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常垒最近投了一个早期项目【京弘达】,面向医院和医保局,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及行业的领先算法,提供智能化运营决策系统,解决医院和医保机构急需应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常垒最近投了一个早期项目【京弘达】,面向医院和医保局,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及行业的领先算法,提供智能化运营决策系统,解决医院和医保机构急需应对政策和业务的压力,填补了行业产品矩阵的空白。

本文讲的内容和京弘达的出现,时代背景有息息相关的地方。

内容较长,感谢阅读!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本文选自【常垒·会客厅】医疗信息化行业与投资界嘉宾对话的现场录音。

1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借鉴了一张安信证券的报告,报告里这张图主要是讲医疗信息化的一个大概脉络,我认为还是挺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三波大势是医疗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的里程碑。

医院信息化从单机版的医院系统开始,是90年代末。在这个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信息化,就是手工。医院里面的大部分操作是纸质的,包括那个时代的美国。到现在为止美国还有很多的是纸质的。

中国正式开始是从1998年,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其实是政府在医疗这个行业里的强话语权主导的。从一开始也是从军队系统开始的。这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我们叫HIS系统。

HIS系统是在中国起的一个名,在国外一直都没有叫HIS系统,它准确地说应该叫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它的出现是相对于临床信息系统而言的。

我前面讲回归初心是什么呢?是因为最开始这个东西解决了医院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挂号、收费、开药等等。后面做了很多的花样,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对医院的各种业务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改进医生工作方式这个初心的。

美国医疗支付是以保险为主的一个市场行为,但从小布什、奥巴马两届政府开始,政府开始投钱,或者通过公立医保进行补贴。鼓励让大家信息化,并将已经电子化的、数字化的医疗信息进行共享。


美国是很少有这种从政府干预的行为来鼓励行业发展的,虽然今天为止它也走得依然很难。

中国其实一路从90年代一直到2020年,都是看美国怎么做,我们就去怎么做。

到这几年的发展,包括技术上,包括在体制上,因为体制上中国的一些先天优势,实际上比他们还跑的更快一些。

从2009年2010年开始,有一个重要的医改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从整个国家加大投入,开始去做医保的普及。这个冲击其实很大,在信息化领域,国家开始制定一些标准和规范,提前量地去解决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前量地解决业务流程操作的规范化等等,这些都是从2009年2010年这个时候开始。

第三波是2018年,对我们来说影响比较大。标志性事件就是国家医保局成立,把过去长时间一直存在九龙治水,当裁判又当球员这些问题要彻底一起解决掉。

国家未雨绸缪,在中国GDP6.5%的情况下,先把医疗花费过度增长(2倍于GDP增速)刹住。

从疫情开始,大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前面三波,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我是完全同意他的归纳的。

2

2010年的时候,国家卫建委那时候叫卫生部,后来叫卫计委,提出过医疗信息化顶层设计。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这是一个很好的归纳,叫做46312,我按照这个规划写方案时用过无数次,按照这个图,套到方案里面去,再拿着方案去卖产品。

4就是讲4级平台,6项应用,一张网,两个体系,三个库,这些东西说的都非常好、非常对,但今天行业里面基本上套不上去,全是架在天上,但是这个东西是很好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后面是腾讯前几天出的一个报告。对于前面46312总结,腾讯从微观上面去做了基于访谈的的调研。

到2018年只有25%的医院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参与了区域的联通共享。信息化为什么做了20年还是这个样子,实际上不是信息化的技术问题。

说到后面在吐槽的时候是体制、机制没解决,区域里面你说技术上有多少问题?数据标准,国家也定数据标准,按照标准去做,每个医院也自上而下压着去做了,做完了之后为什么还是这样的?

因为没有业务跑,没人用数据,没有业务机制像国外一样要转诊,要协同医疗,所以你那有数据,政府投了钱,也下来政策做完了,就放在那,堆在那,到今天为止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其实大部分还是这个情况。

我讲这个行业很奇葩?是因为我很多同事是从其他行业做IT进来的,他们来了之后发现这个行业的IT的水平都很差,用的技术都很老,架构都很陈旧,然后很多新的东西都没用过,都没有尝试过,不要说跟互联网比,跟其他行业的这种toB的做大应用系统的都没法比。

但为什么行业又很自信?不是我们医疗IT人自信,是我们的用户都很自信,就觉得我们这行业很特殊,你就是不懂,来了之后你没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摸索,你根本就做不出个像样的产品来,甭管你哪个行业来的。

IT大拿来,照样到医院挨骂:没法交付。所以医院甲方很自信,不磨几年,没法在这个行业立足。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你们看到一个Business Model肯定会问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其实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我们的用户,甲方、乙方、同行,都很少能很好地、很清楚地回答。

这个领域,都谁在用?这里面用的用户太多、太复杂了。

一个医院里面,有管理的,有临床的,有各个方面的诉求,其实都在用它(IT系统)。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而且一群人在里面的角色也是乱线头。

谁买单?现在我说的这一块就是医院买单,而且是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院在买单,有个别的企业在做民营医院和私立高端的客户。但是那个很少,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看的是公立医院的预算,而公立医院只要是稍大的系统都是院领导拍板、买单。

