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沃水潆洄盘旋

曲沃:沃水潆洄盘旋《景明瀑布图》,选自清乾隆《曲沃县志》。景明瀑布现称为沃泉飞瀑(右图)。图片由作者提供。绘图:李炫君 古曲沃并不是今天的曲沃县城,而是在与曲沃县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曲沃:沃水潆洄盘旋

《景明瀑布图》,选自清乾隆《曲沃县志》。景明瀑布现称为沃泉飞瀑(右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曲沃:沃水潆洄盘旋

绘图:李炫君

古曲沃并不是今天的曲沃县城,而是在与曲沃县一山之隔的绛县横水镇境。春秋初,曲沃是晋国的重要城市,且规模超过了晋国都城翼。晋昭侯把曲沃封给叔父成师后,曲沃三代人借助天时地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代了晋国大宗,成为新的晋侯。晋献公在曲沃新建宗庙,封太子申生于此,故又称曲沃为下国、新城。秦在古曲沃置左邑县。东汉又成为闻喜县治所。所以古曲沃还有左邑、闻喜之称。时光又过了数百年,北魏时才在绛山北麓置曲沃县,但其治所已距离(直线距离)古曲沃20公里以外了。

曲沃代翼战争

“曲沃”一名始见于东周初期。《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这也是《左传》中记载的第一条晋国史事。

前805年晋穆侯伐条戎兵败,生下太子因名“仇”。前802年伐千亩成功,生下少子因名“成师”。晋国大夫师服认为二子之名主次颠倒,仇,“雠也”;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将是晋国出现反逆动乱的先兆。前781年太子仇继位,是为晋文侯。他曾辅佐周平王东迁,诛杀周携王,有力稳定了周王朝的混乱局面,成为晋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其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次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由此埋下了后来曲沃与翼之间长期战争的隐患。当时就有人预测:“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由于桓叔政治经验丰富,封地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加之桓叔还有“好德”的美誉,所以晋国民众咸来归附他。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杀死晋昭侯,要迎接曲沃桓叔。但晋人发兵粉碎叛乱,又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曲沃桓叔死后,其子鱓继位,史称“曲沃庄伯”,他以曲沃雄厚的实力继续与晋君展开宗族间的权力争夺。庄伯死后,其子称继位,史称“曲沃武公”。前678年,武公灭晋,尽取晋国重器又重贿周天子,被周天子册封为伯爵,正式成为晋国国君,即晋武公。至此,曲沃一支终于取代大宗成为晋侯,长达67年的曲沃与翼两个政权的战争方告结束。正因为这段历史传奇,“曲沃”也成为先秦文献中最引人关注的地名之一。

古曲沃在绛县横水镇

春秋的曲沃故地在今绛县横水镇。横水镇南濒涑水,北倚绛山,地形开阔,气候温润,镇区周边有集中连片的周家庄、加家堡、柳泉、柳庄西、横北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说明早在6000年前就已经是个农耕文明相对发达的区域。西周倗国在此兴起,东周初晋文侯扩张晋国疆土,灭倗国,改称曲沃。晋献公时又称曲沃为下国、新城。秦改左邑县。东汉改闻喜县。地名随时代变更,但位置都在横水镇。

《水经注·涑水》:“涑水又西南,迳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秦改为左邑县。下国有宗庙谓之国,在绛曰下国矣,即新城也。”董祐诚在“左邑县”下注道:“《经》所谓闻喜县也,后汉移闻喜来治。”《史记集解》:“曲沃有宗庙,故谓之国;在绛山下故曰下国也。”又说“新城,曲沃也。新为太子城。”清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考证:“曲沃在闻喜东六十里横水镇,盖为闻、绛两县之交。”又载“且横水据涑岸而倚绛山,形势雄阔,兼多古城遗址,以当之曲沃为称。”

秦在古曲沃置左邑县。清光绪《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曲沃县”条下引《一统志》:“曲沃,秦改为左邑。”东汉左邑县并入闻喜县,古曲沃又成为闻喜县治所。《汉书·地理志》:“闻喜,故曲沃。”《后汉书·郡国志》:“闻喜邑,本曲沃。”《晋书·地理志》:“闻喜,故曲沃。”

2003年,在横水镇发现周家庄文化遗址。2007年经过考古发掘,发现有夯土版筑痕迹和大量陶、石、骨器。初步认定周家庄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时期遗存为主,兼有二里头、二里岗、东周等时期的特大型中心聚落。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为我们追寻倗国、曲沃城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曲沃”含义

“曲沃”的含义,简要解释就是:沃水迂曲流经。清代乾隆间曲沃知县张坊《曲沃名义》论述较为详细:“城中有阜,委屈长数里,故曰‘曲阜’;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名‘阳曲’。履其地,顾其名,思其意,有由来也。曲沃何以名?名以沃也。”又说:“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西北经青玉峡,东流洑石罅,至白石山。悬而为沃泉。又东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于浍,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两都襟带,皆此沃水之所潆洄盘旋也。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沃水古称沃、沃泉、绛水、沸水、天河等等。它发源于绛县南樊镇沸泉村,因发源地在绛山上,泉水涌起如沸,故又称绛山沸泉,当流经曲沃县境的景明瀑布时,水流下注,如从天落,故又名沃泉、天河。“沃”的含义是什么?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在“释水”中说:“沃泉悬出,悬出,下出也。”东汉刘熙的《释名·释水》也解释为“悬出曰沃,泉水从上下,有所灌沃也。”“沃”的本义就是指流水自上而下,后引伸出“浇灌”的义项,水沃则土肥,故又引申为“肥沃”之义。

