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国内外教材对结构性失业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在这篇文章里,我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国内教材以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为例;国外教材以曼昆《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为例。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P603: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技术变化。尽管技术变化被认为能减少成本,扩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但它可能也会对某些特定市场(或产业)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产品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产,增加了就业,但在其他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这种不流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
这个定义代表了20年前国内教材对结构性失业的界定。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P19:结构性失业是指源于工人的技能和特征与工作要求的持续不匹配所引起的失业。如果对一种劳动的需求上升,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下降,而劳动的供给又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则这种不匹配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在美国,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典型例子是,2011年与传统的手绘动画相比,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动画更受欢迎。这项技术也被电影行业采用,于是,很多擅长手绘动画的动画师失去了在电影业和其他电影工作室的职位。为了重新找到工作,他们中有许多人学习了用计算机生成动画的技术,或者转投到其他行业。在重新就业之前,他们就处于失业状态。这些动画师的失业就属于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持续较短时期不同,一般结构性失业延续更长时间,因为失业者学习新技术、新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的,将经济体结构性失业人数与劳动力的比率称为结构性失业率。
这个定义与高鸿业教材是完全相同的。作者为了理解方便,举了一个例子,例子与定义是匹配的。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P20:实际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周期性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周期性失业率
这里看得出来,国内教材的主流观点是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P17:失业可以按其原因进行分类,主要的失业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劳动力的周转中由于工人和工作之间的匹配过程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失业。
当经济步入扩张期时,周期性失业最终会下降至零。但是,由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经济的失业率不会为零。在宏观经济学中,把只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就业状态称为充分就业。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将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看做经济中正常的失业水平。相应地,将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也就是说,将摩擦性失业人数和结构性失业人数相加后除以劳动力人数所得到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虽然这个版本教材已经是最新版了,但这部分内容里,对结构性失业的界定与20年前并没有差别。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九版)》P145:摩擦性失业的原因
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中,一些摩擦性失业是难以避免的。由于许多原因,企业和家庭需要的产品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产品需求的移动,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需求也在改变。例如,个人电脑的发明减少了对打字机的需求和对生产打字机的劳动力的需求。同时,电子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增加了。类似地,由于不同地区生产不同产品,可能一国某个地方的劳动力需求在增加而另一个地方的劳动力需求在下降。石油价格上升可能引起像得克萨斯这样的产油州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但由于高价石油使开车的吸引力降低,这可能使像密歇根这样生产汽车的州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经济学家把需求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构成变动称为部门转移(sectoral shift)。由于部门转移总在发生。且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所以,摩擦性失业总是存在。
部门转移并不是离职和摩擦性失业的唯一原因。此外,当工人所在的工厂关门了、当工人的工作业绩被认为无法接受,或者当工人的特定技能不再需要时,工人发现自己出乎意料地失去了工作。工人也可能离职以改变职业或迁移到国内的其他地方。无论离职的原因是什么,工人们找到新工作都需要花费时间和努力。只要企业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变动、摩擦性失业就是无法避免的。
注意摩擦性失业的例子,与马工程教材里结构性失业的例子,本质是一模一样的。可知,国外教材的主流观点是把这个失业界定为摩擦性失业。就是说,国外教材所说的摩擦性失业=国内教材所说的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国外教材应该会有: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同时,国外教材里的结构性失业有另外的界定。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版)》P136:□ 周期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有重大区别。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存在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而产生的——即由于经济中工作的性质和社会习惯以及劳动市场制度(如失业救济金)影响工人与厂商的行为产生的。摩擦性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同,我们将在下文详细讨论。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则是超过摩擦性失业以上的失业部分,它发生于产出低于其充分就业水平的时候。
这里就验证了前面的推理: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九版)》P145:失业的第二个原因是工资刚性(wage rigidity)——工资未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在劳动市场均衡模型中,正如第3章概述的那样,实际工资的调整使劳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但工资并不总是有弹性的。有时实际工资停滞在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上。
图7-3表明了为什么工资刚性导致失业。当实际工资高于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水平时,劳动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在工人中配给希缺的工作岗位。实际工资刚性降低了入职率、提高了失业水平。
工资刚性与工作配给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积极寻找最适合于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因为愿意工作的人数与可以得到的工作数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在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量超过劳动需求量;许多工人只是在等待工作岗位的出现。
这里就是国外教材对结构性失业的界定:由工资刚性引起的劳动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的失业。这个界定显然与国内教材完全不同。
为了解释清楚结构性失业,教材还画了一个图(就是下图)。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版)》P127: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的一个来源是工资刚性(wage rigidity),即工资不能调整到使劳动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从而消除失业的水平。本章第一节的图16-2(b)已经说明了没有伸缩性的工资,即工资刚性如何导致失业。在那里只是解释非自愿失业。由于结构性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会有重合和交叉,因此该图形也可以解释结构性失业。在工资刚性的情况下,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寻找最适合于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因为愿意工作的人数与可以得到的工作数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劳动供给量超过劳动需求量,所以许多工人只是在等待招工。
为了解释清楚结构性失业,教材也提供了一个图,指出结构性失业就是下图中的“非自愿失业”(就是下图,但我删去了图中与本文无关的元素)。
在这一部分,教材的作者对结构性失业的界定既包括国内版本又包括国外版本(这多少让初学者有些迷惑)。
总结:
从时间顺序梳理各个教材对结构性失业的界定,可以看得出来,国内教材原本把自然性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个类别。这两个失业的定义比较接近,但还是有区别的:失业者拥有合适的技能,居住地点也适当,只不过信息阻塞或者投简历、面试等流程需要消耗时间,这样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失业者拥有的技能与职位不太匹配,但自己去进修下也能匹配,或者失业者居住地点距离上班地点太远,这些原因导致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简单地说,后者的“摩擦性”更大,失业时间更长,消除难度更大。
但是,国外教材不喜欢作这么细致的区分,把它们统一称为摩擦性失业。由于当前美国经济学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国内的经济学家就开始纠结了,究竟是延续自己的界定,还是跟国际接轨?这种纠结就产生了高鸿业第八版的奇特现象:教材第12章里,界定是国内版本的;教材第16章里,界定则同时包括国内版本和国外版本(但实际上我认为是略有不妥的,因为这两个界定范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由于美国经济学家拥有无与伦比的话语权,经济学概念基本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定义的,毕竟人家制定的标准全球都在用,我们如果采用不同的标准会导致学者交流、学生学习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大概率国内会逐渐转为全面使用国外的标准。不过在过渡期,考研的考生会比较麻烦,你们需要按照当年最核心的参考书来筛选答案。例如:
若纺织业工人由于纺织产品积压而失业,则上述的纺织业工人属于( )。(上海财大2004)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D.永久性失业
某人由于钢铁行业不景气而失去工作,这种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上海财大2022)
这两道题都属于上海财大的考研真题,前者是2004年考题,那一年上财有指定参考书: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后者是2022年考题,这一年上财不指定参考书,不过民间都知道参考书是曼昆《宏观经济学》。
所以,前面选择题里,结构性失业的界定应该按国内版本,答案应该是B;后面判断题里,结构性失业的界定应该按国外版本,答案应该是F。
如果您有不同想法,或者对这两道题的答案有疑问,欢迎进讨论。2025上海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
————————
我是王海滨老师,专注于提供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应试教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