 这个因素看似最难以捉摸,因为是纯粹主观的因素,有时没有道理可讲. 譬如我就觉得张MM漂亮,而你就觉得这个MM一般,比王MM差得远. 这里面难道还有道理可讲?

虽是主观的东西,但还是有道理可讲的. 我在这里想引出一个前提和两个概念. 一个前提是: 没有一个器材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两个概念是: 重视点,宽容点.

首先这个前提必须承认. 如果不承认这点,就没有继续往下分析的基础了. 客观地看待一个器材,把你对它的所有”感情”抛在一边,把你为它花的心思和金钱都抛在一边,你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器材,不论你多喜欢,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 再好、再全面、再权威的器材,都有它相对的软肋. 不可能所有方面都是最强.

重视点和宽容点,这两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重视点,我指的是,你最在意的那些HI-FI要素. 比方有人特别喜欢大动态,他最在意的就是这个,别的地方可以牺牲,就这个他死也不肯放弃,一定要动态好. 那这就是他的”重视点”.

所谓宽容点,就是你可以妥协,可以牺牲掉一些的HI-FI要素. 相对来说,对一个发烧友而言,总有些因素是他相对不那么关注的,可以妥协掉,甚至忽略掉,他根本不敏感的. 比方前面那位拿来做例子的狂喜欢动态的朋友,他也许觉得声音不必最精致,略粗一点没问题,他听不出来,或不在乎. 那么,这就是他的”宽容点”.

其实每个发烧友都有各自的重视点和宽容点.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重视,不肯放过一丝一毫,估计这人早失眠而死了,因为他找不到一件所有HI-FI要素都做到最好的”完美器材”. 回到我的那个前提: 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的.

记住这两个概念,这样你就可以去理解,为什么同样资深的发烧友,会对同一个搭配下的器材,产生出不同的主观结论: 因为这个声音的特征,正好符合发烧友甲的”重视点”,他重视的要素全部满足了,或基本大部分满足了,使他产生主观很满意的感受; 而另一位发烧友乙,则比较郁闷,因为这个系统声音的强势的地方正好是他的”宽容点”,他不太在乎或敏感,而乙先生所最在乎的那些”重视点”(与甲先生是不同的),这套器材却表现得不是很好. 于是甲乙双方的主观感受必然不同!

Hi-Fi 各人听感不同的根源分析

我所听过最细腻的小喇叭

上图是我所听过音色最为细致的小喇叭之一——日本KISO Acoustic HB-1。但他的低频表现和动态范围没法突破小喇叭的“物理局限”。

就我个人来说,我本质上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从读书起便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以及一部分流行音乐. 我喜欢那些细腻的、敏感的,但表现幅度宽广、变化丰富的音乐. 而且我认为从本质上说音乐是服务于表达人类情感的. 所以后来我进入HI-FI的世界后,对音响器材的基本音质要求是: 声音要凝聚结实,要有健康的力度,但同时,要保持很好的细腻度,能展现出微妙的、抒情的东西、音乐线条的起伏. 仅仅技术上完美的声音是不够的! 器材的本质是服务于音乐的,好的器材必须拥有良好的音乐表达能力,必须重播music,而不是sound. Music尽管是由sound构成的,但sound是死物,而music是活的,是能表现人类情感的. Sound是物理概念,而Music是艺术概念! 犹如人的皮毛血肉都是死物,但一个活人,却是活的,有灵魂和感情的生物体.

所以我不喜欢那种技术上冷冰冰貌似完美的,却欠缺活力和现场氛围感的器材. 即使它透明度再高、两端延伸再棒、动态再猛. 同时我也不喜欢那些缺乏力度的、软绵绵的、散漫的声音,即使它的音色再”毒”、再甜美、再细腻. 我更不喜欢一味粗暴、筋骨外露、貌似动态大而其实色厉内荏的器材.

我要求器材有健康的血色,有宽广的变化幅度和细腻的层次. 我要求器材能象有灵魂的一般歌唱. 我喜欢器材在音乐表达力方面有独特的味道和风格(即使它不”全面”),我喜欢器材比真实的声音更具活力和神采. 我也希望那些资深烧友们,能自我分析出各自的重视点和宽容点,以便大家更好地把握他对器材的评价.

同时,如果你在寻找一套HI-FI组合,我也建议你进行一番重视点和宽容点的自我定义,找出自己最在乎的HI-FI要素,以及可以妥协的一些HI-FI要素,根据这些,在预算范围内寻觅你的器材. 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懂得妥协也是追求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不懂得妥协一些枝节,那就很难得到所追求的东西!

Hi-Fi 各人听感不同的根源分析

我所听过最大动态但音色不好听的大喇叭系统

上图是真力的HT330A大有源系统。动态能力惊人,能发出超126分贝的巨大音压;但是,播放小编制音乐一点儿都不好听。

(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96457.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