这个钱一方面是医院自己的钱,有钱的医院。但实话实说,绝大多数医院,目前经营的并不是特别好。

公立医院是个奇葩,它既不是企业,又不是事业单位,更不是政府单位。但他是个混合体,既有市场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卖医疗服务挣钱,同时它又是受行政的影响,同时还有很多医院,要受到学术各种圈子的综合的因素影响。

他的钱虽然很多,比如像上海这些大医院要申康去批,不是完全医院自己说了算;申康管医院大的采购,所以这谁买单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买单的人为什么掏钱?你肯定要问他的动机,这跟toC完全不一样,toC你喜欢就掏钱,但toB可不一样,在医院这个客户群,更不一样。

真正用的人,一个系统,其实用的最多的是医护人员,就是一线的业务人员,假如他用的是一个临床系统的,他对产品是什么了解吗?他用的产品是哪个厂家生产的了解吗?很多连名都叫不上来。

他说这功能不好用,马上信息科还得找供应商来,信息科有的都没搞清这系统是谁做的,接口究竟是谁的问题,厂家在那互相打架,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用的人,医生他连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选择的这个系统,怎么选型的,他也只有到上线的那一天,才知道系统行不行。如果科主任比较厉害、比较强势,说我用不下来,找院长去了。坐他办公室不干活了,这系统就要停下来,上不去了。那就得按我说的怎么改就怎么改。但是绝大多数就是忍了,就这么凑合着用了,这也是一个现实的情况。

最后来说拍板人、决策的人他在乎吗?在乎是在乎,但是决策人不是一线使用者,就很难做恰当正确的决策。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前面讲了叫做客户分析,后面看现实情况就是IT的新技术应用都是比较晚,普遍的现在用的这些系统的架构都是比较落后的。

很多的系统是采用量身定制的方法开发的,所以产品化程度非常低。很多产品化的常规做法,做一个软件版本,统一去发布升级,β公测什么这些在医疗应用系统这个领域里面基本上不存在,都是项目型的开发过程。

因为项目型的开发过程,所以有很多的系统留在了项目现场,给后期的产品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就变成了叫互害模式,对厂家也没有好处,对甲方也没有好处。

甲方觉得这个东西不好用,改,很难改,代价很大,难度很大,厂家坐在那块坐地收钱,要了钱之后,不少也改不动。

换另一个厂家的时候,伤筋动骨,对业务造成停滞、停顿。看系统是涉及哪块了,就HIS再烂再烂的东西,如果这个医院开不了门,不能挂号,不能收费的话,就完蛋了,这是很大很大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客户说,比如说我们今天还在讨论,我们的软件是不是可以放到SaaS的方式去进行一个全新的方式去收费?但是第一个问号就是医疗里面的人就说你数据安全能不能保证?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100%安全,但是一定有更安全,一定有技术方法能够确保你的安全。

3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个医疗IT行业里的人才是非常难找的。自己团队的培养和外面招高水平的人都很难。

那些其他行业本来技术很厉害,是能够进来之后把整个行业提高带起来的,但是人家不愿意来。


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你这行业薪水给得低,跟互联网什么比,我们有很多原来做得不错的同事,互联网一砸就三倍工资挖走了。工资不够高,然后很苦,学医疗的时间特别长,所以招高素质的人很难。这里面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如果你听不懂医生和医疗用户的这些的话,需求没法理解的话,很难做出产品来,这个是你有再高的IT技术解决不了的。

所以几个方面,IT的、医学的、管理的、政策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所以这样的复合人才就很难找,然后这个行业又比较穷,就是这样一个现实。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我觉得说医院IT,肯定还是先说医院,医院的一个现状还是这样,已经叫老生常谈,医改一开始就是,每次讲课都是从头开始说,重复了这么多年,但实际情况还是没太大变化,上面那个图是三甲医院的,早上门诊的情况。

下面就是一个还算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的实际情况,像这两个是报告里面,直接可以看,我们跟日本去对比一下,平均值来说比较接近了,当然比它的日均的业务量还是要高。但三甲医院尤其,是平均值的7倍,这么多年之后仍然是这样,和基层差特别多。下面是住院量的,这个差别也是一样的。

所以这样的倒挂: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集中于城市里三级医院,三级医院里面顶级医院的这种情况,到今天为止没有改变过。

因为国家还是要把这种倒挂解决,因为基层的设备不够强,还是要加大投入,所以会带来很多的政策带来的商机。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100万以上的50万以下的设备在三级医院,在基层医院的分布的情况差很多,所以基层会有很大的一个增长,但重点说的是所谓硬资源设备只是硬件,还有大量的软件,其中最核心的还是作为医疗资源是人才,高端的医生的人才,有经验的医生的人才。

我有很多的朋友、家人是医生,只看到辛辛苦苦学那么多年医之后,这个人最后变成了医药代表,变成了做其他的商人,做关系的人,从来没有看到外面的人能进来重新学医干医生,医疗人才永远在流失。

