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AI算力迸发催化数通领域交换机新机遇。当前,AI大模型训练产生的算力需求激增,交换机作为网络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充分受益下游需求爆发而带来的产业景气度提升。
产品层面,随着数据流量增长,高带宽业务开展和部署对网络设备要求增多,交换机由集线器(一层交换机)升级为第四代多业务产品;市场规模层面,根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交换机市场规模为3080亿元,同比增长17%,预测2022-2027年CAGR约为4.6%;中国交换机市场规模为591亿元,同比增长9.5%,预计未来5年增速高于全球增速,稳定在7%-9%。
以下我们将具体对交换机行业展开分析,试图从行业概况、产业现状、驱动因素等层面,初步概括产业发展基本面貌。并将以此为基础,对行业产业链、市场竞争格局、相关企业、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国内交换机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趋势。
(更多投研内容可关注公众号《 投研锋向 》加入社群 获取更多及时资讯!缩小信息差!)
01
行业概况
1、交换机定义及分类
定义:交换机(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从广义上来分析,在通信系统里对于信息交换功能实现的设备,就是交换机。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常见的还有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
交换式集线器又称为以太网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表明此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或直接简称为交换机。交换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的统称。
按照OSI划分:
二层交换机:基于MAC地址工作的第二层交换机最为普遍,用于网络接入层和汇聚层。
三层交换机:基于P地址和协议进行交换的第三层交换机应用于网络的核心层,也少量应用于汇聚层。部分第三层交换机也同时具有第四层交换功能,可以根据数据帧的协议端口信息进行目标端口判断。
四层交换机:它是一种功能,它决定传输不仅仅依据MAC地址(第二层网桥)或源/目标P地址(第三层路由),而且依据TCP/UDP(第四层)应用端口号。第四层交换功能就像是虚IP,指向物理服务器。它所传输的业务服从各种各样的协议,有HTTP、FTP、NFS、Telnet或其他协议。这些业务在物理服务器基础上,需要复杂的载量平衡算法。
四层以上交换机:第四层以上的交换机称之为应用型交换机,主要用于互联网数据中心。
按照网络层次划分:
接入层交换机:一般是固定配置的交换机,端口密度较大,具有较高的接入能力,以10/100M端口为主,以固定端口或扩展槽方式提供1000Mbps的上联端口。
核心层交换机:一般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机箱中可承载管理模块、光端口模块、高速电口模块、电源等,具有很高的背板容量;
汇聚层交换机:可以是机箱式模块化交换机,也可以是固定配置的交换机,具有较高的接入能力和带宽,一般会包含光端口、高速电口等端口;
按照应用区域划分:
广域的交换机: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它应用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都具有桥接功能,可以连接一个局域网或一台高性能服务器或工作站。广域网交换机主要应用于电信领域,提供通信用的基础平台;
局域网交换机:应用于局域网络,用于连接终端设备,如PC机及网络打印机等。
2、交换机行业发展历程
自1989年第一台交换机面世至今,交换机已更新至第四代,转发性能、端口速率、交换容量都实现大幅度提升,交换机技术仍在不断迭代当中。
第一代:集线器:集线器是交换机的前身,集线器工作于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的第一层,即“物理层”,主要功能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由于集线器收到报文会向所有端口转发,同时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帧,通过集线器相连的所有主机处于同一个冲突域中,因此,当有多台主机同时发送数据报文时,大量的冲突将导致性能显著下降,以集线器为核心构建的网络是共享式以太网的典型代表。
第二代:二层交换机:交换机是在多端口网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89年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诞生,最初的交换机完全符合OSI定义的层次模型,即工作于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因而称为“二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识别数据帧中的MAC(媒体存取控制)地址信息,主要根据MAC地址选择转发端口,算法相对简单,便于ASIC(专用集成电路)实现,因此转发性能高,使得以太网从共享式升级为交换式,有效提高小型局域网性能。
第三代:三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即工作于第三层“网络层”的交换机,是在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三层交换机是为IP设计的,接口类型简单,拥有很强二层包处理能力,适用于大型局城网内的数据路由与交换,它既可以工作在协议第三层替代或部分完成传统路由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几乎第二层交换的速度,
