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编程论坛 → 开发语言 → 『 C语言论坛 』 → 请教float的取值范围!
1 11111111 尾数的23位不全为0: 表示不是数值
1 1111111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表示负无穷大.比最小负数还小的数都视为负无穷大.
1 1111111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表示最小的负数,即-2^128=-3.4*10^38
1 0000000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表示最大的负数,即-2^(-126)=-1.18*10^(-38)
0 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表示0
0 0000000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表示最小的正数,即2^(-126)=1.18*10^(-38)
0 1111111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表示最大的正数,即2^(128)=3.4*10^(38)
0 11111111 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表示正无穷大,比最大正数还大的数都视为正无穷大.
0 11111111 尾数的23位不全为0: 表示不是数值
棕上所述,float型数据的表示范围有以下五种(还有别的特殊的就不说了):
负无穷大; -3.4*10^38<x<-1.175*10^(-38); 0; 1.175*10^(-38)<x<3.4*10^38; 正无穷大.
当然,单精度数的输出只能保证6到7个有效数字,其余各位不准确,但在内存中的存放是准确的.
还有另
一种说法:
范围是-3.4*10^-38~3.4*10^38
float与double的范围和精度
1 范围
float和double的范围是由指数的位数来决定的。
float的指数位有8位,而double的指数位有11位,分布如下:
float:
1bit(符号位)
8bits(指数位)
23bits(尾数位)
double:
1bit(符号位)
11bits(指数位)
52bits(尾数位)
在数学中,特别是在计算机相关的数字(浮点数)问题的表述中,有一个基本表达法[1]:
value of floating-point
= significand x base ^ exponent , with sign — F.1
译为中文表达即为:
(浮点)数值 = 尾数 × 底数 ^ 指数,(附加正负号)—————- F.2
于是,float的指数范围为-127~128,而double的指数范围为-1023~1024,并且指数位是按补码的形式来划分的。其中负指数决定了浮点数所能表达的绝对值最小的数;而正指数决定了浮点数所能表达的绝对值最大的数,也即决定了浮点数的取值范围。
float的范围为-2^128 ~ +2^128,也即-3.40E+38 ~ +3.40E+38;double的范围为-2^1024 ~ +2^1024,也即-1.79E+308 ~ +1.79E+308。
2 精度
float和double的精度是由尾数的位数来决定的。浮点数在内存中是按科学计数法来存储的,其整数部分始终是一个隐含着的“1”,由于它是不变的,故不能对精度造成影响。
float:2^23 = 8388608,一共七位,这意味着最多能有7位有效数字,但绝对能保证的为6位,也即float的精度为6~7位有效数字;
double:2^52 = 4503599627370496,一共16位,同理,double的精度为15~16位。
单精度类型(float)和双精度类型(double)存储
2009-11-24 13:57
C 语言和C#语言中,对于浮点类型的数据采用单精度类型(float)和双精度类型(double)来存储,float数据占用32bit, double数据占用64bit,我们在声明一个变量float f= 2.25f的时候,是如何分配内存的呢?如果胡乱分配,那世界岂不是乱套了么,其实不论是float还是double在存储方式上都是遵从IEEE的规范 的,float遵从的是IEEE R32.24 ,而double 遵从的是R64.53。
无论是单精度还是双精度在存储中都分为三个部分:
- 符号位(Sign) : 0代表正,1代表为负
- 指数位(Exponent):用于存储科学计数法中的指数数据,并且采用移位存储
- 尾数部分(Mantissa):尾数部分
其中float的存储方式如下图所示:
而双精度的存储方式为:
R32.24和R64.53的存储方式都是用科学计数法来存储数据的,比如8.25用十进制的科学计数法表示就为:8.25*10e0,而120.5可以表示为:1.205*10e2, 这些小学的知识就不用多说了吧。而我们傻蛋计算机根本不认识十进制的数据,他只认识0,1,所以在计算机存储中,首先要将上面的数更改为二进制的科学计数 法表示,8.25用二进制表示可表示为1000.01,我靠,不会连这都不会转换吧?那我估计要没辙了。120.5用二进制表示为:1110110.1用 二进制的科学计数法表示1000.01可以表示为1.0001*2e3,1110110.1可以表示为1.1101101*2e6,任何一个数都的科学计数法表示都为1.xxx*2en, 尾数部分就可以表示为xxxx,第一位都是1嘛,干嘛还要表示呀?可以将小数点前面的1省略,所以23bit的尾数部分,可以表示的精度却变成了 24bit,道理就是在这里,那24bit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呢,我们知道9的二进制表示为1001,所以4bit能精确十进制中的1位小数点, 24bit就能使float能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而对于指数部分,因为指数可正可负,8位的指数位能表示的指数范围就应该为:-127-128了,所以 指数部分的存储采用移位存储,存储的数据为元数据+127,下面就看看8.25和120.5在内存中真正的存储方式。
首先看下8.25,用二进制的科学计数法表示为:1.0001*2e3
按照上面的存储方式,符号位为:0,表示为正,指数位为:3+127=130 ,位数部分为,故8.25的存储方式如下图所示:
而单精度浮点数120.5的存储方式如下图所示:
那 么如果给出内存中一段数据,并且告诉你是单精度存储的话,你如何知道该数据的十进制数值呢?其实就是对上面的反推过程,比如给出如下内存 数据:0100001011101101000000000000,首先我们现将该数据分段,0 10000101 1101101 0000 0000 0000 0000,在内存中的存储就为下图所示:
根据我们的计算方式,可以计算出,这样一组数据表示为:1.1101101*2e6=120.5
而双精度浮点数的存储和单精度的存储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指数部分和尾数部分的位数。所以这里不再详细的介绍双精度的存储方式了,只将120.5的最后存储方式图给出,大家可以仔细想想为何是这样子的
下面我就这个基础知识点来解决一个我们的一个疑惑,请看下面一段程序,注意观察输出结果
float f = 2.2f;
double d = (double)f;
Console.WriteLine(d.ToString(“0.0000000000000”));
f = 2.25f;
d = (double)f;
Console.WriteLine(d.ToString(“0.0000000000000”));
可 能输出的结果让大家疑惑不解,单精度的2.2转换为双精度后,精确到小数点后13位后变为了2.2000000476837,而单精度的 2.25转换为双精度后,变为了2.2500000000000,为何2.2在转换后的数值更改了而2.25却没有更改呢?很奇怪吧?其实通过上面关于两 种存储结果的介绍,我们已经大概能找到答案。首先我们看看2.25的单精度存储方式,很简单 0 1000 0001 00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而2.25的双精度表示为:0 100 0000 0001 001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这样2.25在进行强制转换的时候,数值是不会变的,而我们再看看2.2呢,2.2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应该为:将十进制的小数转换为二进制的小数 的方法为将小数*2,取整数部分,所以0.282=0.4,所以二进制小数第一位为0.4的整数部分0,0.4×2=0.8,第二位为0,0.8*2= 1.6,第三位为1,0.6×2 = 1.2,第四位为1,0.2*2=0.4,第五位为0,这样永远也不可能乘到=1.0,得到的二进制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排列 00110011001100110011… ,对于单精度数据来说,尾数只能表示24bit的精度,所以2.2的float存储为:
但 是这样存储方式,换算成十进制的值,却不会是2.2的,应为十进制在转换为二进制的时候可能会不准确,如2.2,而double类型的数 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在浮点数表示中会产生些许的误差,在单精度转换为双精度的时候,也会存在误差的问题,对于能够用二进制表示的十进制数据,如 2.25,这个误差就会不存在,所以会出现上面比较奇怪的输出结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2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