4

前面讲的为什么进大三甲?因为这些医生想要成长,一定要进大的医院,要跟有名的老师,自然的在往上走。

医院吸引好的医生,反过来医生成了名之后,医院要把住这些医生不会让他流失。

这样不管国家政策,外面民营医院砸很多钱去建一个医院比比皆是,办几年民营医院关门的特别多。你进不来好的医生专家品牌,就没有病人,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反过来你就养不起名医,一直都走不出这个圈。

当然这个事会改变,迟早会改变,因为毕竟说到底还是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律来解决。

教育行业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市场机制在走,过去教育也是这样,好的学校靠品牌留住有名的老师,有名得老师奔好的学校,所以你一直走不出校园。

今天到一定的市场机制的时候,足够的时候会有商业化的这样教育机构会走出这一步。医疗会难,时间会长,但是最终来说会市场机制扭转这种趋势的。

他们有多少院长对于信息化是真正了解懂的?

有一些院长是重视的,但是不一定懂。还有一些院长基于前面的诉求,希望在其他领域跟别人竞争,我要走一个偏门,做出成绩,成为样板,这样的也有。

当然信息化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管理思路,如果没有管理思路的话,信息化基本上抓不住什么东西了。

如果院长有自己比较清晰的管理思路的话,就会发现这样上信息化其实效果也明显,也很轻松。

但是很多在没有管理思路的时候又重视,你最怕的是没有管理思路,不懂信息化,还重视信息化的情况,就最糟糕、最麻烦。

后面我自己想,市场上卖的这些产品,卖的这些东西,它的需求在哪?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我把它归了三堆,一个叫内源需求,前面讲的回归初心的,我把它归这一类叫做初心的这样的一个需求。

就是说医院自己不上这个东西难受,它一定需要这个东西,它也想明白了要上这个东西。

上了这个东西,或者看别人用这个东西,一定比现状要好,要么就是效率提高,要么就是解决了现在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

这些叫内源性需求,里面列出了很多,当然最基本的是医院的一些基本业务能跑起来,能借助信息化完成一些管理行为。

现在有一部分医院要方便患者等等,还有一些要经济效益,这些在信息化里面是立竿见影能够帮助它解决的一些问题的,但是这些延伸的应用等离不开支持基本业务跑起来的生产系统的。

科研考试,现在科研发一篇文章,你去病例堆里面去刨,或者去图书馆找文献,现在已经完全不行了。做临床实验也好,还是其他什么研究也好,现在没有信息化手段就太困难,花太多时间找一堆的研究生,天天在那干这种低水平的事。

这部分刚才说的预算,哪怕医院是没钱,也要向上面申请的。医院有动力去要钱,去做这个事,这个是自己掏口袋愿意干的事。

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作为我们厂商来说要赚的钱,是政策要驱动的,这部分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也是有人要买单的。


而且很多时候这个钱要么是上面逼着医院掏,要么上面带着钱来给你一个题目让你做,这个是存在的需求。这个需求里面包括我们国考的,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这对于三级医院来说等于生命线一样的。我能够在国考里面名次往前提一位,院长简直就乐疯了。

我如果国考什么东西被卡了一下,院长简直就已经热锅上蚂蚁了,这个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内容是需要信息化来支持的。

而且,国考现在越来越多的将信息化建设本身作为了一个评级项,其中是互联互通,是纯信息化要去做的。讲的就是医院里面好多系统之间要通过同样的数据标准,要联通,要互联互通,国家卫健委信息中心要去考核。

IT信息化越来越多的和医院的等级评审挂钩了,电子病历评级又有业务本身,有业务的流程,有病历的规范,同时又有信息化支持等等。这些都跟信息化挂钩。

还有一些传统的上报工作要去做,新冠要去报,病历质量卫建委要管,药监有不良事件,有这些东西都需要上报。需要应用的支持。

这个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医院本来开的好好的,正常业务该怎么做怎么做,这是凭空给我加上的一个负担。如果有更自动化的上报系统,其实对于医生和医院都是减负。

当然现在又来了,最近的热点是医保局的事。

以前医保局还是简单的做一个接口结算,告诉我说病人花多少钱我给你报销就完了。

顶多复杂的就是我一个医保局异地结算问题,但是现在就更复杂了。

因为后面讲的一些事情,这个东西只会比现在更复杂得多。这部分我叫它外部要求,放在一起,这部分的钱是实实在在的钱。

再来的就是前面讲的,我们叫花拳绣腿,因为其中还有很多的亮点,你从投资来说一定会关注,至少在过去几年资本市场是很关注的。


后面你们都知道了,影像的AI,一个人工智能的这一大波。包括CDSS最早临床路径是给医生进行一个诊疗上的路径指导,后来逐渐发展成上面有知识库,然后再有什么机器学习,花样越来越多。

但是到今天为止,绝大部分接触过的医生去,问他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没有人愿意承认它有用。不等于它未来没有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医生自己的问题,但是还有因为是医学,这个科学不是一个纯科学。性质决定很多是靠经验的,所以智能诊断这一部分是有前沿性的,有探索性的。

