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为了自由,人可以做出哪些事?
安迪可以数十年如一日,用藏在[圣经]里的鹤嘴锥一点点凿开海报后的墙壁;麦克·墨菲可以冒着被摘除脑叶前的风险带领全院病人一起出海狂欢;威廉·华莱士可以在屠刀已抵在脖子上的时候,仍然面不改色地怒吼出—“Freedom”。
“不自由,毋宁死”,这些经典影片要表达的是同一个主旨,那种为了自由而倾其所有的勇气也常使人热泪盈眶。“自由”作为一个绝对安全的母题,一直备受电影青睐。
但很多时候,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惊心动魄,也更为残酷。有人会为了追求自由而做出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甚至不惜赌上自己与家人的性命。
1979年9月16日的东德,两个家庭,八个人,他们决定孤注一掷,搭乘自制的热气球飞越柏林墙。彼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次的逃亡事件,会在今后带来怎样的轰动。
他们飞行了18公里,28分钟,最终成功降落在了西德。第二天,德国与国际各大媒体纷纷大篇幅报导此事,称其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逃亡”。
时隔40年后,这一“史上最伟大的逃亡”终于被德国人自己搬上了大银幕,这部电影叫作[气球],目前豆瓣评分8.3,IMDb评分7.8,赢得了一致的好评。
01
“飞越柏林墙”这个计划的发起者是彼得和甘特,他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偷偷躲在地下仓库里,缝制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万事俱备后,只欠北风。
有一天,彼得在家门口看到一群小孩正抬头盯着天上的气球,还用手指着说,“气球要飞到西德了”。
彼得判断了风向后,瞬间兴奋了起来,他立马驱车前往甘特家,对甘特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甘特却给他泼了盆冷水,甘特觉得这个热气球不够大,无法装下所有人。
但这并不能打消彼得决心离开东德的念头,因为他知道北风不易得,若不把握住这次机会,下回又将是遥遥无期。当天晚上,他就带上妻子和两个孩子,把升空设备运到了空地。一切准备就绪后,彼得割断绳索,热气球带着他们一家四口升空了。
但热气球上升到云层之上时,意外来临了。由于气温骤降,瓦斯冻住了,点不了火。而且因为湿度过重,热气球变得潮湿,越来越重,开始急速下坠。
彼得一家掉落在了森林里,万幸的是,他们平安无事。但是掉落在森林里的热气球却引起了东德国安部的注意,他们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与此同时,甘特接到了征召令,六周之后就将入伍。所以,彼得和甘特若想逃离,就需要在六周之内,再造一个热气球,还要躲开国安部布下的天罗地网。
为了不引人怀疑,彼得与甘特打起了游击战,热气球所需的布料,分散着一次次买进,再缝合起来。每一次走进布料店,都像是一场战争。
随着国安部调查的深入,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不多了,彼得与甘特加快了进程。现在最大的悬念是,究竟是他们先造好热气球,还是国安部先查到他们?
