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理解 一般性原理 15 万物皆数

数学的理解 一般性原理 15 万物皆数数学的理解 一般性原理 15 万物皆数距今 2500 多年前 有位很著名的古希腊人 叫毕达哥拉斯 许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也就是咱们老祖宗的勾股定理 老毕创立了一个集政治 学术 宗教三位一体的神秘团体 史称毕达哥拉斯学派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数学的理解 一般性原理 15 万物皆数

距今2500多年前,有位很著名的古希腊人,叫毕达哥拉斯。许多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咱们老祖宗的勾股定理。老毕创立了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一体的神秘团体,史称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的一个基本信条是所谓“万物皆数”:宇宙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

当是时,还没有后世称为代数的学问,古希腊人掌握的主要就是几何。甚至呢,古希腊人可能起初都没讲过什么整数之比。那他们是怎样子说法呢?

他们用了一个叫“公度量”的概念。就是说对已知的两个线段,找到一个叫公度量的线段,使得已知的两条线段都是这个公度量的整倍数。然后,古希腊人就说了,对任意两条线段,都能找到可作为其公度量的线段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不对呢?

公度量相当于是找到一个尺子,两个线段的长度恰好都是这个尺子的整数倍。当两个线段相比时,分子分母都有这个公度量,可以约掉,分子和分母就只剩下整数了,这不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么。于是结论就来了:任意两个线段之比,都可以用整数之比来表示。这就是古希腊人的意思。

那么,这个线段之比该怎么求呢?古希腊人用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或者叫做长除法。

辗转相除法,一个已经存在3000多年的古老算法。在没有代数的年代,发现这样的算法,令人尊敬佩服。作为后来者,再不了解辗转相除法,那真是不应该了。

今世基于代数,了解辗转相除法,比古人容易多了。

用代数的语言,这个算法的基础是余数定理:整数a除以整数b,存在唯一的整数商s和整数余数r,其中a>b>r≥0。即a=sb+r,s和r是唯一的。

余数定理表明(a=sb+r),能够同时整除a和b的整数,就一定能整数r。即(a,b)与(b,r)具有相同的公约数:同时整除a、b的整数也同时整除b、r;反之亦然。

这样,每一次长除法后,如果r≠0,那就用较小的一对(b,r)取代原来较大的一对(a,b),如此进行直到r=0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迭代的过程中,公约数始终保持不变,那么最后r=0时的除数自然就是a、b的最大公约数了。这个最大公约数,就可以用作公度量。

两个整数起码存在一个公约数1,所以肯定能在有限的步骤达到r=0的条件。

线段之比代数上讲就是整数之比。古希腊的“万物皆数”,用现代语言,意思其实就是“任意的数(线段之比)都可以用整数之比来表示”。

妥了,意思明白了,那么古希腊人的结论对不对呢?

数学就是一个逻辑推理体系。对或不对,归根结底在于逻辑上是否有漏洞或者矛盾。既然存在用整数之比表示的数,基于二元逻辑法则,就不能排除“不能用整数之比表示的数”存在的可能。二者一起才能构成“逻辑完备的”数系,如图所示。

数学的理解 一般性原理 15 万物皆数

基于二元逻辑法则的数系

接下来的事就简单多了。要么找到起码一个“不能用整数之比表示的数”;要么从理论上证明这样的数不存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08173.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