所有这些东西不管它是为了新潮,为了品牌,为了其他什么,最后说到底是不是真需求,就是看谁愿意掏钱。

很大一部分的钱,你要去问医院说上的也挺好,我上了20多个厂家的AI放在那,你说你花医院多少钱?医院说:我不花钱。

厂商自己来,连服务器都自己扛着来,装好了之后在那上面跑,我看哪家好的我喜欢就留哪家,不好的我就不要。

5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说到钱,如果我们类比一下,中国2019年卫生总结费,也就是说花在看病上面的钱是6.5万亿,公立医保基金的支出2.1万亿,医疗服务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给了医院的,医院的收入5.8万亿,药品市场是1.6万亿。应该不止,我不知道这个数是不是靠谱,医疗耗材经常引用的数字是1.2万亿。


好,这个都是万亿级的,都是几万亿级的。然后医疗信息化,最近这个我看了之后要崩溃了,其实前面经常说是300亿、400亿了,这个是最近估的,说是到2021年的时候172亿,如果你把它套到5.8万亿是医院的收入的话,其实是严重不到1%。

美国是多少?美国医院管理协会的那里面明确写的是3%,这个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的数量级,几百亿里面还有一大部分是硬件,有很多的医院前面讲,医院到今天为止认为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买服务器,要买存储,要做网络,更不要说新来的物联网什么的,先把5G的设备连上,把我院内的什么都铺上,这一下下去,光买电脑这一批下去硬件就差不多了。

后面的时候再数据库、然后再国产化要再更新这个那个,最后到纯软件的时候,我觉得100多亿也差不多,也就这水平。

软件是林林总总,你只要医院里有什么,你就看着信息化里面应该包括什么,所以有多少个细分领域,同一个细分领域里面有多少个厂家在分。

这块会有增长,增长的原因就是大气候变了,压力变了,监管变了。很多事不上系统,不用数据化去指挥业务,就活不下去了。

我曾经在一个方案里面梳理过,某大学附属医院。在做的时候,我还是实实在在一个一个求证过它系统是什么,然后画出来的。

这个是从2015年,等我们公司开始去入场的时候,后来到2018年的时候去做的,把它的系统都画出来的时候,存在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原来有的在换,有的是系统的新上的。应该说大大小小的系统和模块总共有100多个,这是一个三甲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常态。

这里面一直都存在的,就是究竟应该怎么建?这些系统又不是一天去建的。新建医院还好,大不了磕到我满意为止才上线。老的系统是已经在跑的,就是一个破飞机,你又要给它修飞机,又不能掉下去,就是这种状况。里面的数据不能错,上科室的时候,这科室好不容易签字,那科室说不好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看上去非常累、非常挤的红海,蛋糕又不大。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卖同质化的东西,和过去一样让医院从“信息化建设预算”里掏钱,怎么看都没太大机会。也许我们该拓宽思路,而且不是仅靠技术追新推一些“花拳绣腿”的东西。必定医疗行业的体量摆在那,增长势头也无可置疑,必须向传统医疗信息化以外找空白、找应用、找钱,但我还没太想清楚。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这张图跟冯斯基分享过,画过这张图。所以前面讲的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医院要走到院外,所以就做了这样一张图。底下是三块,叫做研究教学。


临床就是日常的业务,诊断、治疗。还有一个就是运营管理,这三块是属于医院内部的。

从软件的普遍的规律来说,反正我用最通俗的这种草根话,第一层叫信息化,就是指的原来的手工操作、原来的笔头操作,把它变成系统。

在系统里面能把我的过程留下来,把客观世界的东西变成数字。

这个数字没有利用好,只是被使用的一个人去看,要么存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用,要么传输,给空间的另外一个地方去看,有人来读它,说白了就是一个Word。其实看院里面说得那么复杂的东西,绝大部分这些系统只是在做这件事。

再往上,大家觉得这个东西实在是有点low了,别的行业里远远不是这样了,叫数据化。数据化就是要把我里面的数据,说一个最简单的,要做一个统计的话,已经不是靠信息化能做了,一定是数据库里面对数据进行定义,把它归了类,给它一个Metadata,才能把它做出数据的应用来。


统计是最基本的,然后在里面做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医院里面想要做一个,就算疾病质量上报这些东西,都是要到数据层面。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门槛,怎么样把你的信息,就是Word文件里面的那些字符变成可利用的数据,要进行结构化,这一步就已经很难,因为这一步里面有大量的是IT经验本身不够了,不能迷信NLP之类神器,自然语言处理AI确实很牛,但解决不了懂医疗的人帮你去做这部分的工作。再往上,这里面的很多部分要进行知识灌输,医学的知识要灌输在里面。

做一个结构化的东西,不是一个系统告诉它规则,它就自动转过来了。那里面是什么病,病下面有多少分类,这个就很复杂。所以在从数据化到知识化这一层面里面,就很难有一个应用打遍天下了。

因为到了医学知识,医疗行业的普遍规律是,越和知识深度结合的,越是垂直的,更专更细,研究这个疾病或者这个药的专家,必须得好多年,然后根据他的学科不停的,而且这东西还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到这里面就很难有一个IT应用通用横向打穿,这样的应用了。

