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近日,《江苏文库》首批图书在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开幕式上发布。江苏全省学术界、出版界倾注3年时间和心血,编纂出版的首批丛书共计86册,收录江苏历史文献152种,其中既有珍贵的历史文献,又有代表当今最高学术水准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启动的大型文化工程,被纳入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海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凝聚了江苏当代学术力量的整体优势,计划用10年编纂3000册皇皇巨著,结成历史上第一部江苏文化百科全书。
我国历朝历代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自觉保存、整理古代典籍,进而从中撷取精华,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发掘、研究,不仅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资源,而且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积累了地域经验。
《江苏文库·方志编》光明图片
1.肩负时代使命 勾勒千年文脉的整体景观
古往今来,江苏不仅是我国的经济重镇,也是文化重镇,历来被视为人文荟萃之地,两千多年来出现的文化名人及经典著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名列前茅。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周勋初说:“江苏文化,既有大陆文化的凝重,又有海洋文化的活跃。”
汉成帝时,我国首次对国家文献资源和文化家底进行清理,其中主持校理工作的正是祖籍江苏徐州的著名学者刘向,他撰写叙录、汇总集成的《别录》堪称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梁代昭明太子组织学者编纂的《文选》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文总集,编纂工作的地点就在南京。唐宋时期,江苏涌现出如扬州张若虚、江宁王昌龄、苏州范仲淹、高邮秦观等许多杰出的诗人和学者。明清时期,江苏更是诞生了影响空前的乾嘉学派。
江苏历来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唐宋以来,以省内各地市县为中心的郡邑文学总集、地方文献总集林林总总,但涵盖全省的文献全书则尚付阙如。乾隆年间的《江南通志》中有《艺文志》五卷,涵盖苏皖两省,收书数千种。清末至民国先后三次修撰了《江苏通志稿》,但由于工作量大,其中《艺文志》或未完稿,或较为粗略。新时期以来,《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江苏人物传记丛刊》等陆续出版。直到1991年,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组织编撰《江苏艺文志》,才对江苏古今著作文献家底做了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修订,考辨存佚,编成《江苏现存著述总目》,为《江苏文库》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方志编》主编张乃格在翻阅古籍。光明图片
书是文脉的骨干。盛世修典,太平纂帙。整理出版大型文献丛刊是悠久深厚的人文传统,并由此发展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自觉肩负起了传承文化的使命。2016年2月,在经过充分论证和周密准备后,工程正式启动,拟用10年左右时间编辑出版《江苏文库》,以3000册规模对江苏文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以文本形态、数字化形态再现江苏历史上的文化功绩,彰显江苏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也为当代江苏打造新的文化高地把准脉动、探明趋势。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会聚了江苏及国内学术界、文化界众多知名学者,形成由学养深厚的文献学专家主持、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科带头人领衔、全国众多高校专家学者参与的学术团队。两年多来,他们广泛搜集江苏历史文化典籍,按照科学、系统、辩证的原则进行分类、梳理、校勘,完整呈现江苏历史文化面貌。这样倾全省之力的大手笔,将为江苏文化的未来留下丰厚的资产。
《书目编》主编徐小跃在南京图书馆查找资料。光明图片
今天修编的《江苏文库》是涵盖江苏省域的地域文化丛书,其下又分书目、文献、精华、史料、方志、研究六编,可谓内容全面,规模宏大。这是第一次对江苏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综合的整理研究,是传承江苏文脉的根本之举。《江苏文库》总揽全局,集其大成,以文献的形式诠释了江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创新“六编”格局 呈现江苏文化的丰厚内容
规模宏大、体例多样、编制周全是《江苏文库》的重要特征。其中创新性的“六编”格局,既是古今有关江苏的各类文献与史料的集成,又是传统的文献整理与现代学术研究的融合;既是面上对江苏文献典籍资源的完整收录,也是点上对代表性文化成果的辑要整理;既有学人著述文本的集中呈现,也有地方史料方志的一般描述。因此作为最终成果的《江苏文库》,能够构筑起一个生动丰富、包罗万象的苏式文化空间。