古代的沃水因经景明瀑布泻下而得名。瀑布位于曲沃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景明村。这就是张坊所说“绛水至白石山,悬而为沃泉。”其水由悬崖下注,飞珠溅玉,蔚为壮观。瀑布旁的白石山盛产白石,其石皓如霜雪,清奇古怪。这些景观早在《诗经·唐风》中就有过详细的描述,其中《扬之水》一篇写道:“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噗,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这首诗的含义众说纷纭,但诗中所描写的地名都是真实的。扬之水,就是“沸水”,沸、扬义同。白石山,“绛山之东支,山多白石”,至今仍为名胜。地名沃,即指曲沃;鹄,也是春秋城邑名,相传即今曲沃县安鹄村。

今曲沃县城变迁

秦在今曲沃县境置绛县。东汉改绛邑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曲沃县,“曲沃县”名至此始。秦汉绛县、东汉绛邑县、北魏曲沃县的治所均在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凤城古城。城址在浍河北岸,地势平缓,北部略高于南部。城平面近方形,由内、外两城构成。1960年后进行过考古发掘,确定其建筑年代始于战国或更早些。

北周明帝时曲沃县治迁乐昌堡,即今安吉村。清乾隆《曲沃县志·古迹》:“乐昌堡,在县南三里。今为安吉村。后周明帝移县治于乐昌堡,即此。隋开皇十年移今治。”现在安吉村中有古堡址,相传即后周时期的乐昌堡,后经历代重修利用,加以改建,现存为明代遗构。

隋开皇十年(590),曲沃县治由乐昌堡迁至今县城地,始筑土城。唐、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重修。正统十四年(1449)大修,城“周三里五十步”。正德十一年(1516)增筑雉堞,甃以砖。为四门命名:东“迎晖”;南“览翠”;西“望汾”;北“拱极”。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在旧城基础上向东、南两面扩筑,城周达“六里五十步”,形成内、外两城格局。又新开北门一、南门二、东门二、西门一,加旧西门二,共有八门。大南门名“挹薰”;小南门名“德晖”;北门名“星拱”;大东门名“来青”;小东门名“迎旭”;上西门名“上升”;中西门名“中兴”;下西门名“德润”。清代又多次重修。经过近代历次战争,城池逐渐残破,到解放战争时期城墙被拆除。今天的曲沃县城已在旧城基础上大规模扩展,规划建设了新城区,千年古城焕发出现代化的活力。

上郭古城非古曲沃

近年来,社会上又出现了“上郭古城为古曲沃”之说。2022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外公布,在闻喜县上郭遗址又有重大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带是埋藏着两周时期古城及墓地的大型遗址群。时有新闻报道:“再加上今年发掘出土的一千余块陶范和与铸铜作坊有关的遗物,就能充分证明这座古城肯定就是古曲沃”“上郭古城址是古曲沃城板上钉钉”。

这样的地名考释,没有联系曲沃命名的环境条件,也没有任何文献依据,仅凭出土的陶范和铸铜作坊就能“充分证明肯定是古曲沃”,而且还是“板上钉钉”,是否有点简单化了?

窃以为上郭古城不是古曲沃,其理由有三:首先从地名命名的条件分析,上郭古城距离沃水40公里开外,古地命名原则是“近取诸身”,不会以遥不可及的彼地特征来命名此地。第二,与古籍记载位置不符。《水经注·涑水》:“涑水又西南,迳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明确记载涑水经过了“故曲沃”的城南,而上郭古城却是在涑水以东4公里。第三,作者误解了《汉书·地理志》“闻喜,故曲沃”的记载,因为当时的“闻喜”在今绛县境,并不是今天的闻喜县城。

那么上郭古城又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我认为可能是古董国遗址。

古文字学家曾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方国地名“重”,认为就是“董”的初文。闻喜县有董国、董泽、董氏陂、董泉、董亭等古地名,当是商周重国的文化遗存。考古资料可以见到武丁之前重国所作的青铜器“癸重觚”“亚重觯”和几件鼎、簋,证实了重国的文明水平。

重国实际上就是上古传说中帝舜所封的董国、董父之国。相传在帝舜时有位叫董父的豢龙之官,曾在董泽豢龙,遂封于董,赐姓董。春秋时期仍有董的记载,如《古本竹书纪年》:前715年,“荀人、董伯皆叛曲沃。”晋武公灭董国后,成为晋国的一座城邑,称“董”。《左传·文公六年》记载:“晋改蒐于董”。上郭古城遗址以北的东镇一带是古代湖泊董泽的故地,这也是我们考虑它与董国有关的又一依据。董泽是先秦时期涑水上游最大的调蓄型湖泊,两千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大变小、又逐步壅塞干涸的演变过程。《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即指此地。

1978年,上郭古城遗址出土了西周青铜器“董矩方甗”。甗是古代炊器,外饰夔纹,内壁有铭文“董五世孙矩作其旅甗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这无疑是董国的传世用器,也是上郭古城为董国的力证之一。

并州新闻 马晓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2777.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