再往上叫做智能化,其实智能化在有些领域,只要有了知识的话,其实后面的IT的事来帮你解决,其实现在能做的,不能叫很简单,但是都很成熟。比如在影像那里面,当你解决了知识这一部分问题的时候,剩下事交给IT其实就很好,它就很快,第一有速度,第二有准确性。


知识本来也是人的,如果人的知识本身的质量和水平不差的话,后面智能化只会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这个里面就会有很多,当然还有一大部分叫做医院运营管理的事情,是远远比医学容易的,好坏、有效没效是清清楚楚的。只是因为现在没有管理的思路,因为没有管理的知识,还不叫做知识,连意识都没有的情况下,所以你更没法谈智能化,但是这个前景我认为是很广阔的。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6

今天说那个主题叫超级医保局,怎么来的改变,怎么来的冲击。


这几张图之前也用过,这可能说就很明白,国家医保,一直是从2018年开始支出大于收入,然后人口老龄化什么,大家都知道的。

商保,最近的一个报告讲到跟美国去对标,跟欧洲去对标,商保现在它只有3%,未来预计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变成20%,所以商保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机会,但是对于我们信息化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你完全可以仿照美国,是商保驱动型的,商保是怎么去管医疗服务的提供者的,然后在这里面要演变成通过什么信息化的工具去管他们的,中国也一定会发生。

即便是公立医保,现在大家有这个意识,一些商保公司,他们在做的事情其实很赚钱,就是有很多公立医保在委托他们去做,用信息化的方式去做审方,去做监控,去做大量的国家的医保管不了的事情。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领域。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这个我是借冯斯基那张图,其实比较完整地讲了医保局成立的过程,讲了之前是哪几个部委管什么,后来统一起来要去做。

对我们来说有借鉴意义的是后面这个,右边这一幅,国家医保局已经明确了有它的一个作为医保监控的这样的一个信息化的图。

这张图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给国家医保做系统,不管哪个厂家,可能只有国家经过反复考虑才会去做,应该也有厂家在做。但是同样把它映射到每个地方的医保,映射到每一家医院来说,多多少少你都要去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去玩。

所以你在想,必定到后面是最大的金主,是天天都要靠他养活你医院的人。所以他是怎么去卡你的,去审,你也得怎么管好你自己。这个已经不是未来的事情了,我们现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医保局飞行检查到医院里面,找茬,找了之后就扣你钱,然后医院损失很大,这种事情越来越多地在发生。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这个更狠,前面讲怎么查怎么查,查来查去都是说我定的规则,我按规则去查你,但是查也费劲,国外怎么搞?

国外商保就是这么搞的,就是按叫疾病诊疗组买单方式,其实有点像过去很早以前中国叫包干,但是肯定没有这么细,而且不是动态的。

DRG就是一个动态的分组,就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

首先政府不是为挣钱的,公立医保不是为挣钱的,我按照去年花的钱怎么样分,按照哪些疾病类去分,分得很细很细,按这个定了价,把国家这一部分医疗费用的投入分掉最合理,给医院足够的利益机制,同时分掉之后就不存在过去的收入方式,按项目付费。

药原来还没拿出去,没拿出去之前医院都开药,剩下就是多开检查,反正就是按项目,手术我能用多贵用多贵的,只要是按项目收的,等于医院我开餐馆其实就是卖菜,菜我卖多贵都行,这都是我医院的收入。像国家医保局来了,第一先把你压一下,空间压了,你零差价,以前15%变到零,不能再加价,不能加价我可以多开,多开了之后,给我的利益也会有。


后来再说这个也不行,这东西是背离医学本身的,你就是医学服务,你是挣你的知识,挣你的力气。所以与其到最后美国也一样,日本也一样,都是绝大部分商保是按DRG支付。

意思就是定好这个病,你说了归其,你不能把一个什么阑尾炎说成是癌症。好,阑尾炎是阑尾炎的价格,这是简单的说法,实际上是复杂的,中间有难度,有你的结果,有你用了哪些操作等等,分的很细之后定了价,你看这个分病治了多少例,记下来按这个价、量报销,后面你用了什么手段,用了什么药,用了什么耗材,用了什么操作,用了多少人,是你自己的成本。

这样倒过来,把成本压给了医院,压给了医疗服务,压给了医生,这个是相对来说合理的方向,从最早的实际2013年就开始在北京试点,好多地试点,2016年全国范围,那时候叫国家卫建委发展研究中心做cDRG,到去年公布的,在全国已经开始,广州等地,然后在全国在推广,但是一定阻力非常大,中间一定会出很多问题。

对于用DRG来说就是一个疾病诊疗组。让它聚类,从去年开始出了一个DIP,就是DRG里面再去分,天天就会吵DRG,专家在吵,你这个合理,我说的不合理。

最后DIP就是说不要吵了,再往下这个组分的不够细,没关系,你拿数据自己相似的去聚类,就让系统大数据的方式来解决,解决好就分完了,合理不合理就不要再吵了,才能往前再推动走。