第四代:多业务交换机:在万兆以太网出现后,各类高带宽业务开展和部署对网络设备的要求增多,包括数据的连通性、安全性、可靠性、服务质量等,同时为了降低组网成本和简化管理维护,网络设备功能开始出现融合趋势,多业务交换机由此诞生。多业务交换机支持多层转发,但由于ASIC的限制,当前多数多业务交换机为二三层业务叠加上层增值服务,本质上为多设备安装在同一机框。
3、交换机应用场景
交换机作为各种类型网络终端互联互通的关键设备,应用场景广泛。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可分为:
园区企业交换机作为连接个人、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纽带,横跨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对核心设备的超宽、融合能力提出更高诉求。
数据中心交换机主要用于支持数据中心网络组网,支持较为丰富的数据中心特性。
工业交换机针对工业应用需求提供组网设备,要求耐高低温能力强、抗干扰能力更强、更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其广泛运用至工业控制、制造业、能源电力、智慧交通等领域。
4、交换机技术原理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物理网段(注:非IP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自己的虚拟连接。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帧功能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张MAC表。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因此,交换机可用于划分数据链路层广播,即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MAC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IP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减少冲突域。
02
产业现状
1、高速互联发挥算力潜能,交换机需求同比上升
交换机将网路各个部件互相连接,是数据中心算力网络的枢纽。交换机类似于控制器,允许不同的设备共享信息并且彼此通信。传统的树型网络带宽逐级收敛,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发展让胖树架构发挥了性能,胖树架构使用大量的低性能交换机,构建出大规模的无阻塞网络。而对于任意的通信模式,总有路径让他们的通信带宽达到网卡带宽。
叶脊架构优势明显,扁平化设计,具有带宽高等特点。传统的三层网络可分为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将设备上下级连。但随着网络规模化扩展,这种架构的缺点逐渐暴露,即设备间的通信必须逐级传递,叶脊网络(leaf-spine)使得网络扁平化,其中叶交换机相当于传统的接入层交换机,脊交换机类似核心交换机。叶和脊交换机之间通过ECMP(Equal Cost Multi Path)动态选择多条路径。
英伟达DGXA100 SuperPod中,140个计算节点对应188台Quantum QM8790。在英伟达DGXA100 SuperPOD中,140个节点对应188个台Quantum QM8790,其中166台用于计算,22台用于存储。此外,还有负责以太网管理的8台SN4600及10台AS4610。
英伟达DGXH100 SuperPod中,127个计算节点对应64台Quantum QM9700。在英伟达DGXH100 SuperPOD中,127个节点对应64个台Quantum QM8790,其中48台用于计算,16台用于存储。此外,还有负责以太网管理的8台SN4600C及8台SN2201。
2023年第一季度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1.5%。从下游市场看,数据中心及其他市场均有较大增速。非数据中心/企业园区和分支细分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38.7%,而端口出货量增长14.1%。数据中心细分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23.2%,而端口出货量增长19.7%。在超大规模企业和云提供商建设数据中心网络容量的推动下,高速以太网交换机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产品分类看,高速交换机增长较快。2023年第一季度,200/400GbE交换机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1.3%,环比增长14.3%;100GbE收入同比增长18.2%;25/50GbE收入同比增长21.1%。
2、本土厂商相继发布新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近期国内厂商陆续推出数据中心交换机新品,华为发布全球首款800GE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Cloud Engine 16800-X系列,最多支持288个800GE端口,提供3.5微秒跨板转发时延,网络级负载均衡实现90%高吞吐,依托超融合以太实现通用计算、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和存储融合承载,TCO降低36%;新华三全球首发新一代数据中心交换机新品S9827系列,融合CPO硅光技术、液冷散热设计、智能无损等先进技术,单芯片带宽高达51.2T,支持64个800G端口,吞吐量较400G提升8倍,满足智算网络高吞吐、低时延、绿色节能三大需求,助力算力充分释放;锐捷网络于2022年发布同时应用NPO硅光和冷板式液冷技术的51.2TNPO硅光交换机,采用64口800G超高密度端口设计,相较传统方案功耗降低31%。受益AI与数字经济浪潮及本土厂商高端产品升级,国产交换机产业链发展有望提速。
