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器电路

发生器电路以下三种电路比较简单,很好理解!用的芯片不一样,也可以设计出同种类型的电路。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以下三种电路比较简单,很好理解!用的芯片不一样,也可以设计出同种类型的电路。

警笛发生器——4069芯片

前面用门电路实验组成多谐报荡器,它可以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出变化无穷的彩色闪光,用多谐振荡器输出的脉冲驱动可以使扬声器发出声响,用一种频率的信号源可以使扬声器发出单一频率的声响;如果用几种频率的信号源混合后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选用不同频率的信号源进行混合,以取得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声响。这个例子是采用三个不同的信号源进行混合后组成的警笛声发生器,电路原理图见图所示。

发生器电路

警笛发生器电路

原理简介

用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已在前面的电路实例中多次遇到,其中包括由反相器4069和非门4011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它们的工作特性与使用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工作原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利用接在电路中的电容充放电作用,使门电路时而导通,时面截止;时而向电容充电,时而又使电容放电。此过程的反复循环不断进行,电路就形成振荡输出脉冲。由这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它们的振荡频率都与接在两个门之间的电阻和接在输出端的电容的数值有关。

从原理图中可以看出,电路由三个基本振荡器组成。其中,U1、R1、R2、C1组成超低频振荡器,U1与R3、R4、C2组成低频振荡器,U1与R5、 R6、C3组成高频振荡器。由超低频振荡器输出的脉冲,通过隔离二极管VD1、VD2去控制低频振荡器和高频振荡器轮流交替地工作,使扬声器BP发出“嘀……”“嘟……”交替出现的警笛声,如果感到发出的警笛声音色不够理想,可通过调整各振荡单元中的R、C的数值,使其符合要求。

实验提示

在U1组成的超低频多谐振荡器电路中,R2、C1是振荡电路的基本振荡元件,向而接在U1输入端的电阻R1则是输入端的保护电阻,可防止因过高的尖脉冲对U1的损坏,同时使振荡电路工作稳定,一般R1的取值应的R1>2R2。

在多谐振荡电路中,如果短路电阻R1,则振荡频率用公式可表示为:f=1/(1.5R2C1)

如果加入电阻RI,则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公式变为:f=1/(2.2R2C1)

颤音音响发生器——4011芯片

这是一个能产生颤音效果的实验电路,电路原理图见图所示。

发生器电路

电路组成

由与非门4011芯片和定时电路元件R3、C2等组成颤音振荡器,产生数赫兹的颤音,与定时电路元件R1、C1等组成音频振荡器,产生约数千赫兹鸣叫声。

原理简介

由于音频振荡器与颤音振荡器通过R2和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在一起,发生相互牵连,使音频振荡器受到颤音振荡器的调制而产生颤音效果。当颤音振荡器U1芯片输出端(第10脚)为高电平时,对音频振荡电的振荡没什么影响,发光二极管LED1也不会被点亮。当该输出端为低电平时,相当于这一点接地,音频振荡器U1输出端(第4脚)为高电平时,发光二极管LED1点亮,R2 为限流电阻。由于LED1和R2是音频振荡器输出端负载的一部分,LED1的点亮就加重了音频振荡器输出端负载,使其振荡频率略有上升,产生频率调制作用,LED1亮灭的快、慢反映出颤音振荡频率的高低。为了扩大音量,电路增加了功率发生器,用三极管V1驱动扬声器BP发声。

实验提示

调试颤音电路时,可以先将电阻R2的下端与电路断开,改接在电源正极上,此时发光二极管LED1的闪亮速度较快,大约每秒数次。说明颤音电路工作基本正常。再调试U1组成的音频振荡器,扬声器BP应发出清脆、稳定的鸣笛音,说明音频振荡电路工作正常。最后再将电阻R2接回电路,可以观察到随着发光二极管LED1闪亮,扬声器BP发出相应的响亮的颤音来。

D触发器组成音频信号发生器——4013芯片

这是一个用D触发器组成音频信号发生器,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发生器电路

D触发器组成音频信号发生器

原理简介

在电源接通后的瞬间,Q1端(第1脚)输出为高电平,该高电平通过RP2向C2充电,当C2端电压上升到复位电平时,Q1 端变为低电平,C2通过二极管VD2向Q1端放电。此时!Q1(Q1的取反)输出端(第2脚)变为高电平,该高电平通过RP1向C1充电。当C1端电压上升到置位电平时,触发器翻转,Q1变为高电平,!Q1变为低电平,Q1端的高电平向C2充电,C1通过二极管VD1向变为低电平的!Q1端放电,如此不断循环,在Q1和!Q1端交替出现高、低电平,形成振荡。因此该电路是一个无稳态的振荡器。QI 端的振荡信号通过电阻R1加到三极管V1的基极,经过V1放大后推动扬声器BP发出响亮的音频声。

实验提示

调整RP1和RP2可以改变振荡器的频率,从而改变扬声器BP发出的音调。

喜欢电子的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实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5073.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