所以又出了个DIP,核心的基本逻辑是这样,做这件事情要把障碍铲掉。今年年初的时候出了这个叫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因为实行DRG付费,只要你的收入付费这一刀下去的时候,绝大多数医院就蒙了,突然一下就发现过去的收入一下就没了,医院怎么办,怎么活?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成本的问题,所以卫建委也是很急的要把成本核算这个事情要规范化落下去。

只有这样先让他们准备好,自己先心里有个数,才好应对收入未来的这巨大的改变。一系列带来的,首先第一点是纯医院里面的操作,第一件事就是病案质控,为什么跟病案质量有关?因为你的DIG的分组是由你病案里面的编码决定的,现在的编码,病案首页里面的编码乱,很多是乱得一塌糊涂,所以DRG最开始试点的时候,第一遇到的编码就是乱的,编码是乱的,后面分组就是乱的。然后你只要稍微一看他的病案描述和他不符合,怎么办?病人等着出院,你要给人家结,你究竟是按照什么去收费?就卡住了。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叫数据质量,病案的质控。再往后DRG这一套的规则,我要规整我医院内部了,我要把我的叫做全成本,希望把我医院的这些成本,哪怕就是水电设备的折旧什么东西,都要相对合理地摊到每一个病的组里面,这样我才能每一个病的组才能看到收多少钱,花多少钱,才能算我挣多少钱。

这一系列的东西后面都要改,然后你要激励人,就是要有DRG的绩效管理考核,要让这些医生怎么样去看那些难的病,给我挣更多的工分,才有可能给我医院提高收入,所以一系列的东西都要围着它在进行改变。

这一系列东西都是过去医院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运营管理问题。这个是最近的新闻就摘下来。因为疫情我们都觉得国家要加大投入,医院的日子要好过了,实际上至少2021年,医院的日子难过很多了,细的原因不多说,这个扯得有点远。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回头最后这两张是说,可能你们投资界,拿个水晶球预测未来,最关注我应在哪块投。我是斗胆预测,我个人意见,因为只是从我角度看到了,有很多不一定是我关注点,或者不客观,还有是我感触强烈的地方,很着重在讲,但实际上有好多机会我没有注意到。但还是借前面那张图,我还是觉得有很大的一块空白是一定有机会的,也不排除有很多人已经在尝试。

卸妆·回归:“超级医保局时代”的医院信息化转型

围绕医疗服务的运营管理、效益分析、智能化应用。这一部分,就是说它一定有从IT的技术角度,有一定的智能化的应用,同时它结合了一部分管理经验和知识。

我不太愿意去走到医学学科里面去,并不因为我不是学医的,哪怕一个医生你去用一个内科医生,他不一定了解风湿专科的那个领域,所以每一条线垂直领域走下去都是无底洞,这里面不排除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作为投资者,我斗胆说你们可能对这个领域里面究竟这个市场有多大,有一个准确的意识之后,才去评估它这个东西的价值有多大,因为它越往后是很专的一条线,你要么就是走一个通用的,像互联网一样的,我去考虑有多少人有点击量的事,要么你就说这个东西是个疾病领域是一个空白的,它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肺癌,因为它有足够多的发病率,所以这个里面的知识就讲到了,可能有很多的知识领域是意识,还都在科普的,我说跟冯斯基最近合作的一些关于用耗材的东西,其实听起来没有特别高深的技术上面的东西,但是它就是一个基本的管理思路。也可能你认为这是从外面来看,这东西好像本来就应该抓起来了,实际上在医院里面就是没抓起来。有方方面面的原因,管理意识原因,还有利益在水下有人在搞,就造成这个事没人抓、没法管。

但是在大的形势下,现在不能不抓,不能不管,医院一亏就是30%以上的收入没了,你要考虑后面从哪截流,把这个医院能活下去的时候,他就会考虑了,在这里面有了这些管理的一些实践和知识之后,用智能化的手段去做一些应用,我觉得是能够快速嫁接出一些好的解决方案的,后面做一些预测。

我只能说到一些点,都比较零碎,但是多花点时间跟各位头脑风暴。

首先两块,一块是技术,这个技术讲的有IT,但是也可能会延伸到一些跟医学、管理有关的,也不能拆的特别清楚,但是总体来说是一个技术。

还有一部分是需求,纯粹说用它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是觉得医疗信息化应该还是需求牵引型的,而不是技术推动型的。

这个和很多互联网不一样,因为互联网面对很多的商业模式原来不存在的,你指望人去有一个需求,再去用我的技术去用,在互联网里面不是这样没法创新的,但是在医疗里,很多的时候,如果没有需求,我去想一个需求,是完全不成立的。

即便你是一个天才,或者你懂医学,你想了一个东西,你要花很大的一个代价去说服现有的业界或者学术界的人,改变他的原来的工作习惯去做这件事情是很难成本很高的,周期很长的。

所以普遍规律来说,医疗信息化在医疗行业里面应该是需求牵引的,但是还是值得提一些技术引导,技术有一些尝试,走出来之后会认为真的有用的人会去follow,是存在一定的机会,但是要由需求来牵引它,做市场化和产业化,先说技术互联网这个事不用预测,一定会应用起来,但是为什么值得去说呢?