3、交换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2年我国交换机市场规模超500亿元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随着AIGC不断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及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对通信设备需求持续增长,交换机规模持续扩大。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IDC统计,2022年全球交换机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082.3亿元,同比增长17.0%,且预计未来5年的增速稳定在4%左右,预计2027年规模将达到3768.0亿元。据IDC统计,2022年中国交换机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10.8亿元(其中头部企业华为、新华三、锐捷网络收入分别超过180、160、70亿元),同比增长9.5%,且预计未来5年增速高于全球增速,稳定在7%-9%,预计2027年规模将达到749.3亿元。
03
驱动因素
1、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政企加大信息化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数据中心主要以通用算力为主,超算、智算及边缘数据中心应用和数量还待增长。随着我国AI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丰富,智算需求快速增长,根据信通院2022年数据,预期我国智算需求增长速度将达到70%。
2020年开始,各地方政府开启智算中心的建设热潮。据国家信息中心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政府主导了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南京、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中国智算中心等项目。
2、AI趋势下互联网大厂加大智算中心部署
在ChatGPT的带动下,各大互联网厂商掀起研究大型语言模型的热潮。百度、华为、商汤、阿里等公司近期密集发布大模型,预计互联网大模型成熟后会逐步加大算力相关资本开支投入。
国内互联网厂商资本有所回落,在应用需求爆发时或加大投入。根据BAT三大云厂商数据,2023年一季度BAT资本开支合计82.2亿元(同比-55%,环比-39%)。此外,2023年一季度,海外三大云厂商及Meta资本开支合计339.5亿美元(同比-4%,环比-13%)。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正触达近三年底部,在AI应用爆发后有望触底回升。
3、运营商加大云网投资,交换机采购需求倍增
算力需求爆发背景下,运营商成为投资重要力量,2023年三大运营商云网投资大幅提升。以移动为例,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建设方面不断优化数据中心集约化梯次布局,数据中心交换机采购量大幅增加,近期中国移动发布2023-2024年(一年期)针对数据中心交换机新建部分集采规模为30660台,去年同期集采16420台。
04
产业链分析
1、产业链概况
交换机是搭建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主要功能为扩大网络覆盖范围,能为子网络提供更多的连接端口,以便连接更多的服务器、计算机、移动终端及物联网终端。
交换机产业链的上游是部件供应商,主要包括交换机芯片、CPU芯片等。其中,以太网交换芯片是以太网交换机的核心部件。全球以太网交换芯片自用厂商以思科、华为等为主,其自研芯片用于自产交换机并对外销售。全球以太网交换芯片商用厂商主要包括博通、美满、瑞昱、英伟达、英特尔等。
交换机产业链的中游是交换机设备商。根据IDC数据,2021年行业内主要厂商思科、华为、Arista、新华三、HPE、Juniper的以太网交换机在全球的份额分别为45.3%、10.2%、7.6%、6.1%、6.1%、2.9%。此外,锐捷网络也是交换机领域的重要设备商之一,2021年锐捷网络以太网交换机在中国的份额为14.6%,仅次于华为和新华三。
交换机产业链的下游包括运营商、云厂商、大型企业等。根据Arista预测,大型云厂商将是驱动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规模扩大的核心。
按部署场景来分,交换机市场主要分为非数据中心交换机和数据中心交换机两大细分市场。非数据中心交换机主要是企业网交换机,主要服务于各企业、高校、政府部门等客户的内部组网需求,单个客户体量较小,重点在于形成规模效应;而数据中心交换机则服务于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单场景需求较大。从功能上来讲,企业网交换机主要用于连接PC,实现有源以太网(POE),主流架构为万兆骨干+千兆到PC;数据中心交换机则主要用于连接服务器/存储/数据中心互联,功能更为丰富,主要架构为10G/25G接入+40G/100G骨干。两类交换机在功能和架构上的基本区别决定了这两个跑道分别能容下不同的厂商。
