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铜元的边道里有一种状态叫直边,外面盛传直边即样币。我试着厘清直边、深打以及币模圈和样币之间的关系。
直边和币模圈的关系
铜元的边道有各种形式,比如直边,比如圆边。一般我们认为直边是压力足的体现,其实这话说的不全面,直边是压力与币模圈的综合作用。
如果没有币缘圈的束缚限制,压力越大,自由的边道就越会偏圆。我们捏一个橡皮泥来模拟。
模拟1:
在外力挤压作用下,外圈有约束,边道易产生直边。
模拟2:
在外力挤压作用下,外圈没有约束,边道自由易产生圆直边。
因此,铜元的直边我们可以理解为,和币模圈存在一定关联。
生产偏爱圆边
铜元不同于银元,绝大部分的铜元都是光边,在这个宽松的条件下,币模圈是否需要,我们就打问号了,可能存在为数不少的情况——不用币模圈更方便。因此,不少铜元都是圆边。
当然圆边,未必是一定不用币模圈的结果。币模圈和币坯之间的间隙过大,也会造成圆边。
在个别铜元里,我们发现了一半是圆边,一半是直边的奇特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有一种可能性较大,即是在印花(打制)的过程中,一半接触到了币模圈(直边,约束状态),而另外一半没有接触到币模圈(圆边,自由状态)。
举例1:
一半圆边+一半直边。局部直边有拉丝,是币坯从币模圈里脱模留下的痕迹(个人推测是币缘圈和币坯之间摩擦而产生的)。
在实际的生产中,直边脱模不如圆边便捷,这也就是为何存在大量铜元都不是直边的原因。生产中考虑到节省时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币模圈比铜元略大一丝,或者直接不用币模圈。
举例2:
直边上的齿痕。这种“齿痕”,个人推测是用工具从币模圈里脱模,在边道上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说就这枚币来说,边道顶到了币模圈上,脱模困难。显然,从节省时间成本方面考虑,这种情况是在生产过程中最好避免。
直边和深打的必然联系
当一块橡皮泥被装入一个四周封闭的罐头,并且罐头还在不断压缩。那么罐头内部的的所有花纹都会被清晰的印在橡皮泥上。一块铜坯也如此。
当上下模与币模圈同时作用,并且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时,唯有深深地被印花,清晰地烙印下花纹一途了。
在币模完好的情况下,直边与深打,几乎是一一对应的。除非边不够直,才会产生局部浅打的情况(或者币模有损耗)。
所以,深打币是直边,或者直边币是深打,并不值得两次炫耀。而且当币坯略厚,流通磨损较小的情况下,应该是可以“站立”的。
直边和初打的关系
直边和初打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我们可以举的反例很多,比如湖北水龙三全品,不少都是直边,哪来那么多初打的湖北水龙?
只要当币模圈调整位置,调近和币坯的距离时,就会出现直边。和初打没有必然关系,比如下面分别是中晚期打制的流通状态的闽二文,以及修模重新调试过机器打制的直边闽二文。
举例3:修模后机器重新调试打制的直边铜元
右侧闽二文,个人偏向于修模后重新调试机器打制的(包括调整了币模圈),理由是字粗、币面打磨痕迹过于明显。修模后的闽二文边道更挺直,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枚是“初打”,更非“样币”。
举例4:初打未必是直边
这枚安徽反N,龙鳞如此清晰(目前网上所见龙鳞最好的一枚),是早期打制的产物。但是它的边道不是直边,边道局部(大部分)顶到了币模圈上,形成了垃丝,但不是直边(非完全顶到币模圈上)。
这枚安徽反N由于包浆被动过,说服力不够。个人看真,是从文字、边道上的垃丝细腻程度以及垃丝下端特有的波浪形线纹,综合判断。
由此可见,直边与初打之间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只存在可能。直边与样币之间的联系,必然也只存在于可能之间。
直边与样币的关系
在清代,户部规定了铸造铜元的重量与配比,十文铜元重两钱(约7.5克),铜九五锌四铅一。样币也应基本满足这些条件,但是满足这些条件的不能说是样币,最多存在一种若有若无的可能,或者说这只是基本条件之一。
样币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的目的是盈利,如果呈上去的东西美则美矣,不切合生产实际,这种铜元,当然不能用来做样币与标本。更何况户部从未对边道直与圆有过具体要求,都是现代人想当然尔。
各省各局制造铜元各有特征,早期打制的初打(或者说样币),应该也具备了各自铜元局的特征。而非千人一面的直边。
当然,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直边与样币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文中图片部分为网络借图。文字系出原创,请勿转载。更多铜元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铜元学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0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