因为有很多的场景现在还没有发生,但是由它去延伸去想,场景都已经存在了。IOT它不光是物联网,它一定是你前面讲的病房,所以这种事很多院长都已经在考虑这个要怎么去用了?

疫情又推了一把,变成好多地儿是必须要上的。前面讲了SAAS,SAAS一定是存在的,因为这是技术的普遍规律就是这样的。

你去看现在的医院的信息科都是要自建机房,都养一帮工程师,只要是存储一挂,就火急火燎找一堆的人来到现场解决问题,这还是弄得起的医院,有那么多的医院是弄不起的,连招人都招不到的,怎么办?这个迟早是要这样的。

但是某些特定的领域,还是前面讲的很多定制化的东西,SAAS不可能达到。

后面讲到数字驱动,前面讲的智能化的应用是靠数字驱动的,这个和过去信息化水平上的、前面最低的那一层的是本质不同的,这个不是什么需要去寻找的创新场景,因为在其他的行业里面都已经是这样了。

亚马逊给你推荐一个什么东西,一定是数据驱动的,淘宝给你推荐什么东西都是数据驱动的,都是你在不经意间,或者你的行为平时被数据化被捕捉到了之后,反过来给你一个智能化的东西。

在医疗里面这种场景也有很多,不是你创造的需求,是现实存在的需求。从过去一两年国家把那个VTE定成他现在要求的,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普遍适用的东西,术后栓塞。这个东西确实会死人,行业里面对它的这个评价标准已经确定,公认了,用IT智能化的东西自动从很多系统里面,把这些指标评价采集来之后就自动提醒,需要该做什么,马上进行干预,就会少死很多人,这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据驱动的一个场景。

这种场景太多了,肯定会不断被发掘。后面讲什么?这可能是因为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数据画像的书,联想到医生画像、疾病画像,这些东西都存在,对这个产业来说,自然出现一些新的应用场景。

影像AI从过去很热,又下来,然后大浪淘沙,实际上有些场景已经被影像科医生接受了,他们认可这个东西的价值了。至于它作为一个生意的商业模式是不是成立先放在一边,但是它本身的应用,在临床上的价值被认可了,这会从过去它只是一个噱头,或者一个纯粹的宣传的亮点,变成一个日常操作中认为对它有用的东西。

我讲那个外部数字环境是指的医疗以外的大的数字环境,我觉得中国的数字治国,真的不是口号,在这个角度来说叫弯道超车,超美国是绝对有可能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脸识别,在医院里面前几年还在讨论,说这是不是一个噱头亮点?我们的信息化厂家要用哪一个模块来解决,后来就发现突然有一天,不需要你去解决了,因为这个东西,无论是作为厂商的支付宝,还是整个国家的数字城市都已经替你解决了,你直接去嫁接就好了,你就一下子解决了好多你那个狭窄行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过去美国在讲数据标准的时候,一直在讲这个州的驾照和那个州的驾照不通,没有全国的身份证系统,他要参考各个方面的信息,再去用什么算法进行匹配比对,在中国全不是问题了,都是国家替你买单解决掉了。

所以从这个里面就会有好多的东西,状态的感知,一个动态的,身份必定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但是疾病或者人的身体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这个是可以通过外部的环境去解决的。

这些连上之后就是原来的医院,不再是传统的医院,是变成一个健康管理的的服务机构,或者挑最擅长的部分服务的机构。

说得更玄一点,数字人,医院管理的角度的孪生医院,这些都是比较炫的概念或者口号级的东西。

但它实质是数字的建模,是怎么样用一个越来越细的、越来越动态的,越来越在线的数据模型来描绘一个客观的物、或者是人,或者是事。

这种情况下,当它都数据化,而且都可以有驱动的机制的时候,其实会产生很多新的场景。

那么需求来说,前面讲了那三堆里面,我认为在至少近几年之内,就医院买单的角度来说,非内源性的需求可能短期内付费是比较难的。

他没有那么多闲钱去做求新的事,或者是其他的事。医院过去一直对应在SaaS里面讲,现在为止买单的方式还是项目建设的预算制,这只能适合于一次性的投入,但是信息化里面有很多的持续性的东西,就变到了大家互相的僵局两难,这一笔投下去之后,后面钱没了,厂商没钱怎么办?

我不可能贴钱给你干,但是医院要干,就架在这了,这种方式可能会后面需要解决,当然SaaS是其中一种比较好的解决的方式,医院能不能接受现有的体制里面,是不是能给他开一条口子。

现在有些医院是采用,比如说用维护费这个名义,但实际上是有这个趋势的,就是过去维护费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东西,保证你正常运行,但实际上有很多持续性的开发或者升级换代,采用这种方式比例不断提高,实际上就有点按使用付费的意思了。

我个人认为,给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前面讲到最早的HIS从没有到有,发现离不开它,解决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到今天为止仍然有太多的地方没解决好。


很多医生还在抱怨,包括在美国他们信息化,一些书里面讲,美国一线医护人员仍然是认为信息系统影响了我的工作的效率,帮助有,但是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这里面只要能做的东西都是刚性需求。

患者服务过去几年做了很多,无论是政府,医院为了品牌,为了政绩,为了什么都做了一些,这些东西也比较好做,然后都做完了,还要怎么样?还能变出什么花样?归根结底谁买单?

