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来源:优设网
链接:https://www.uisdc.com/classic-poster-design-in-history
主题
- 苏联航天海报
- Obey Arts
- 伦敦地铁海报
- “摇摆60年代”海报
1. 苏联航天海报设计:
在整个世界被意识形态割裂的冷战年代,苏联和美国也用不同的词汇称呼航天员:Cosmonauts,和Astronauts。Cosmonauts,直译为“宇航员”(现在也频繁用于非正式的称呼中),背负的不仅仅是太空探索本身,而是民族、祖国和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当然,还有他们自己无法左右命运的政治。
苏式的宣传海报始于十月革命时期,目的是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群众民众中进行简单、有力的鼓动和号召。这种功能性,也造就了海报的独特美学:大胆、鲜明的颜色,简洁有力的线条,形象突出的人物或者符号。这些符号也是经过挑选和设计的,它们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Alan Aldridge, SPACE RACE, 1967
20世纪美国和苏联两个冷战对手为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展开竞赛,竞赛于1955年8月2日开始,而以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Neil Armstrong和Buzz Aldrin登上月球达到整个竞赛的顶峰。(这个画面貌似有点污啊!!)
Soviet Space Propaganda – “Glory to soviet people and pioneers of Space!”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航天器Sputnik 1号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1号站台升空。自此之后的10年,苏联进入了一个航空航天的黄金时代,美苏的太空竞赛也由此而起。而为了让航天事业的成功更好地辐射到政治领域,苏联设计了众多具有苏式海报美学的航天海报。
Iraklii Toidze, In the name of peace, 1959
这是苏联第一张以航天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以和平之名”(во имя мира,“In the Name of Peace”)。这位女性,实际上并非任何与航天相关的具体人物,而是整个苏联的化身——Mother Russia。她身穿象征革命政权的红色上衣和围巾,举起右手伸向月球,背后是一个奔向月球的火箭的抽象画。
Iraklii Toidze, The Motherland is Calling!
这幅海报的作者是Iraklii Toidze,是著名的战时宣传海报“祖国在唤!”(родина-мать зовет,“The Motherland is Calling!”)的作者。Toidze被苏联政府选中,进行航天宣传海报的创作。
另一个英雄式的形象,是第一名女性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Tereshkova)。她甚至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一位独立驾驶宇航飞船完成太空飞行的女性。1963年乘坐Vostok 6号(东方6号)升空的捷列什科娃,是降落伞跳伞员出身,代号“海鸥”(Chaika)。航天飞行时才仅仅26岁。
英雄和理想,是海报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星辰与太空是永恒的背景。这也使苏联的航天宣传海报主题永远鲜明。加加林(Gagarin),季托夫(Titov),尼古拉耶夫(Nikolayev),波波维奇(Popovich),四个航天先驱频频并列出现在海报中,背后是苏共的旗帜,以及东方1-4号飞船/火箭。“他们将人民带上轨道,他们是无价珍宝的创造者,是新的史诗中的骑士”
强烈的红蓝色对比似乎变成苏联航天海报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象征“理想”的意象很丰富,例如从人类的手心当中飞天的火箭,象征地球到星际的通路。
那一段对于航天事业的追逐,留给了人类难以想象的丰富遗产,和这些鲜明的海报一起,依然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是他们迈出了从0到1艰难的一步。
2. Obey Arts
艺术家Shepard Fairey为Obey创作的极具风格的海报作品,带有讽刺和政治意味是其特点,是美国街头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慢慢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无数人模仿。
3. 150年的伦敦地铁海报设计
伦敦地铁不仅和都市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此从视觉到听觉都有鲜明特色的运输工具,更是代表伦敦的城市符号。
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大都市线于1863年开通,三年前举办150周年庆时,伦敦地铁公司(TFL)及伦敦交通博物馆(London Transport Museum)推出许多庆祝活动。其中交通博物馆策划的《伦敦地铁的超凡设计》特展,展出自1908年来,受地铁公司委任设计的150张原稿海报。(以下挑选部分参展海报)
