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网易博客!博客时代的落幕

别了,网易博客!博客时代的落幕2018年8月20日晚间,网易博客发布《网易博客网站关停、迁移的公告》称,自2018年8月21日00:00起。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还记得你的博客账号吗?

过去的你关注了那么多优秀的博主,偶尔你也会写一篇自己的博文。你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阅读。

但现在,你有多久没有打开过博客了?

2018年8月20日晚间,网易博客发布《网易博客网站关停、迁移的公告》称,自2018年8月21日00:00起,停止官方渠道客户端下载、新用户注册和VIP充值服务,关闭网站部分功能,届时用户无法上传日志、附件、图片、音乐等内容;无法进行评论。

2018年11月30日00:00起,正式停止网易博客网站运营,关闭服务器,届时及以后用户将无法登陆网站。

同时,网易旗下轻博客LOFTER为用户准备了免费的空间以供用户迁移博客。若用户在2018年11月30日00:00前未迁移博客或将博客内容下载至本地,网站停止运营后所有内容将被全部清空,无法找回。

而截至目前,除网易博客之外,国内知名Blog托管服务商博客大巴、百度空间、微软MSN Spaces、51博客等多款昔日爆红的主流博客平台均已停止运营,只有新浪博客与和讯博客的主页文章仍能维持每日更新的频率。

昔日轰轰烈烈盛极一时,打出“全民写作”口号的博客时代,即将落幕。

博客的兴起

博客,译自Weblog或Blog,也被译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格”,指的是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

2000年前后,在国外方兴未艾的博客正式进入中国。

但直到2004年,起起落落的互联网重新呈现出青春焕发的迹象,以博客为主的个人化网络应用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彼时的博客才开始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2004年国内博客数量达到300万,国内同期网民总数为9400万,大约每30个网民中就有一个是博客使用者。

2005年底,新浪将博客概念进行了包装,轰轰烈烈地将其推向中国网民,原本属于“小众爱好”的博客自此彻底走向大众,一度成为当时自媒体创作模式毋庸置疑的代言人。

2006年至2009年,是博客最辉煌的时代。

别了,网易博客!博客时代的落幕

韩寒博客

借助互联网的开放属性,以新浪博客为首的博客网站们开启了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博客成为人们在网上表达自己看法、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渠道。

搜狐网、和讯网、TOM网等门户网站纷纷开辟了博客频道,为网民们的发声提供渠道。那几年,国内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博客和博主,如后来博客总阅读量破亿的韩寒、知名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如今的“币圈首富”李笑来、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等等,写博客、看博客、讨论博客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潮流。

新浪博客采用“明星效应”的策略,邀请许多名人开通博客,更是加速了国内博客流行的热潮。

到2010年,国内博客使用人数过亿,同期国内网民总人数4.57亿,约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使用博客。

博客成为当时国内互联网被最广泛使用的平台,成为4亿多网民公开发声、表达观点最重要的渠道。

落幕

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下的博客,却已走在了落幕的路上。

2006年3月,就在国内博客大行其道的时候,世界上最早的微型博客网站Twitter正式诞生。

2007年,Twitter传入中国,一系列中国版Twitter纷纷创建。得益于大量门户网站有意识的营销和推广,在博客被国内网民广为接受之后,后来者微博渐渐显露峥嵘。

别了,网易博客!博客时代的落幕

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的篇幅更小,交互性更强,信息传递更为及时、快速,真正做到了“4A”,即“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事)。

与博客不同,微博并不依赖于电脑终端。相反,以移动终端为主,以碎片化信息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微博,自由度更高、传播性更强,介于传统博客和实时通讯之间,呈现出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的性质。

一旦有热门事件发生,用户门槛更低的微博往往能够以短小的篇幅、便利的传播通道将相关信息更快速及时地传递出去,而一键转发功能则往往能够实现病毒扩散般的传播效应。

凭借更高的自由度、更强的传播属性和社交属性,微博迅速拉拢了许多本属于博客的用户,更是将互联网时代不断新增的网民收入怀中。

后来居上的微博,以几乎无人可挡的势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而兴盛一时的博客则迎来了黯淡的下半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后一次对博客统计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博客的使用率只有19.3%,用户规模仅有1.22亿,基本跌出主流应用的范畴。

而在8月20日之后,不仅一众昔日热门的博客运营网站关停,无论从什么渠道点开网易博客的链接,都会收到网易博客关停、迁移的公告通知。

别了,网易博客!博客时代的落幕

昔日掀起全民写作、全民发声热潮的博客们,如今几乎寂寂无声。

点开网易博客主页推荐的文章,更新时间基本都停留在2017年的7月份左右。目前尚在运营的博客中,搜狐博客、博客网的首页文章也基本停留在这一时间段。

网易之后,下一个宣布关闭网站的,会是谁?

又或者,没有人能够幸免。

诸多门户博客网站和博客频道的关停几乎已成定局,不过时间早晚不同。

见证了自媒体兴起的博客时代,即将落幕。

碎片化阅读

而博客时代的落幕时刻,正是碎片化时代的中场。

根据微博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3月,微博月活跃人数达到4.11亿人。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1000万个,活跃账号350万个,已形成成熟的流量变现模式。

在信息爆炸、碎片化特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的信息传递和摄入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流,而博客这一传统形式的消亡则几成必然。

根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经到了每三年翻一番的程度。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信息的增长速度更是到了一种恐怖的程度。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成平方数增长,如博客一般的传统渠道逐渐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碎片化信息则成为时代的主流。

人们每天通过手机报、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软件等渠道摄入大量分散、碎片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信息摄入方式被成为碎片化阅读。

让用户能够更为迅速、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弊端。

很多人指责,人们每天浮光掠影般地接触、阅读大量远超自身需求信息的同时,却似乎并没有获取多少真正具有价值的内容。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49.6%的受访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无法形成完整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

确实,与传统博客所代表的深度阅读方式相比,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人们通过互联网摄入的大量信息往往造成一种时间上的浪费。此外,碎片化的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提升极为有限。“他不但没有让琐碎卑微的人生得到丝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获得了一种“知识”“观念”层面的肯定——这样的阅读不是醒酒汤,而是麻醉剂。”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将阅读重新送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碎片化阅读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获取方式一种理所当然的进步。

而回到创作和分享的角度上来说,与博客时代相比,碎片化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更多的信息被分享、被创作。

阅读的方式变了,但人们从未停止过摄入信息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过分享和创作的脚步。

博客从未死去

博客门户网站关闭喻意的博客形式上的消亡背后,博客的精神却从未真正消亡。

消亡的不过是博客这种特定的通过张贴文章传递信息的形式,而精神永不泯灭。

博客背后所代表的网络时代开放、传播、分享的互联网理念,存在于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不是博客的颠覆者,而是博客精神的继承者。

如笔者一般的自媒体人,甚至和你我一样每一个平凡的网民,都不是博客时代落幕的叛逆者,而是博客精神的继任者。

昔日热衷于在博客上发表博文,表达观点、传递情感的人们,也许换了新的渠道和平台,但不变的,是开放、传播、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博客的引入和兴盛,掀开了“全民写作”时代的大幕,让更多普通人能够公开地发声、表达自己的看法,向网络、社会传递出自己的声音。

和博客一脉相承的微博的出现则让这一进程更加迅速而便捷,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媒体出现、发声。

我们的一条微博、一篇公众号文章、一篇头条文章,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博客”。

网易博客的关闭,预告着传统博客的落幕。

但博客的精神从未死去,他只是一直在更新,然后,无处不在。

(来源:财经早餐 文/冷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49764.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