很多现在是厂商在买单,给医院做宣传,厂商贴钱在做。医院我认为它的运营管理会越来越多被重视,这块前面讲到的,因为它大的形势下的它要管成本,还没到下一步怎么样,开源的事就更远一点,但是这些机会在数据基础上是非常多的。

其中会有很多是优先级医院排下来,最有刚性需求的,可能医院到最后,明白的院长会算账,什么东西真能为我省钱,什么东西能为我开源的东西我就用它,甚至不是厂商买单,而是我跟厂商共享利益的这种方式。

在美国也有,2014年的时候见过美国一个公司,很小的公司,它利润很高,它给保险公司服务,它的商业模式有点像赌一样,我做一个东西,然后保险公司用了它,我们先定好能够省多少钱我分多少,亏了的话我就亏了就白做,这种方式,但是双方都觉得很公平。

前面讲医学领域,我认为是无底洞,可以炫、可以玩,只要有人买单,或者这个公司只要能烧钱,那就可以的。

还有一类就是前面讲到的,中国的医院很快也会是这样,因为医保不这样是不行的,前面讲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机构吃不饱,这种早晚要解决的。

这个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医疗服务的协同,所谓协同就是一个病不是一个医院一个医生看到底,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特点。

可能从个案上来说,一个病人去看病会发现效率可能低了,解决问题或者服务的感受不像我认识一个什么主任全都给我安排好了一样,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资源上来说是相对更合理的,从医疗资源上来说是效率更高的,这种方式在中国一定会发生,政府也是一直在推动,转诊也好,医共体也好,还是过去讲远程也好,都是往这个方向在推,只是没有发生,这个事情迟早要发生,过去是作秀,做一个东西验收了,什么发个新闻了,扔个系统扔到那,几年没人用了。

这个的核心不是系统,不是产品,不是业务模式,这些大家都明白,很简单,就是利益没摆平。

再往后去想得更远一点,前面讲了,如果这个事情能够协同起来,那有一个最基本的是医疗资源不被那几个强势大医院去垄断,不是被它封在医院墙里边的,是医生。

在国外很多的医院是医生的舞台,他只是租它的一个舞台,他只是租用自己个人解决不了的环境条件,比如说要手术,比如说我这个病人做完手术要护理,要ICU,这些东西不是我个人一个医生能做的,但是我和医院只是签约,这种方式肯定会是未来一个方式,这个时候医生对医院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了,我们说多点执业是什么呢?

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只是说还没走出去,后面对于我们来说,医生和大型设备和一些设施一样,都变成一个流动的、可共享的,适合共享就会共享的,它之间肯定要互通才能共享。这些东西都是未来会带来的需求。

我在想我们做一个系统,现在是给医院里面医生去用的,但说是给他去用,实际上是给医院做的。

因为是给医院上个系统,医院给我定义了行政上规定它是哪个科室的什么医生,什么级别医生,他有什么权限,系统里面给它设好了,定好了,这个医生转科了,这个医生走了,这个系统跟他没关系了。

未来如果真正是医生用的,我是给医生的。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系统不是你这个医院的,也不是你医院买单的,可能是医生自己买单或者是医院建的,这个医生在这个医院期间工作的时候租用的。

后面的事情是这个医生到另外一个医院去了,他管的病人也要跟着他走的,所以系统可能就是跟着医生走的,这样的产品形态会有。

后面再讲的一件事大家不愿意说得太深,但是肯定要发生的,你如果投医药的话,医药里面过去所做的整个产业链的营销方式是人的,是线下的,因为有太多的灰色只能靠人去弄,但是这个效率极低,风险极高,成本极大。

突然有一天说出事,就让医药代表全都轰出去,但是医药代表这个职业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有那么多的药,那么多东西,他要让这些医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去用,虽然为了推这个产品,但是我有科学知识,我需要教育他,他才会用,这个是需要的。

这个东西如果说用线上的说法,叫精准营销,找对精准的、适合你去用这个药的医生,适合用这个的病,这些东西完全靠人,我去找你两个人对接,而且中间有那么多的法律法规,什么医院的管理什么避险,什么统方什么这些东西都去弄的话,是没法干的。

有很多的医药厂商都在考虑数字营销的问题,而数字营销应该是能够比较精准地和医生,和他专注的这些病,和他所处的场景,是能够结合起来的。


保险、医院的运营管理、医药的数字营销,这些都是传统医院IT厂商过去比较少触及的领域,而这些其实是大健康领域,围绕医疗服务最有钱的地方。医疗信息化厂商谁能在技术上、模式上、合规上玩好手中的数据,提炼潜在的知识,谁就能从百亿的红海,跳进万亿的蓝海。这样的场景和医生的临床工作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一定对大家都是一个特好的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359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