Charles Sharland, The swiftest way to pleasure; Whitsun joy wheel, 1913
所有的海报中,表现伦敦地铁的快捷和舒适是海报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早在1913年,当伦敦地铁还是新兴事物时,向 大众宣传伦敦地铁的快捷和舒适成为海报设计 的主要目的。Charles Sharland在1913年设计 的海报“The Swiftest way to pleasure” (达到愉悦的最快捷之路),就已经通过溜冰图案与文字的结合的插画风格同时表现出“快 捷”和“舒适”这两个重要的概念,用轻快的方式宣传乘坐地铁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Frederick Charles Herrick, It is cooler / warmer below, 1926-1927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乘坐伦敦地铁,摒弃之前的交通方式,20世纪20年代开始,很多的伦敦地铁海报都会以地铁和地面交通的对比最为主题,宣传地铁的舒适性。其中以Frederick Charles Herrick在 “It is warmer below” (地下更温暖)(1926年冬)以及“It is cooler below”(地下更凉快)(1927年夏)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Alfred Leete, The lure of the Underground, 1927
随后,在伦敦地铁的黄金时期,Alfred Leete 创作了“The lure of the Underground” (地铁的诱惑),图中的乘客们都无法抗拒地铁的魅力,纷纷从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上被吸引到地铁里去,地铁在当时的伦敦地位非凡。
Zero, Thanks to the Underground, 1935
快速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1935年Zero设计的“Thanks to the Underground”(感谢地铁)则是从较为隐晦的方式将伦敦地铁的标志与手表做联系,将“乘坐地铁出行”与“能够准时到达”的概念连接在一起,暗示伦敦地铁作为交通工具来说能够给伦敦市民带来的快捷和便利。
Nick Hardcastle, Or take the Tube, 1987
到了80年代,我们可以感觉到设计理念的改变。在初期的直接表达,中期的间接暗示之 后,在Nick Hardcastle 1987年创作的“Or take the Tube”(或者坐地铁吧)中,艺术 家用对比讽刺的手法,将黑色蜗牛比喻伦敦的出租车,以幽默的方式将出租车与地铁作为比较,反过来体现出地铁的速度。
John Henry Lloyd,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1910
类似的设计趋势变化我们也可以在这一类的地铁海报中看到。 在1910年John Henry Lloyd设计的“Too much of a good thing”(太多的好地方)中,海报以典型的英国家庭作为代表,将地铁作为举家出游的重要交通工具,告诉伦敦的市民地铁可以带大家去享受更多的田园风光。
Margaret Calkin James, Trooping the Colour, 1932
Paul Nash, Come in to play, Come out to live, 1936
到了1936年,地铁不仅仅是出游的交通工具,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所以在Paul Nash 设计的”Come in to play, Come out to live”海报中,提出了“来城里玩乐,来城外生活”的理念,将季度票的概念巧妙的融合在这两张海报的设计中。 通过邀请的口吻,将地铁票的宣传和地铁能够带来的 好处充分地在这两张海报中体现出来。
伦敦地铁温馨提示的宣传海报也是做得十分幽默:
John Hassall, No need to ask a policeman, 1908
早在1908年,John Hassall设计的“No need to ask a policeman”(没有必要问警察)中,海报用 插画的方式诙谐的表达出伦敦地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极其容易使用,乘客们不再需要向警察问路,看地铁图就知道该怎么走。
Fougasse, Please have your ticket ready at the barrier, Please stand on the right of the escalator, , 1944
1944年,Fougasse设计的小贴士海报系列更为幽默风趣,左边的”Please have your ticket ready at the barrier”(请在检票前准备好您的车票)中在检票口的女士仍然在悠闲的看报纸,无视身后的大排长龙;右边的“Please stand on the right of the escalator”(请站在电梯的右边)中,站在 左边的先生背后有一个大写的“ L”的标志, 有“Left”(英文左边),也有英国驾驶初学 者的“Learning”学习标志的意思,一语双 关,诙谐幽默,耐人寻味。
Tim Demuth, Keep your personal stereo personal!, 1987
在1987 年Tim Demuth设计的”Keep your personal stereo personal!”(把你的个性留给自己!)中,更加抽象的概念被运用到海 报的设计中。因为英国接受方式的差异,艺术家并没有用“不要大声听音乐”的口吻创作这 张海报,而是用人体模特来暗示社会中所有人 都是共同平等的,没有人是特例,希望乘客之间能过做到互相尊重,不要影响他人,将个性留给自己。
