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接前帖。中国历史上很多确定的事件在地点上居然却有争议。比如诸葛亮是在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的,这个没有争议。然而当年他出山前的隐居地却一直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岗;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湖北省襄阳市的古隆中。
也就是当年刘备是在哪里三顾茅庐请出来诸葛孔明的呢?前两天带着这个问题参观了南阳的卧龙岗武侯祠和南阳市博物馆,似乎找到一些答案。今天又带着同样前往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参观寻找答案。
按照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按理说当年他的隐居地在南阳毫无疑问了。
可是问题还是出在当年这个“南阳”到底在哪里?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语文》节选古文《出师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这个提法的根据可能有两个,一是诸葛亮死后70年,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曾来襄阳古隆中瞻仰,“观亮故宅,立碣表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古隆中诸葛亮故居;二是源自《汉晋春秋》中有这样的说法: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虽然如此,但看现如今的南阳市在这方面还是坚守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或者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阵地。于是就让全国人民看到诸葛亮左右为难,不知该到哪里隐居了?
在历史上为此争论这件事里也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清代道光年间的湖北人顾嘉衡任职河南南阳知府时,他在给武侯祠题写对联时倒挺会打哈哈,所题对联成为武侯祠内最著名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古人都有此觉悟,现代人格局更应该大一些。襄阳、南阳相隔不远,还不如抛弃这个争论,共同做好三国旅游主题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这上面的灰也太多了吧?5A景区保洁工作不应该是这样的。
襄阳的导游在这里耐心地解释为什么是襄阳而不是南阳的见解,估计也是有统一解说词的。
图中白衣帅哥应该就是卧龙孔明。
诸葛宗祠馆,好像很多游客都忽视了这里。
看资料记载,中国历史上一共修建了14座武侯祠,但是有一半已经损毁了,也就是说目前全中国现存的武侯祠一共有七座,分别是成都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河南南阳武侯祠、湖北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今天这座武侯祠是我到过的第三座武侯祠,感觉如同全国寺庙里的元素都相近,三座武侯祠的格局和里面的内容也基本大同小异。当然南阳和襄阳两座武侯祠在展出内容以及导游介绍词里还有各自证实自己才是诸葛亮出山前正宗的隐居地。
读过三国演义的网友都会记得这一段:“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记得水浒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使用的兵器也是丈八蛇矛。
关公使的青龙偃月刀。老人们常说的歇后语:关公门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景区的景色真不错,空气好,游客也不多,令人玩得开心舒畅。有位工作人员说你们现在来的时候正合适,再过些日子旅游高峰了,干啥都排队。
在武侯祠里遇到一位游客到处打听三顾茅庐在哪里?在这儿呢
门口的雕塑马非常受欢迎,很多游客骑马拍照。有些担心那些老当益壮的游客,万一不小心摔了,算谁的责任呢?觉得景区至少应该在旁边树立一块安全警示牌。
友情提醒:在景区内看有游客买羽毛扇,询问得知15元一把。而到了大门口出门处,询问得知10元一把。
相对于前面的景点,这个草庐外观不错,但在里面的布置上根本就没用心。
一步步下山,前往摆渡车站乘车返回大门处。
被“强迫”走过弯弯曲曲的“商业路”,好在摊铺不多,没有强买强卖现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