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2015年9月,全国评出9个“武术之乡” ,海南省万宁市、屯昌县、琼中县榜上有名。海南省获授“全国武术之乡”的3个市县均有着历史悠久、完整的武术传承体系。
海南武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甚至还输出到东南亚,却鲜为人知。近年来,海南武术在比赛中屡获佳绩。海南三个市县获评“全国武术之乡”,这也是海南武术实力的展现。
民间自古有“有山有海的地方就有武术”一说。海南岛四周环海,中部有五指山,历代武功高手为抗击海盗、平定匪患作出了贡献。自古以来,黎族人民为了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捕鱼狩猎,形成了习武尚武之风。同时,海南是历代失意官员被贬之地和充军犯人流放之地,其中不乏武功高强之人,到了海南后逐步融入当地文化。如此说来,海南武术是有地理和历史渊源的。
初步统计,海南各地流行的本土拳种有:屯昌的大马五形桩、四门归宗、五门归宗;万宁的马仔功、桩头功、蔡李佛;琼中的黎家拳;琼海的中兰拳;昌江的红林拳等。“海南武术主要由广东、广西、福建南传的武术,融合当地文化,形成了相对清晰的行拳风格,并传承至今。海南武术在技法上源于南拳,讲究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手法多变、腰马稳健扎实,拳势刚烈、气势勇猛。海南武术在器械使用上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常用生活农具即为兵器,就地取材,既简便又实用。”海南大学体育部武术教授李秀介绍了海南本土武术的特点。
尽管如此,海南武术还是鲜为人知。这也反映出了散落在民间的海南武术资源深厚,却是深藏闺中,且面临着失传断代的问题,这一地方精粹亟待挖掘和传承推广。
屯昌武术之乡
屯昌县素有“海南中部北大门”之称。早在100多年前,屯昌就形成了男女老少习武、健身、养生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屯昌县武术人口近10万人,武术骨干2000多名。屯昌县把每年8月8日确定为该县法定的武术运动大会举办日。
在屯昌县广为流传的传统武术中,属“五形桩”“四门归中”“五门归中”以及古老兵器三叉、蝴蝶双刀最具特色且最原汁原味。屯昌坡陈村的“五形桩”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以龙、虎、猴、龟、鹤5种动物为原形演化为出拳招式,深受百姓的喜爱和追崇。全村无论男女老幼都有习武经验,兴致来了都能随手比划几招。
在去拜访坡陈村“五形桩”传承人的路上,途中四周连绵起伏的山丘很是引人注目,不禁让人联想起卧虎藏龙之地。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进入坡陈村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林木茂盛、水田丰茂的画面。
“啊哈嗯……呼哈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又独特的声音时常在屯昌县坡陈村的上空回荡。这个习武之声从一百年前就延续下来了。2015年11月8日,村子里热闹非凡,一项沿续了160多年的传统感恩祭祀仪式——纪念大马五形桩祖师诞辰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年轻一辈身着统一服装,他们一边打着古朴而刚猛的大马五形桩,一边发出“啊哈嗯……呼哈耶……”的声音。
琼中武术
琼中武术历史可追溯到元朝二十八年,黎族人“以木为弓、以镞为羽、以竹为弦、出入不释手、以标刀为戈、以角为甲、以射猎为生”,从史载可看出琼中武术的渊源。清朝和民国期间,黎苗族民间武术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钱铃双刀、黎家拳、黎家棍、打狗棍等传统武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文化娱乐到强身健体,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现在已形成较完整的黎家武术体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武术人口7万多人,为支持创建武术之乡工作,琼中县政府到目前已投入600万元资金用于武术基础设施建设和武术普及活动。
