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有盘石,应记主人公|松庐

惺惺有盘石,应记主人公|松庐“两日黄岩县,纷然百虑侵。乍听幽鸟语,复起故园心。冒热度峻岭,惮劳休茂林。潮来知海近,三岛可能寻。”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惺惺有盘石,应记主人公|松庐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已于2021年12月下旬对外开放,图为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申园内景。摄影:邢千里

“两日黄岩县,纷然百虑侵。乍听幽鸟语,复起故园心。冒热度峻岭,惮劳休茂林。潮来知海近,三岛可能寻。”这首题为《黄岩道中》五律的作者洪适,是南宋初期一位颇负盛名的大家。

洪适,字景伯,父洪皓出使金国被羁十五年,世称“宋之苏武”。洪适自小“躬帅二弟,刻意问学”。绍兴十二年,洪适与长弟洪遵同试博学鸿词科,洪遵高中魁首,洪适名在第三。三年后洪迈亦高中,后著《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传世。洪氏兄弟三人皆以文名,且同朝并为台辅,时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

史载洪适“与人诚实,无浮礼”。在繁文缛礼盛行的南宋官场,清简质朴的洪适不啻是一股清流。“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桂花的淡泊之美恰如洪适的性情,洪适也因这首木樨绝句被尊为桂花花神。

洪适一生宦海浮沉,操守清廉,所至皆有政声。据嘉定《赤城志》记载,绍兴十五年洪适添差通判台州,时年二十八岁。许及之撰《行状》记录了洪适在台州时的一件轶事:“台守与公不相能,公尝行县至黄岩,令以系囚十数辈匿堂庑间,诡以狱空告。公坐令听事,闻大呼声,即诘视,诸囚皆叫号称冤,因备其事申诸司。归白守,守以为不关白长官,撰弹文迎秦意,秦嗾言官上之,坐免官。”文中“秦”为当朝权相秦桧,而“守”即是曾惇。《宋史》记“惇尝献秦桧诗称为圣相,故以郡守处之”。黄岩县令假空冤狱虚报政绩,正直的洪适识破后如实禀告,不想因此得罪秦党,惹祸上身,被诬免职。身蹈浊世,年轻的耿介之士徒唤奈何!

夏秋之交,天气尚热,从府城临海翻江越岭行县至黄岩,两天劳顿奔波下来,洪适不由怀念起自己在官舍边新建的分绣阁、春閟堂中度过的悠暇时光。听着野外的鸟鸣声,游子的思乡之意也在心底泛起。这片自古充满神奇色彩的山海之地,会有哪些奇妙的事情发生?

一场秋雨过后,天气变得凉爽起来,洪适如约而至黄岩城西的一处秘境。“十日元无两日晴,小园幽事最关情。早披鹤氅看云山,晚踏渔舟趁月明。夜雨洗来修竹净,晓风吹入瘦松清。野亭花径缘君扫,枭枭秋声动旆旌。”这首《药寮候洪景伯》的作者谢伋,乃当世真名士。

谢伋,字景思,当年随父谢克家奉传国玉玺,拥立康王。建炎二年,谢克家出知台州半年,史载“吏治精明,人不敢犯”。宋绍兴初,乞灵黄岩石寺为香灯院。谢伋遂迁家黄岩灵石,以便祭祀。

待到洪适过访灵石药寮时,谢伋已在此地居住了十二个年头。“屏居常恨造门疏,觌面真如得异书。”此次会面,让幽居多年的谢伋颇为兴奋,他对年少自己十八岁的洪适印象极好。洪适作《夜饮药寮次景思韵》,记下当夜畅饮药寮的情景:“主人知我乐郊居,药圃嘉招走尺书。笑语池边欣促席,醉归林下却肩舆。正闻雁过猿啼后,更是风清月白初。见说长安消息近,却须高兴谢鲈鱼。”聚会如此欢洽,以致洪适乘兴打发了随从,决定在此小住数日。

洪谢两人一见如故,情谊契合,首先是他们同属反秦阵营,可以敞开心扉“见说长安消息”。当年洪皓滞北回归,举朝嘉许,何等荣耀,然而不久便因“数忤秦相”遭贬饶州,洪适也连带外放台州。谢氏父子与秦桧一党更是冤大仇深。谢伋早年在朝时,高宗颇为赏识,称其“学蚤传家,允为令器”。绍兴二年秦桧罢相,谢克家撰《褫职告词》:“耸动四方之听,朕志为移;建明二策之谋,尔材可见。”骂得酣畅淋漓,一时大快人心。不久秦桧复相,谢氏父子遭受打击报复自然是首当其冲。此后谢伋“摈落二十年”,仕途就此断绝。“我今便欲老岩谷,亦不求枣大如瓜。洗心脱然去尘累,不慕盛丽并纷华。”

除开政治上同道之外,洪谢两人还有众多的志趣相投。谢伋深研骈文,著有《四六谈麈》一卷。而洪适年少时即苦攻四六,专研词科,所作骈文名重一时。洪适素好金石之学,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三大家。谢伋亦喜“考击金石”,他在砚台刻铭:“擘凤尾,磔鼠须。汗绿竹,编青蒲。紬金匮,论石渠。记先友,读父书。”据说阎立本的传世真迹《萧翼赚兰亭图》曾在谢家,被表弟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借走后不知所踪。

