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作者:罗英傣族是云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民族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丨曼飞龙塔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作者:罗英

傣族是云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民族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曼飞龙塔

物质文化遗产

在众多傣族物质文化遗产中,曼飞龙塔和傣锦最具代表性。

傣族地区留存着的众多古建筑中,佛塔是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建筑形式,堪称是塔的王国,几乎是“有寨就有塔”,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山上,是由一个居中的大主塔和八个呈八瓣莲花形拱卫主塔的小塔构成的一组极具气势的大群塔。据西双版纳傣文贝叶经记载,此塔始建于傣历五六六年(公元1204年),是由印度的僧人设计,由缅甸高僧叭阿索、勐笼高僧祜巴南批和头人先叫布勐等人主持建造的。1988年,它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曼飞龙塔

曼飞龙塔属金刚宝座式塔群。塔座为圆形,基座高3.9米,直径14.25米,中心主塔高16.29米,四方四维砌出八角,内含8个佛龛,龛作圆券门,内供佛像,佛龛上有莲花形装饰。佛龛后都各建有一座8.1米高的小塔,共计8座。

曼飞龙塔在当地及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建造此塔,是因为在曼飞龙塔正南向的佛龛下的一块原生岩石上,留有一人的裸足印,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足印,于是便建塔进行顶礼膜拜。

曼飞龙塔既吸收了中原与东南亚建筑文化的精华,又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是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园圃中的一株格外夺目的奇葩。

另一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傣锦是傣族用丝、棉等原料织成的手工纺织品。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带有大象形象的傣锦

据考证,傣族的纺织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东汉以后,傣族的手工业已很发达,到了元明时期,傣族的织锦工艺更为精湛,甚至出现了专为宫廷和贵族织锦的手工业者。其中以德宏傣族地区的“干崖布”、明洪武年间的西双版纳傣族的“丝幔帐”及“绒棉”最具代表性。

傣锦的纹样种类繁多,根据表现对象(即原型依据)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表现自然物类的象生形纹样,包括植物纹样(如刺花、芭蕉花、八角花等)、动物纹样(如象脚纹、孔雀纹、蚯蚓纹等)、天体纹样(常见的有日纹、月纹、星纹等)。

二是表现傣族的生产、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的纹样,如绕线板纹、梭子纹、奘房、佛塔、净水瓶等。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傣锦

三是装饰纹,即指那些纯粹从装饰效果出发设计的,无特定意义的点、线、块、格、圆、角构成的符纹图形及其变化的图形,如齿纹、弯串纹、团纹、连接纹、角纹、线格纹等。

傣锦常用于衣料、筒裙、被面、床单、挂包、赕佛上。其多用深红、桃红、紫黑、墨绿、橘黄、柠檬黄等颜色,锦面色调活泼鲜丽,构图简洁,设色大胆,保持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意境,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西南边陲热带雨林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傣族众多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傣族文学的继承、传播和创新者之称的“赞哈”。

“赞哈”是西双版纳一带演唱说唱音乐的民间歌手。在傣语中, “赞”是“能手”、“匠人”的意思,“哈”是“歌唱”之意,故“赞哈”是指歌手。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古代傣族女“赞哈”

“赞哈”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半职业性的歌手,他们极受老百姓的爱戴和尊重。“赞哈”与傣族的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民间很多重大的活动,如逢年过节、盖新房、婚嫁、祭幡、升和尚等,都要邀请“赞哈”演唱。正如傣族民间谚语所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盐巴,生活没有糯米一样。”

“赞哈”所演唱的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题材十分丰富,大抵可分为古代神话史诗,宗教故事,文学唱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训世箴言、寓言故事,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字母来历等的唱词以及祝词、贺词、颂词等。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赞哈”

“赞哈”演唱时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筚(簧管乐器,似巴乌)或西玎(弓弦乐器,似二胡)等。“赞哈”的演唱有固定的腔调,旋律和语言结合十分紧密,称“赞哈调”,具有吟诵性、宣叙性的特点。

“赞哈”产生的年代,在历史文献中没有可靠的记载,但从傣族的有关传说和其他有关资料来考证,应是6—8世纪。这是傣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划时代时期:产生了阶级,进入了农奴制,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这样,西双版纳地区具备了产生“赞哈”的社会条件。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出生于1913年的康朗甩是傣族著名的“赞哈”,也是傣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传承者

同时,这也是傣族文学出现新面貌的时期,傣族的许多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都是在这以后产生和定型的。“赞哈”的产生对傣族长篇叙事诗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傣族文学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记忆遗产

傣文文献的分类法,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按材质样式分类,二是按学科角度分类。

按材质样式,傣文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叶质形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是傣文文献中最普遍的一类,因其数量众多被誉为“别闷戏版康”(八万四千部)。;另一类是纸质形的傣文文献,傣语称“薄噶腊沙”,用蕨笔蘸墨在绵纸上书写而成。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丨贝叶经

傣文文献的书写材质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西双版纳傣文文献大都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的,而其他傣族地区则都是用当地制造的构树皮或绵纸记录。常见的贝叶经过水煮等特殊工艺的处理,可以防水、防虫、防变形,经久耐用,可以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老傣文文献的内容非常广泛,按总体涉及的学科角度,大略可分为哲学历史类(如《论傣族诗歌》《加都沙罗》等)、法律法规类(如《芒莱法典》《领主法律大典》等)、佛教经典类(如《三藏经》《尼滩龙》等)、文学艺术类(如《布桑改和雅桑改》《厘奉》等)、语言文字类(如《波腊纳坦》《木腊沙刹钠革》等)、天文历法类(如《巴嘎等》《呼啦》等)、医药医理类(如《档哈雅》等)、政治经济类(如《泐史》等)、农田水利类(如《宣慰田、头人田及收租清册》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格物致知,需先知“其然”,后方能知其“所以然”。可叹时下多有不知“其然”也敢建言献策之辈。今日一文,虽小巧,却能讲明三个类别的傣族文化遗产,讲透“其然”。看似平平,却内涵深远。

假期游版纳,送你一份不可错过的千年“好货”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6313.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