数据中心交换机收入占比超40%,平均单价高。根据IDC报告,2021年数据中心交换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5%,达131.5亿美元,在全球交换机市场规模占比42.8%。数据中心交换机平均单价显著高于非数据中心交换机。2021Q4,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端口出货量占比仅12%,但收入占比却高达43%。
2、数据中心交换机是数据中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数据中心交换机是数据中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其大规模应用可进一步提升网络传输速度,保障网络的高效和稳定。数据中心交换机增长的基本逻辑为:流量爆发、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上云需求提升,云计算厂商、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等加快云计算业务发展,从而拉动数据中心相关投资,最终推动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增长。
3、多应用场景叠加增长驱动,有望维持中长期景气度
交换机下游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5G)、园区(IoT)、云计算等。受科技发展推动,下游各细分领域的数据吞吐量需求进一步上升,同时对于硬件设备的性能(灵活性/安全性/可扩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交换机下游将仍具备潜在的成长空间,近来大火的人工智能概念便是有力佐证。下游驱动的逻辑将在中长期保持稳定,并维持较高景气度。
数据中心:近年来增速较快,北美地区数量显著大于世界其余地区。数据中心泛指用以在网络基础设施上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设备集群,包括传递、计算、存储数据。其需求直接受到下游数据量级的驱动。根据Gartner的数据,在IT设施的各个细分子类别中,近年来数据中心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并在2022年以12.2%的年化增速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Cloudscene2022年数据显示,在数据中心数量方面,美国以2701个远胜其余国家与地区,德国和英国分别以487和456个位列第二、第三。美国在数据科技产业上的竞争力,以及互联网和云计算巨头在美国的布局有力地拉动了美国数据中心的需求,并向交换机产业链上游传导。数据中心目前规模相较其余板块依旧具有充分的成长空间,从需求端分析,预计数据中心增长趋势将延续,将在中长期持续拉动上游数据中心交换机赛道的规模扩张
云计算:北美市场仍是中长期云计算发展中坚力量,AIGC发展引发需求侧边际变化。根据IDC数据,全球云基础设施年度支出将保持持续增长。2013年以来,平均复合年增速约为14.7%,预计至2026年将达约1.33千亿美元。2022年业绩虽较为疲软,但当下AIGC热点或将引发云计算领域激烈竞争,具体表现在对于AI算力的需求及数据处理需求增加,当下云厂商纷纷布局,预计在中长期该需求将向上游传导。
电信运营商:5G驱动下,规模不断上升,基础设施投入增速高企。相比4G网络,5G网络具有高带宽/低延时/大连接的特点,峰值速率可达10Gbit/s。通过5G新型无线电接口以及其他新技术,利用更高的无线电频率,可以做到以指数方式在空中传输更多数据。对5G的部署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新一代解决方案。IDC预计,随着5G的普及,数据量水平或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至2025年的175ZB。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推出商用5G服务的运营商已接近230家,5G网络的覆盖率及用户规模均处于不断增长状态。根据爱立信数据显示,5G用户订阅数将保持增长,东北亚为规模最大的市场。全球范围来看,Ericsson预计在2027年5G市场将达到约3亿订阅规模。商用5G服务的大规模铺开将有力拉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资本开支预计将不会走低,利好包括交换机在内的通信设施产业。根据Next Move战略咨询的预测,5G基础设施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30年,全球5G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将达1.3千亿美元,在2030年前将维持年均超50%的增速。
园区:基于IoT概念的智慧园区将以互联互通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层次。Transforma Insights预计至2030年,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达到621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3%。在园区应用场景中,不同设备联网的必要性和需求日益加强,物联网可实现园区内设备的协同控制,高效完成网络管理/应用协同/碎片化整合等目标,将成为未来园区建设中的关键概念。
05
竞争格局
1、从竞争格局看: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快速崛起
交换机行业集中度较高,思科、华为、新华三等少数几家企业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呈现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全球市场方面,至2022年思科是交换机市场的绝对龙头,市场份额占有率为41.1%;5家龙头企业占据全球市场的70%以上。中国市场方面,2022年华为和新华三是市场的绝对龙头,星网锐捷是市场第二梯队的领头企业;思科、中兴和深信服科技等企业争夺剩余小部分市场。