难得知己初逢,自然有讲不完的知心话。“昔年丹笔勘阁本,此日海邦题坐舆。”这是谢伋所作七律《奉酬洪景伯》中的颌联,前句羡慕洪适担任秘书省正字时校勘皇家图书,后句却是打趣洪适前诗题咏的“却肩舆”。颈联“幸接好音闻正始,岂惟妙句突黄初”——南宋学人特别推崇曹魏黄初至正始年间的诗风,两人谈文论道,自是意趣盎然。风清月白之夜,千年古寺中诗酒风流,景思、景伯妙语发清秘,活脱脱就是一幅高士逸兴图。

这座灵石寺也是颇有来历:始建于东晋,因僧诵《仁王经》天降甘露而名甘露寺。后浙东“五斗米道”兴起,相传孙恩在此屯兵伐木造舟,忽有石从天降,击退孙恩,故山寺均改名灵石。历史上灵石寺数度易名,据《赤城志》载:“旧传昔有异人殿中塑佛像,期与十旬启门,僧怪之,未及期而启,忽有双鹤飞出,视所塑才二像,珠髻荧然,故寺旧名耀珠。”明万历《黄岩县志》记此寺“有智顗翻经台、唐李义山著书堂”。

“芒鞋入谷亲寻种,野服巡栏自把锄。”谢伋在灵石寺东建园林辟药圃,种植药草以自娱,自号“药寮居士”。药香清警,谢伋躬身药圃当别有深意。台守曾惇《题谢景思少卿药寮二首》曰:“知子医国手,元自谙药性。”“我知若人心,欲了世闲病。”曾氏为政风评不佳,然不可因人废诗,这两句直指谢伋种药本意,可谓解语。

徜徉于药寮中,洪适也是诗兴大发。他作《次韵题谢景思少卿药寮》:“壮岁挥金迈二疏,眼看余子伏盐车。芷兰清馥浑纫佩,芝术新苗几荷锄。剩作好诗传近体,谁言巧宦胜闲居。北窗睡起琴声寂,便若身登太皞墟。”首句用的是二疏辞汉归乡的典故,盐车是指贤才屈居,末句则称许谢伋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他在《题景思水芝亭》中写道:“远意閟千云,亭幽不受尘。来为池上客,本是社中人。影密龟鱼荫,花开鸥鹭驯。买山如遂志,应许卜比邻。”亲临其境感受谢伋的惬意悠然后,洪适不觉也动起了归隐之意,想要在此结庐,与谢伋比邻而居。

在药寮小住几日之后,谢伋决定陪同洪适出门游玩。一山之遥的浙东名刹瑞岩寺法脉绵延,历代高僧名师辈出。南陈智者大师“遍游山水,尝栖瑞岩”,唐代怀玉大师在此结庐静修。晚唐青原派高僧师彦建寺,因山石呈紫红,为祥瑞之兆,朝廷赐名瑞岩。“一时瑞岩道场,遂与天台、曹溪并峙千古。”

游完寺院、见过禅师之后,洪谢两人又往山间寻找一块传说中的奇石。《赤城志》载:“惺惺石,在县西北四十里瑞岩山。旧传僧空照披荆棘而入,得一盘石踞之,宴坐自唤,曰:‘主人翁,惺惺著。’后因以名,且此堂曰唤堂。”谢伋伯祖谢良佐乃程门高足,治学援佛入儒,开理学风气之先,著《上蔡语录》曰:“敬是常惺惺法,心斋是事事放下。”朱熹注曰:“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常惺惺”由此成为诠释主敬工夫之要旨。得见“惺惺石”,身为上蔡学派嫡系传人,平素深悟“常惺惺”的谢伋当即赋诗一首:“宁复露棱角,明心不受欺。千年谁可转,空照是宗师。”才思敏捷的洪适随即步韵和之:“簿领久沉迷,谁能不忍欺。我来惭此石,拈出问吾师。”真乃惺惺相惜!后来洪适再赋一首五律《过瑞岩寺示胜上人》以记之:“逗晓乱山中,来寻古佛宫。荷间留夜雨,松下进秋风。瑞气旧如许,岩姿今亦同。惺惺有盘石,应记主人公。”

沿着溪涧下山,路遇滴滴泉。谢伋先赋一诗:“滴沥来无尽,秋声杂水声。纵观深省后,一酌更心清。”洪适依旧步韵和诗:“石罅来泉滴,松风杂涧声。天明有公事,还忆此时清。”

此番瑞岩之旅,对年轻的洪适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际遇。在此习得“常惺惺”之法,深省静中不昧,尤记心清如水。得益于这份缘自瑞岩的修为,他后来不管顺境逆境,都能进退自若,怡然自得。《宋史》称其“兄弟鼎立,子孙森然,以著述吟咏自乐,近世备福鲜有及之”。

作者:松 庐

编辑:钱雨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46331.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