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展览现场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亮受到的关注度总是有增无减。2019年是人类成功登月50周年,为了纪念这座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丹麦哥本哈根的路易斯安那博物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了一场:“月球:从内心世界到外太空”(The Moon: From Inner Worlds to Outer Space)的展览。
展览如同一幅多彩的月亮拼贴画。策展人玛丽·劳尔伯格(Marie Laurberg)花了七年时间,深度研究“月亮”这个符号在宗教、艺术、科学、政治等领域里的不同意涵,展出200多件以“月亮”为主题的展品。穿梭在各个展厅之间,观者将不断切换自己观看月亮的视角:从神话民俗学里的神秘力量到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从吸引个体灵魂的发光体到国家政治经济扩张的殖民地,从虚拟现实中想象的景观到绝对真实的月球陨石……这些看似冲突的视角借由月亮交织在一起,在观者的脑海里自然相遇,自由对话。
神秘的精神力量
展览现场
月亮可能对人有神秘的影响,这是几百年前就有的人类共识。在人类语言中,“精神失常”(lunacy)就源自拉丁语“月亮”(luna)。为了解释这种神秘影响,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应运而生。在印加神话里,月亮是跟太阳结婚的生育女神,月食是噬
咬女神的美洲豹。在欧洲的民俗故事里,月亮可以让女人发疯,让男人变成吃生肉的狼人。
不少艺术家的灵感也来源于此 。比如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他在1926年创作的《卷发少女》(Girl with Curls)中就画了一轮若隐若现的新月。这幅画让人如临梦境,因为远处房屋和少女的大小比例十分怪异,少女身上的线条也非常夸张。观者的视线顺着人物背影看向左上方的天空,镰刀状的月牙仿佛戏剧性地说出了少女的渴望。
展览现场
还有卡米尔·亨罗特(Camille Henrot)的动态雕塑《2015年10月的星座运势》(October 2015 Horoscope)。雕塑上方不断变换的月相既隐喻时间流转,也暗指某种很难说清的魔力。在月光的照射下,人类好像都疯了,不停地对香烟、酒瓶和药物上瘾,无止境地依赖它们生活。谁都无法从中脱身,酒桌上醉倒的人永远能爬起来继续畅饮,屈服于戒不断的恶习。吊诡的是,人类对健身塑形这样的好习惯也同样上瘾,举起了就放不下,无法自拔。受月光影响的人类,在一直运动的旋转装置上无限循环,重复上演着不自知的狂欢。
不可思议的发光体
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照过来的光。但古往今来,这淡淡的微光却触动了人类的千愁万绪,迸发出千百种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早在18至19世纪,英国德比郡的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就透过描绘月光表现幽深脱俗的自然意境。他率先在银箔上覆盖颜料制造明暗对比,画出了比别人更生动的湖面月光。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C. D. Friedrich)的作品则让人感觉捉摸不透,永恒不灭的月光反衬着生命的脆弱无常。
展览现场
每个艺术家眼中的月光都不一样。在英国艺术家达伦·阿尔蒙德(Darren Almond)看来,月光是一种濒临灭绝的自然体验,值得世人好好珍惜。毕竟在黑夜如白昼的城市里,月光混杂其中,已被数不清的人造光掩去光芒。为了捕捉到未被光污染的纯净月光,阿尔蒙德寻遍山区,拍摄了系列作品《满月》(Fullmoon)。他耐心地等待云雾散开,完全利用满月打下来的光长时间曝光拍摄,让稀疏平常的自然景观显得尤为浪漫和珍贵。
而在曼·雷(Man Ray)眼中,月光就是城市里的光。1931年,巴黎电力公司(CPDE)委托曼·雷拍摄宣传作品推广个人用电,艺术家便合成了电线和月球的黑白照片,把月亮打造成一颗可以开关的巨型灯泡。作品《法国世界报》(Le Monde)仿佛在电力公司的电线才能发光。
展览现场
“月光不像任何一种光,它是无法言喻、触不可及的”。卡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说,“我们有时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有时又觉得它令人惊叹。”展览中,进入暗厅的观者会产生一种沐浴在月光底下的错觉,那是帕特森的作品《模拟月光的灯泡》(Light bulb to Simulate Moonlight)。艺术家与灯光师迪特尔·朗(Dieter Lang)合作,模拟月光的频率,制作了一颗可以发出“月光”的灯泡。更有意思的是,观者可以在白色的“月光”下听一曲奇怪的《月光奏鸣曲》。帕特森把这首贝多芬的经典转化成摩斯密码传送到月球表面,再接收从月球反射回来的信号,输入钢琴自动弹奏。之所以听上去很奇怪,是因为反射回来的信号丢了一部分,“被火山口吸收掉了”。仿佛月球自主地筛选了一部分信息,像鬼魂般传过来,跟人类对话。
可以被征服的具象领土
