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潘菁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
以教育为使命的美术博物馆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章程,“博物馆是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的,向公众开放的,为教育、研究与愉悦的目的而征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有形和无形遗产的非营利永久机构”。此定义明确了教育作为博物馆目的之首,是整个美术博物馆的基本使命。事实上,不以教育为背景的研究恐怕会丧失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样,不以研究为基础的教育也会丧失自身的创新和革命性力量,变得无营养和重复。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教育部门已经成立了80多年,公教部负责人温迪·伍恩同样也是博物馆的副馆长,可见其教育部门的分量和地位。
华盛顿国家画廊东楼/Differenceengine/CC BY-SA 4.0
MoMA的教育历史与美国社会变革、种族等问题息息相关。温迪·伍恩认为教育是连接观众与艺术的重要桥梁,是融合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观众的部分,因此博物馆成了平等、民主、自由的代名词。与此同时,MoMA设立了不同的工作坊和实验室,传达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这些活动体现出了对教育和观众的重视。华盛顿国家画廊(NGA)作为华盛顿博物馆群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展示美国最顶尖视觉艺术作品的重任,在设计上体现着与观众交流的诚恳态度。华盛顿国家画廊(NGA)开展了面向不同社会身份的艺术之夜,其中“教育者之夜”通过专业的艺术家讲座、导览、聚餐、演奏,让教育者们在美术馆沉浸体验与学习。这不仅是美术馆对教育部门的重视,也是美国人民积极参与美术博物馆的体现。如何让美术馆更好地与公众互动,首先应当在教育上做更多的思考与拓展。
中国的美术博物馆文化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育传统,这对中国的美术博物馆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美术博物馆于1984年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明确了教育的功能。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将教育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美术博物馆不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也是人类终身学习的场所。公众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拥有感受艺术及美感的机会和能力,美术博物馆必须发挥教育的功能,通过采取多元的策略、突破固有的藩篱、建立“学习的生态系统”来规划公共艺术教育的愿景。
美术博物馆教育方式的三个转向
从参观到参与
美术博物馆教育的共同方式是把想要传达的理论知识体系通过体验式的展示设计和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参观者学习。但同时美术博物馆给大众的印象是“静态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这造成了观众与美术博物馆的距离与隔阂,加之那些受保护展品外厚厚的玻璃框, 使得观众感受到压力与限制。如何改变美术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增加亲和力、营造有趣而又愉悦的学习氛围是许多美术博物馆迫切需要的。艺术批评家古斯塔夫·阿曼保(Gustaf Almenberg)认为美术博物馆可以通过特别的设计让参观者不再单纯地从视觉观看展品, 而是以参观者为中心,让观众与展品互动,从而创造深刻的感知经验。参与性让观众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而成为共同创造美感经验的主体。华盛顿博物馆在教育项目中设置了导师工作坊活动,导师不是将艺术作品以文本的方式通过繁杂的文化背景、历史成因以及艺术家的理念去进行讲解,而是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参与者自己在作品前观摩、思考和想象, 转变参与者的角色设置。参与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导师在这里只是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调动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并形成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模式相比“讲解器”模式,让美术博物馆教育不再枯燥和生硬,它不是将知识硬塞给观众,而是激活了知识,让观众更好地参与进来。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
近年来,观众的参与不仅仅包含普通大众的参与,也包含特殊人群的参与。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博物馆宗旨不可忘记关注特殊人群的需要,将特殊人群也包括在艺术教育的内容里,为其提供特殊教学。安迪·沃霍尔美术馆设计了一套以视障族群为主要对象的讲解系统, 研发了一套触摸展板,并结合特地录制的语音导览,引导视障者进行观看,目的在于提供视障者视觉以外感受艺术作品的机会。以触摸的方式配合语音导览的方式无疑拓展了美术博物馆教育的边界,也为意味着争取教育平权。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的每一个展厅都设有导盲砖、盲人点字板、触摸式3D模型展板、可触摸展品等,使用的人并非全是视障者,博物馆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触发感知经验,来拓展观众的参与方式。芝加哥美术馆为了给特殊儿童特别的教育关照,也为了避免干扰其他观众,美术馆特别设置了儿童可触式展厅。公教课程为孩子们设计了教学体验活动,将音乐戏剧课程融入美术博物馆教育,让儿童与艺术品近距离接触,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小故事,提倡互动式学习的方式。将教育渗透进不同人群的方式代表着公共艺术教育正在打破单一人群参与教育的局面,是美术博物馆机构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觉醒,为知识的传递与美术馆经验开启另一个维度的可能性。
美术博物馆教育的“参与式”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这个意识彻底改变了博物馆长期以来以展示为主的经营理念和讲解器模式的说教方式,打破了以“物”为主体来传递知识的定律,转换了传统对美术博物馆高贵、难以亲近的思维,让不同层面的观众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三楼的林肯画廊/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CC BY-SA 3.0
从室内到室外
