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在希尔伯特提出的二十三个问题中,第二个问题非常引人注目:能否建立一组公理体系,原则上都可以由此经过有限步骤推出一切数学命题的真伪,这就是公理体系的“完备性”。尽管这句话看起来很复杂,但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能不能找到最基本的不用补充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互相不矛盾,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用这套理论证明正确或者错误。更进一步讲,不可能出现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可以证明所有事情,因为总会出现例外的情况。希尔伯特这个问题看起来和数学没有关系,实际上却属于数学的一个分支——数理逻辑。
希尔伯特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不久之前发生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由于集合论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让数学家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希尔伯特期待数理逻辑学家证明他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正确性,好让数学家们专心对他们的研究学科严格公理化,不用担心研究会出现什么逻辑问题,尤其是在很多猜想方面给数学家们信心,告诉他们一定能证明或者证伪,只是时间问题。但好景不长,这个问题被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哥德尔证明了。
哥德尔出生在捷克的布尔诺,在他小的时候曾经受到了飞驰的马车的惊吓,从此性格变得内向、沉默寡言。强烈的刺激似乎对哥德尔的智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哥德尔的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出类拔萃,但他一直为人谨慎小心,从来不出任何细小的差错。
1930年,哥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第二年,哥德尔证明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这个定理包括两条,第一不完备定理: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定理: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这两条定理彻底击碎了很多数学家的梦想——寻找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解释一切事情是不可能的。据说希尔伯特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愤怒。他愤怒的不是哥德尔证明了这个定理,事实上他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他的美好梦想的破碎,但事实就是事实,希尔伯特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
数理逻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消除那些似是而非的悖论,有的悖论是因为数学发展不完善造成的,而有的悖论纯粹因为逻辑的问题,其中有一个说谎者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一个人说“我说的话都是假的”。不论这个人说的是真是假都会产生矛盾。哥德尔定理说明了这种语义无法避免,在现有的逻辑下,你既不能判断它正确也不能判断它错误。
由于欧洲战火绵延,和很多其他科学家一样,哥德尔也来到美国。1938年,哥德尔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
在这里他和爱因斯坦成为好朋友。爱因斯坦外向,喜欢交朋友,哥德尔内向没有什么朋友,两个人都是极度聪明的人,对话时往往只需要三言两语就明白对方的意图。
哥德尔和爱因斯坦
研究数理逻辑学的人很容易走入极端,就连问候语“你好”,都能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哥德尔就是这样的人。1948年,爱因斯坦作为担保人介绍哥德尔加入美国国籍。在宣誓的前一天晚上,爱因斯坦再三叮嘱哥德尔在移民官面前不要乱说话,哥德尔答应了。
第二天在面试官面前,哥德尔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忍不住了,他大声说道,美国宪法有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独裁!看到要出问题,站在一边的爱因斯坦马上转移话题,哥德尔顺利加入美国国籍。事后,爱因斯坦质问哥德尔,哥德尔说他实在无法容忍宪法的漏洞,实在憋不住要提出来。
爱因斯坦的死对哥德尔打击很大,让他失去了精神支柱。哥德尔在晚年得了精神病——很多过度思考的人都失去了正常的心理状态。他曾经和他的学生说,自己只能证明什么是错的,却无法证明什么是正确了。最后,可怜的哥德尔怀疑有人要毒死他,绝食很多天,去世的时候只有不到四十公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4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