琼中有其独特的武术魅力,黎家拳、黎家棍更是琼中黎族同胞特有的武术套路。琼中黎家拳和黎家棍主要传承人陈崇钦,1936年出生于琼中湾岭,现年79岁,10岁师从其父,此后不断习练,掌握了黎家拳和黎家棍精髓。现虽年事已高,仍然身手敏捷,还在带徒。陈崇钦说,黎家拳、黎家棍最早由黎族先祖所创,但在传承过程中一度失传,到了十九世纪末期,黎家拳、黎家棍才又再次传入黎家,至今已有四代了。
陈崇钦告诉记者,黎家拳又叫“四门拳”,步法稳健,有进有退,招式灵活,技巧多而强。攻时采取大步快攻,以防带攻,防不胜防,再配上旺拳跌足,真假难分。黎家棍法则暗含正奇虚实、刚柔劳逸,高下、阴阳、长短机变等阴阳学说和兵法理论。套路朴实无华,结构严谨,讲求灵活稳健,进退和顺。
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六纵”孟获故事中,孟获率领的藤甲兵曾打败过蜀军,尤其是藤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其实在琼中也有骁勇善战的“藤甲兵”。
琼中营根镇的习武者曾祥科介绍,他从小就开始练功,他的兵器与一般流派不同,使用的是藤牌和三叉。藤牌就是由山中老藤编制成的盾牌,同时还有用老藤编制的甲胄。这些藤制品经过独特的工艺流程,能防刀箭。三叉是打猎时用的兵器,也可用于捕鱼,一叉下去就能刺中水里的游鱼。
万宁武术
万宁自古尚武成风,自宋代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就有万宁武术记录(当时称万州武术),传统武术有拳术、鱼叉、藤牌、大刀、长枪等,沿传至今的“桩头功、马仔功”已历十七代,是万宁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具有神形兼备的特点,在万宁及周边地区普及率最高。万宁市武术人口10万之众。万宁每年单独拨款给市武协,专门用于“武术进校园”工作。
武术活动在万州民间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人才辈出,长盛不衰。《万州志》记载:1152年,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部下于鹏受秦桧陷害,被贬到万安(万宁)军编管。于鹏被贬到万安军编管后给周边的安坡村,曲冲村,周家庄村等村民传授武艺。如今的大刀、盾牌、鱼叉、长棍、双刀、桩头功、马仔功等武艺传承于民间,带动了武术在万州的发展。
习武为防御海寇侵扰,保家卫国做出过贡献。渔民在海边劳作的时候遇见海盗,就近拿起鱼叉、藤条做的盾牌、凳子脚,保卫家人和朋友。元代天历、元统年间,州府奉文实行全民皆兵,兼用乡人,加强万安军事实力。明代洪武三年,万州奉命设立民兵,令男青壮年由官司率领操练,以便征用,故民间习武风尚大兴。清代,据海南岛志记载,万州考中武举人有:郭洪都、杨天、刘捷兆、王家实等人。周家庄村在1986年获得海南行政区体育委员会授予“武术之乡”的称号。
万宁武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为防御海寇侵扰,保家卫国,沿海乡村常年组织强壮乡民,习武健身。始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的“桩头功、马仔功”属南拳拳种,距今已有850年历史,包括龙、蛇、虎、龟、狗五种拳形和内功、意念、拳、擒拿、身步、发声拆招等六种功法,为抗击海盗、平定万州匪患做出了突出贡献。沿传至今的万城周家庄已是第十七代。
抗日战争时期,在长城抗击日寇入关的战役中,时任国民党中央军的万宁籍李钧将军阵亡,唐惠洽将军在抗击日寇占领时捐躯。解放前,琼崖纵队副司令、海南军区司令员庄田将军率领万宁籍青年参加琼崖纵队,为海南人民创下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丰功伟绩。
解放以来,万宁市出现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武术名家和民间武术师,如后安镇安坡村的陈春雄、群爱村的陈春荣、周家庄裴启贤、裴东春、林鸿良等曾参加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各种武术比赛获奖。民间武术师高元雄、陈亚强、林光彩、林光育等先后到全岛各市县开设武术馆班,传承武艺,使得大刀、盾牌、长棍、四门架等武艺传承于民间。
万宁尚武之风兴盛,武术活动在万宁民间长盛不衰,代代相传,人才辈出。武术文化已经深深植入万宁人民的血脉,勇于为国捐躯的尚武精神代代相传,成为特有的万州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