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1)
芬宇为了全家生计,放弃了继续考取功名而带着全家定居北巨头。耕田种地,安居乐业。半生苦读而无功名,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他寄希望于后人能弥补他心中的缺憾,所以他在耕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后人的读书教育。耕读传家的门风从这时就开始建立。被后人一直继承至今,在种地的同时,供养子女读书考学已蔚然成风。其后人也是人才频出,秀才、国子监监生,贡生等有功名的人多名,甚至还有人考中了举人。至于现在考取大学,读研上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耕读传家”已然成为李氏家族的传家之宝。
芬宇有两个儿子,是否有女,无据可考。
(2)
芬宇的长子(三分的大分),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从县试、府试到院试一路过关斩将考取秀才。后来又在三年一次的乡试(省级考试)中金榜题名,高中举人。功名在身,光耀门楣,也算弥补了父亲心中的缺憾。
功成名就后人口也日益增加,于是就分了家,携带后裔举家搬迁到在本村的崾险南窑科安了家。
到了孙子(第五辈人)手上,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人财两旺,这支家族已发展得颇具规模。先后打了九孔土窑洞。周围大量土地通过兑换、购买、开荒连成一片,都归其家耕种,日子过得非常富裕。
在经营自家光景的同时,不忘初心,秉承耕读传家的门风,几代人都很重视家族的教育,一直都有安排子女读书。推测其家庭应在第四或第五辈人中,又有人考取了功名,至少是监生或贡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推测呢,是根据其家门前立有两根石旗杆推测出来的。
在明清时代立石旗杆是有规制的,只有监生、贡生、举人、进士等取得功名的人才有资格在家里立旗杆,一般是一个人只能立一根,一家有几个取得功名的人,就可以立几根。也可以多个人立一根,但不能一个人立多根。石旗杆是古代有功名人的“荣誉证”,也是朝廷恩赐给他们光耀门庭的独特手段。
(3)
历经三代人的建设,家里的大院已颇具气势了。在家门前两侧各耸立着一根两丈多高的石旗杆,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其主家的辉煌。石旗杆由底座、旗杆和旗斗组成。底座是一块不到一米的正方形石块,上面四个周边倒角切成斜边,四面雕有花纹,面上中间挖出一个七八寸方形孔,刚好可以让旗杆严丝合缝的套进去。旗杆为方形石柱,分为三段,大概有七八寸粗,每段长七八尺,旗杆立起来后通过两个旗斗连接起来,最上面那段石柱顶端被雕刻成毛笔头的样子,说明这家人是文人取士。旗斗比旗座小一些,也是正方形,不过是上下边都倒了斜边,中间开有方孔,用榫卯结构的方式把三段旗杆石连为整体。因为巧妙的结构,旗杆立起来十分稳固,历经几百年依然屹立不倒。
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把守在大门两侧,门右边是雄狮子,口中含一活动石球,是和石狮一体雕出来的,无法从口中拿出来的,因为长期被人抚摸摆弄,所以显得十分光滑。左侧是雌狮子,左前爪下抚摸着一只幼狮。一看就知道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
他家老陵的规模和建筑规制也少见。陵地在西窑科斜里,四周用青石护栏围成一片独立的空间,坟地四角有四只石猴镇守,还立着几个石拴马桩,拴马桩顶端刻有石猴,寓意马上封侯。
中间坟前立有四五块石碑,陵里柏树成荫,一年四季远远望去,入眼都是翠绿一片,非常引人注目。
(4)
到六六年社教破四旧时,屹立百年的旗杆被人放倒,拆成散件和陵里的石碑和以及其他石雕都被村民拉回了家,有的用来垒猪圈、铺地面,有的撘了水渠,有的做了澄槽底下的滴水石。反正这些曾经记录了先辈的丰功伟绩,见证了岁月变迁的历史文物最后都回归了他们的本质——石头,也是“物尽其用”了。
坟堆也被平了,和先人的事迹一起回归了田地。柏树也被砍伐了,成为了人民群众的生产资料。
家族的影(土音读:ning四声,祭祖时用的家族谱系图,多用上好土布制作)也被人们用来分割成小块,糊了疙背(多块碎布用浆糊糊起来多层的硬布板),做了鞋帮。
……
历史的痕迹被抹去了太多。
留给后人的只有那些快要消失的模糊记忆。
只能是一声悲叹——可惜了啊!
六辈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该家族不复祖上荣光,慢慢地衰落了,土地也变卖了很多,家底也是越来越薄,更雪上加霜的是人丁也是凋零的厉害。
到了第九辈,就剩下金红(十二辈人)他老爷一家人了。此地住不下去了,就搬回到本村阳姜沟面东南方向打了三孔土窑住了下了。因为只有一户人家,势单力薄。后来就和二分第九辈同样是单传的陈伍家族、会令家族结为自己人,历经几代至今,大家依然相处得非常和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6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