在展览的另一个房间里,观者可以感受到月球表面地图被绘制得越来越详细、清晰的过程。最初的幽默地向市民宣告,就算是天上的星球,也要依靠时候,1609年,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透过教堂钟楼的望远镜看到了真正的月亮。他在水彩手稿中记录了月亮的“阴影”其实是火山口和不平坦的地形,得出结论说“月亮是一个跟地球相仿,可以观测和绘制地图的天体”。除此之外,伽利略还观察到围绕木星旋转的四颗月亮,证明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尽管他的观点和当时宗教的世界观相冲突,也遭到了审讯和拘禁,但人类的认知进程早已无法回头。多年后,纵观从伽利略的原始手稿,到NASA最新的月表细节图的转变历程,月亮逐渐由一个神秘的自然现象转变为月球——一片可探索、可知的具象领土。
展览现场
对月球的认知越深刻,对月亮的想象就越疯狂。科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弗里茨·朗(Fritz Lang)曾拍过一部1929年上映的科幻默片《月球女人》(Frau im Mond),讲述了一群探索者搭乘自制的火箭上月球挖金矿的故事。为了让道具和布景设计更加逼真,弗里茨还专门请教了好几位科学家。虽然影片播出距离人类成功登月还有好几十年,《月球女人》中的某些场面和桥段竟和后来发生的事实异常接近,像是预告了60年代的太空竞赛和首次登月一样。二战期间,影片还因为和德国的机密导弹项目过于相似而被纳粹禁播。
“在我们的身体能够到达月球之前,我们的想象早已去过月亮旅行了。”劳尔伯格说,“我们尝试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创造对话”。对话是相互的,新的科学发现,也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诠释。1957年,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太空竞赛拉开帷幕;1969年,“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踏上了月球……这些都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还是世界性的美学事件。从六十年代开始,多少音乐、文学、图像创作随着科学探索的进程出现在世人眼前。征服另一个星球,扩张人类世界,这一切的哲学意涵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有人觉得太空探索充满希望,像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对越战和美国社会动荡失望的他用拼贴作品《石月书》(Stoned Moon Book)表达了自己对新趋势的乐观。《石月书》看上去有种雄心勃勃的阳刚气,向上飞冲的火箭、月球上的脚印、自然景色……冥冥之中互有联系。
展览现场
也有不少人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太空计划。伊芙·克莱因(Yves Klein)认为太空之旅不应只在航天局的计划里,宇宙漫游应存在于人类的精神和感觉中,所以他为作品《行星浮雕》(planetary reliefs)裹上了虚空的、非物质的“克莱因蓝”。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则通过调查,拍摄了一颗在月球附近死亡的军事机密卫星,将其公之于众,揭露了太空竞赛推动人类上月球所不能避免的黑暗面。
人类的未来?
“月亮反射太阳的光,也反射地球人的欲望。每个时代,人类想要的东西都有些不同。”劳尔伯格说。地球的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人类有没有可能迁移到月球上永久居住?欧洲航天局正在探索用3D打印机建造月球基地的可能性。参与探索的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提出,由于把材料运到月球是个很大的挑战,所以用月球表层土筑造基地是不错的选择。按照规划,每个基地可以容纳四个人,月表土外壳还能挡住陨石和辐射,保护人类免收巨大温差的影响。展览也展出了MIT教授内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设计的实验性宇航服,服装里灌注的活菌会制造氧气,供人类在月球上漫步。
展览现场
相对月球殖民,也有艺术家对人类的未来持悲观态度。艺术家劳利·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和新媒体艺术家黄心健一起创造的VR作品《上月球》(To The Moon)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观者可以穿越到艺术家设计的虚拟月球景观中,像宇航员和那些有机会到月球旅行的富豪那样,尽情体验另一个世界。“我是第一个驻NASA的艺术家。”安德森说:“艺术家(看待太空计划)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它需要被表现出来。”在艺术家的设计里,观者将从反乌托邦式的角度看待月球:当人类把所有的放射性物质都扔向月球的时候,月球就变成了一个装满核废料的垃圾场。“月亮不一定就等同于浪漫。”这是艺术家眼中某个版本的未来,是一个经历了灾难性衰败、令人恐惧的假想世界。展览中,《上月球》旁边还放置了宇航员沾满月表土的手套,以及一些苏联宇宙飞船的设计作品,大有弄假成真的现实感。
200多件展品,200多种月亮。在博物馆上层,一块从哥本哈根大学借出的月球陨石安安静静地躺着,棒球大小,普普通通。所有五颜六色的想象都在这块没有生命迹象的陨石前戛然而止。月球到底是什么呢?是精神力量,是发光体,是领土,还是未来?或许月球本身就是那个月球而已。天上的月亮永远不变,心里的月亮永远在变。月亮仿佛一面镜子,人类从中照见了自己投射的欲望、内心冲动和意识形态。当我们凝视月亮,我们也在凝视自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