这场无形中的较量就此展开…
02
其实,[气球]并不是第一部改编自这个故事的电影。迪士尼很早就买断了这个事件的“独家改编权”,并于1982年推出了据此改编的电影[偷渡人],但是电影对历史的还原度不高,反响也比较一般。
导演米夏埃尔为了从迪士尼拿下这个故事的德版翻拍权,可费了不少功夫。他曾多次与迪士尼交涉,但都以失败告终。
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硬着头皮飞到洛杉矶求助好友罗兰·艾默里奇。说明来意后,艾默里奇被他的热诚所打动,在艾默里奇的牵线搭桥下,米夏埃尔才得以顺利开拍[气球]。
有别于上一版的[偷渡人],[气球]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意识地淡化了政治背景。关于东西德制度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几乎不提,柏林墙也只在开篇用几个镜头便交代清楚了。黑夜,铁网,探照灯,以及举着望远镜的边境士兵,强权笼罩下的压迫感油然而生。
导演无意要对当时的德国评头论足,他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客观。
电影把重点放在了重现制造热气球,以及他们如何与国安部斗智斗勇直到最终逃亡的过程。在悠扬的古典配乐声和穿插的快节奏军鼓声中,全片从头到尾始终弥漫着一股让人喘不过气的危情氛围,会使人联想到电影[逃离德黑兰]。
尤其以主人公臆想中的第一视角最为巧妙,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时时刻刻觉得周围的人要置自己于死地。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东张西望一番,然后把每一个盯着自己看的人都当作假想敌,这种处理方式能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仿佛真的危机四伏,镜头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成了参与者。
电影同时也加入了两条感情线,甘特与父亲的亲情线,彼得的儿子与邻家女孩的爱情线,紧张之余的些许温情使得[气球]看起来又有一点像[再见列宁]。但是这两份感情对于逃亡来讲,都只是自由的注脚罢了。
据悉,为了拍好[气球]这部电影,米夏埃尔花费了长达5年的时间进行前期的调研,他想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避免走上迪士尼的老路,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用尽全力去拍摄这部史诗电影的原因,是希望本片能被各个世代的人们观赏,并在30年后,依然能发挥其影响力”。
在电影筹备阶段,导演多次拜访了当事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剧组得到许多第一手故事细节,包括当时的照片和热气球的设计图,甚至还一睹前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史塔西”(Stasi)针对这起事件多达2000页的报告书。
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电影真实还原出了这个热气球。它高达32公尺,由1245平方公尺的彩色布料缝制而成,其中光布料就重达150公斤,内部可填充4200立方公尺的热空气。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这个热气球至今仍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热气球。
在电影制作完成后,导演第一时间邀请彼得与甘特两家观看。曾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韦特泽尔太太(甘特的妻子)在电影放映结束后非常感动,甚至抱着导演痛哭。
如今,距离这次“史上最伟大的逃亡”已过去了整整40年,当事人之一的彼得,也已于2017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
04
1961年8月13日,当东西柏林边境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后,德国人被这道柏林墙硬生生地划分为两个国家的公民。墙没有出现前,没人意识到自由的可贵,高墙立起后,翻墙逃离就成为了主旋律。
两天后的8月15日,负责守卫边境的19岁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突然甩掉自己步枪,向着铁丝网飞奔而去,奔向了西柏林。他高高跃起的那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德国摄影师记录了下来,成为冷战时期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就在舒曼的“自由一跃”后,为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柏林墙就开始加长加厚,直到变成后来3.6米高、1.2米厚的混凝土高墙,沿着柏林墙总建造了265个警戒塔、137个碉堡和274个能养警犬的屋子。这时的柏林墙,早已不只是单纯物理意义上的“墙”了。
在那之后,渴望自由的东德人民,为了翻墙到西德,想出了各种方法。
办假证是最受欢迎的方式,西柏林一个名叫“格尔曼”的地下组织专门为东德人提供假护照;著名的“57号地道”是东德人挖的一条地下通道,因为通过这条通道逃至西德的人数是57人,因此得名。
1968年,还有位东德青年乘坐自制的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5个多小时后到达西德,到了西德后,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他为设计师。
1989年11月9日,东柏林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近百万人走上街头。游行至深夜,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少将尼布林下令解严边境,柏林墙被东柏林的青年撞倒,他们像出笼的鸟,与素不相识的西柏林人相互拥抱。他们打着手势,齐声呼喊:“把墙推倒!”
回望东西德被墙分开的这28年,每年都有无数人试图逃离东德,其中有的被捕,有的在边境就会被当场打死。可即便如此,还是无法阻止那些渴望自由的人前赴后继地想要逃离。因为总有些东西,是比生命还重要的。
关于柏林墙,曾有人这样评价它: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
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
那就是监狱的围墙。在这样的墙里面生活,那不就是在监狱吗?”
美国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6月25日[柏林墙下的演说]中也说道,“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因此,我们始终相信,任何阻碍自由的高墙,终将被推翻,那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9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