伦敦地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论是视觉还是调性都非常成功品牌。在它150年的历史中,根据不同的乘客的需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进而调整改变地铁海报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各种需求。所以,我们也需要运用合适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符合顾客需要的作品,从而提升我们的设计水平。
4. “摇摆60年代”怀旧海报设计
1966年至1970之间的5年,一共1828天,是创造现代社会的关键部分,是引发西方世界心态上的根本转变的时期。伴随当时席卷全球的叛逆运动浪潮,西方反文化运动中涌现了最新潮和划时代的时尚审美及精彩纷呈的音乐流派。“摇摆60年代”便是西方人眼中革命的代名词,见证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潮音乐、时尚、文学和新兴科技的碰撞,并伴随着政治地震和福利改革。
从民权,多元文化,环境保护主义,消费主义,计算器应用,集体性,再到新自由主义。此次展览讨论了当年青年文化如何促成了乐观的理想主义。叛逆的血液流淌在那个年代年轻人的身体中,当物欲横流,物质世界看似广袤的表象之下,必然有人发觉物质之下徒有虚无的自身和空虚的灵魂。所以叛逆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Cramer Saatchi Advertising Agency, 1969
1969年的这张 Would you be more careful if it was you that got pregnant? 海报刚出现的时候公众被震惊到,甚至觉得这是无礼的,海报中怀孕男人的男性气质被颠覆,而公众的避孕传播在当时也还是禁忌,然而,也是这种惊异的效果让女性权益受到关注,而让男人们开始关注意外怀孕。
Time, 1966
1966年,《Time》的封面调侃伦敦The Swinging City,“摇摆伦敦”么?更应该是“晃荡伦敦”吧,摇摆并不够晕眩。这个城市突然在音乐、时装和电影领域爆发出了巨大的影响力。从纨绔子弟到街头流浪汉,都想参加到这个游戏中来 。
Wes Wilson, Acid Test, 1966
Hapshash and the Coloured Coat
‘Having A Good Time’似乎是那个时代年轻人行事的准则。迷幻剂成了必需品,找不到北的同时带来的却是音乐、艺术、电影、文学等各类艺术形式的实验性尝试。在地下杂志《Oz》、《International Times》 上刊登Hapshash and the Coloured Coat给他们设计的色彩炫目的海报。
Hapshash and the Coloured Coat是1960年代末英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平面设计和实验性Avant-Garde音乐合作伙伴,他们丝网印刷的系列迷幻效果的海报有效地宣传着当时的 “地下活动”,俱乐部,以及伦敦的音乐现场。他们给 UFO Club 和 Oz magazine设计的海报混合了玛格丽特、马克斯·恩斯特、耶罗尼米斯·博斯等一系列艺术家的元素,而被评论家称为是 “Nouveau Art Nouveau” (新的新艺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Beatles第八张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专辑封面。这张专辑被《Time》评价为是“音乐历程的一个历史性的新出发点”。不论是从音乐本身还是从这张封面的设计上,这都是一张影响非常大的专辑。这张封面有着独特的辨识度,封面上出现的名人从Beatles乐队成员到爱因斯坦再到詹姆斯.乔伊斯、艾伦坡、王尔德……一开始在而后被移除的比如希特勒。
The Velvet Underground, 1966
The Velvet Underground对美国的Rock & Roll有深远的影响。往后十几年的摇滚艺人无不跟随他们的脚步,承袭他们的意识,在那个花与和平的嬉皮年代,V.U.却提出反时代潮流的意识,讲出社会的无力感,使摇滚不再只是单纯的音乐,而是充满自省及急呼社会不平的音乐。当时只要是听V.U.的,无不自己搞起乐队,可见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摇滚极具影响。1966年,他们在Cafe Bizarre驻唱时认识了Andy Warhol,这位以享乐主义为目标的波谱艺术大师,他肯定商业文明所带给人们的便利与舒适,强调艺术不应以曲高和寡为晃子,而将之商业化,使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艺术的华丽与美妙。他不认为如此会贬低艺术的价值,这些也观念深深影响了V.U.
以促进美国黑人民权为主导的Black Panther Party黑豹党的海报。我们都很熟悉19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以及为世人称颂的名篇《我有一个梦想》。然而在光荣的梦想背后,美国主流却很少提及这场斗争背后的血泪和牺牲掉的黑人生命。那么,从一开始的非暴力抵抗到暴力革命,在这场获得了长远而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中,不同的行动者如何用被视为草芥的生命换来了美国社会关注和变革?
一起学习!
共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