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在《建设教育的未来——博物馆与学习的生态系统》报告书中具体提出,未来的博物馆必须扮演“桥梁”的角色,真正地走出博物馆,主动提供与社会其他机构协同合作的机会,整合资源,推广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打造生生不息的学习环境,提倡美术博物馆与学校合作、与社区合作,让美术馆的教育空间从博物馆外延至社区,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艺术教育、如何拓展公共空间让公众得到艺术体验和教育成了美术博物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自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世界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大型博物馆以来,公共教育部分从向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群讲授藏品过渡到激活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层面上去。史密森尼学会亚太美国中心负责人安德拉·内伯斯提出“博物馆文化实验室”概念,旨在推动让美术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等公共空间合作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大众接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通过与华盛顿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合作,由纳尔逊·古德曼发起并在哈佛大学叫研究院立项的零计划项目(Project Zero),旨在以合作的方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马赛欧洲博物馆采取社区合作的方式。马赛欧洲博物馆的一个优势就是位于圣若望碉堡群的附近,这里空间辽阔,馆长提出与艺术家进行协作,规划每年特定主题为当地举办活动,希望和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这种直接走进社区进行展览策划并举办相应的教育活动的行为,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走到人群中,让美术馆的教育空间从博物馆外延至社区,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艺术教育。这种跨空间的教育方式体现出艺术教育的大众性和广泛性,也体现了美术博物馆教育正在经历的角色转变过程,使得美术博物馆教育在为公众提供教育的体验和服务时从一个多元化社会的角度考虑受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美术博物馆教育空间的拓展,为所在地域带来的文化价值与精神财富,反过来也体现了该美术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价值。
艺术教育的目的使得每个人拥有感受艺术以及美感的机会和能力,美术博物馆与社会其他艺术机构和社群合作,不仅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方式和人群,也使得博物馆艺术得到了机构化的艺术教育实践和社群化的艺术教育推广。公众、社群、机构、博物馆构成了艺术教育的 “共同体”,在资源相互整合的趋势之间,艺术教育的内涵也在变化和扩张,也逐步增强了美术博物馆自身的价值。
瑞格林林艺术博物馆/Mableringling/CC BY-SA 4.0/从关注作品到研究观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在解决温饱后有了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美育成了社会议题。如何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资源提高公众艺术审美观、如何 引导公众尽可能多的参观博物馆成为美术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参观,也欣喜地看到许多美术博物馆想打中开展教育讲堂等活动,但是按照人员比例而言,接受艺术教育的观众数量以及艺术教育课程的普及性、自觉性还是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因此这就需要对美术博物馆的观众人群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设身处地地考虑观众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最合适的、最吸引人的、最有效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从而增强美术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也能推动全民美育的步伐。
在全球美术博物馆社区化进程中,由于博物馆观众阶级与层面的多样性,因此博物馆教育分众化成为世界各地美术博物馆教育的主流导向。想要根据不同的社区、不同的背景、 不同年龄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博物馆教育,就要对其观众进行研究。瑞格林艺术博物馆 (Ringling Museum)的公共教育主管洛芙博士认为美术博物馆必须把“参观者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以不同的策略来理解参观者、展品、展览、美术馆的意义与价值。美术馆博物馆对观众的研究,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教育,从而更好地服务公众,让教育更好地普及不同阶层的受众成为美术博物馆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其中马赛欧洲博物馆在应对这个挑战时采取的策略是对观众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式,它通过摄像头来了解参观者的组成,统计参观者的人数并分析目标观众。其资源拓展部部长亚德里安·若利认为,观众研究不仅是马赛欧洲博物馆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个博物馆都要研究的问题。美术博物馆应当让参观者变成主角,扩大博物馆受众群,并通过对参观者的研究改善博物馆教育的结构。
对观众的研究是美术博物馆积极反思“所有人的博物馆”的结果,是顾及各个观者的美术博物馆的观看体验,是更好地做好地教育事业的前提。
华盛顿国家画廊西楼雕塑画廊/CC BY-SA 2.5美术博物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当我们认识到当前美术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甚至是整个艺术教育的问题时, 如何解决问题成了关键。当美术博物馆蓬勃发展之际,博物馆教育与其自身影响力的扩展、自身品牌的营建与传播不可分割。一方面,美术博物馆的成功与否在于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合理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成为美术博物馆的机遇;另一方面,教育是美术博物馆的宗旨,是连接大众和艺术的桥梁,因此如何展开教育成为美术博物馆面临的挑战。针对目前美术博物馆教育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公众?以及如何应对不感兴趣的人群?只有认识到社会的需求、未来教育的需求以及自身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美术博物馆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才能更好地回应自己的宗旨。
总结
美术博物馆不仅是能够展示艺术品的场所,不仅仅是作为空间属性而存在,美术博物馆更是一个与社会有着强联系的机构,其社会属性是通过观众进博物馆参观和博物馆提供教育 双向完成的。美术博物馆是一个世世代代人们终身学习的地方,其教育属性不仅仅是为观众提供讲解器和相应课程的形式。美术博物馆教育是一个要随着社会的需要、人群的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升级的系统,是一个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系统。面对当下,美术博物馆只有积极拓展美术博物馆教育的边界、跳出博物馆建筑的空间、与不同的社会机构合作、将博物馆教育迁移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才能够让更多的人群接触到美术博物馆的魅力,只有充分调研公众、了解公众,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才能更好地调动观众积极性,让参观变成参与,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美术博物馆中去,让不同层面、不同社会背景的公众真正感受到美术博物馆的魅力并学习到更多的艺术知识。
来源:新华号 《艺术博物馆》杂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6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