首批出版的86册已初具规模,包括《文献编》38册、《方志编》27册、《史料编》5册、《研究编》5册、《精华编》11册,覆盖古代江苏学人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从历史上江苏籍学人创作的约10万种图书中遴选出5000种辑成的《文献编》,集中呈现自历史开端至1911年出版的江苏文化文本,兼顾学术性和文献性。《方志编》则覆盖历代江苏各行政区,通过电子扫描、择优补配、原样影印等现代化手段,实现旧方志的再生性保护。《史料编》收录2000余种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文献,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
与其他省市所修大典相比,设置《研究编》《书目编》和《精华编》是《江苏文库》的重要特色。这三个独特的板块纳入当代学者研究著作,试图超越“修典”进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整理”与“研究”同步,这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研究编》主编、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樊和平用“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来概括研究工程。《研究编》从江苏文化通史、江苏文化名人传、江苏文化专门史等5个方面入手,梳理江苏文化与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把握文化运动规律和发展脉络;此外,将编辑出版一部《江苏文化名人辞典》,为名家大师著书立传。
90岁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周勋初在查阅相关资料。光明图片
《书目编》旨在厘清江苏籍学人历史上的著述家底,尽量收齐江苏地区现存的印刻于1912年前的所有古籍。主编徐小跃介绍,200多位工作人员跑遍了全省10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对450万册线装古籍进行了摸底。到2020年,江苏将第一次拥有官修的全省藏书目录,为后继研究者在书山上架起一条条道路。
《精华编》是《江苏文库》的一大亮点,旨在从江苏传统文化成果中找准主脉、勾勒特色、标定高峰。该编精选历代江苏籍学人具有代表性意义、产生较大文化影响的著作200部左右,集中代表了江苏历史上取得的文化成果,未来还将在出版整理的文本中选取十多种翻译为外文出版。
从《江苏文库》收录的典籍中,可以看出江南人文之鼎盛,学术之发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锷说,《文献编》首批收录经部总类10部,《周易》类就多达107部。学者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珍贵资料。地理史料中有不少和园林有关的文献,如《金陵园墅志》《寄畅园志》《沧浪亭志》等,记录下很多已消失的江南园林的旧事。社会史料则展示了江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江阴乡约汇编》记录了江阴农村乡民订立共同遵守规约、积极互助救济的历史,生动反映了清末江阴的社会风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姜小青表示:到目前为止,《江苏文库》是国内同类地方文献总集中,规模最大、学术体系最完备、江苏文化元素最全的一部大型地方文献总集。
《江苏文库》系列图书 光明图片
3.建设标识工程 构筑文化高地的坚实底座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作为江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奠基性工程,正努力成为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识,成为文化建设高质量的生动写照。
从学术研究来看,文脉工程聚焦江苏、纵横古今。《江苏文库》精挑细选出文化经典和珍贵史料,上自历史开端下至民国时期的原始典籍都将得到完整的传承和保护,并整理成便于阅读、研究的珍本、善本和高水平的校注本,将成为后世学者挖掘和研究江苏文化的“源头活水”。同时,在出版纸质成果的基础上,还将规划实施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工作,方便研究者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源利用。
就社会传播而言,《江苏文库》除典籍资料之外,还将收录当代学者关于江苏文化的研究著作,从而面向社会大众展示江苏文化的整体风貌。同时,该工程还将选取部分学术成果,精心打造“江苏文化译林”,从而为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开辟渠道。
文脉工程致力于探寻和发现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江苏文脉就是江苏人的历史、现在、未来,是生生不息的乡愁记忆和内在发展动力。文脉的整理与研究,能够让人们在传统的典籍中寻找智慧,为当代江苏文化建设勾画蓝图,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江苏文脉不仅属于历史,更推动着今天的进步。”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表示,江苏文化总是能敏锐地顺应时代潮流而变,在20世纪2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的两次经济崛起中,江苏人都是领潮人。江南生活的诗性审美追求,既不排斥道德伦理又张扬人性,这种开放包容、汇通畅达的价值追求也日益成为当下风行的社会思潮。
一脉千古成江河,茫茫九派流中国,江苏文脉研究的千里之行已经迈出第一步。融合经世致用、智慧灵动、兼容开放、崇文重教等特质,依托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以及《江苏文库》的出版,江苏文化将呈现出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05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5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