早期国内交换机市场主要被思科、Arista等外资厂商占据,伴随近年来国产设备商的快速崛起,海外交换机设备商在中国的份额快速缩小,当前国内交换机市场双龙头格局特征显著。锐捷网络份额快速提升。
2、我国数据中心交换机竞争格局:华为、新华三、锐捷主导
中国市场方面,至2022年华为和新华三是市场的绝对龙头,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份额占有率分别为35.3%和28.9%,两者共占中国市场的64.2%且相互差距较小,同时又与其他竞争者拉开明显差距;星网锐捷是市场第二梯队的领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有率为14.9%;思科、中兴和深信服科技等企业争夺剩余小部分市场。
据IDC统计,2022年华为、新华三、锐捷网络数据中心交换机业务营收分别为87.2/71.2/36.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8%/2.1%/17.6%。
3、我国企业园区交换机竞争格局:华为、新华三、锐捷主导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行业集中度较高,华为、新华三、锐捷等少数几家企业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呈现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中国市场方面,至2022年华为和新华三是市场的绝对龙头,园区企业交换机市场份额占有率分别为36.2%和35.7%,两者共占中国市场的71.9%且相互差距较小,同时又与其他竞争者拉开明显差距;星网锐捷是市场第二梯队的领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有率为14.2%;思科、中兴、神州数码和深圳普联技术等企业争夺剩余小部分市场。
从国内交换机行业主要企业的园区企业交换机营收状况来看,据统计,2022年华为、新华三、锐捷网络园区企业交换机业务营收分别为95.5/94.2/3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7.4%/15.5%,近几年锐捷网络增长较为明显。
4、工业交换机竞争格局:国际品牌主导市场,国产厂商逐渐发力
工业交换机市场主要是思科、西门子、moxa等国际品牌占据主要市场,国产厂商近年来逐步发力提升份额。根据Omdia数据,层二交换机全球市场前三公司为思科、西门子、MOXA,层三交换机全球市场前三公司为思科、Bleden、Westermo。据ARC Advisory Group数据,2018年全球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空间约16.3亿美元,亚洲市场空间4.2亿美元,其中中国品牌如MOXA、东土科技、研华科技和卓越信通等在亚洲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份额靠前。
06
相关上市公司
1、锐捷网络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是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为网络设备、网络安全产品及云桌面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和销售。锐捷始终致力于将技术与应用充分融合,通过对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对行业趋势的准确把握,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技术积累,快速开发出有针对性、创新性的产品方案。贴近用户的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政府、运营商、金融、教育、医疗、互联网、能源、交通、商业、制造业等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助力各行业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和价值升级。锐捷与各行业头部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服务1000多家金融机构、100%的双一流高校、60%的全国百强医院、超200家中国500强企业。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实力、贴近用户的解决方案和专业快捷的服务,锐捷在网络设备及云桌面业务领域稳居市场前列。
增加研发投入,营收有所上升。2023H1,公司面对复杂局面,着眼未来持续投入创新研发、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市场布局,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6.8%,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人工等管理费用有所上升,研发投入增加,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亿元,同比减少46.4%。
数据中心领域和园区领域双管齐下,稳步成长。在数据中心领域,面向下一代AI云服务的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推出包含多款核心产品在内的AI Fabric智算中心网络解决方案,为智算数据中心网络提升通信带宽利用率、降低动态时延、提高网络传输可靠性发挥积极作用。在园区网领域,极简以太全光解决方案持续精进迈向3.0阶段,为园区业务提供高带宽、高灵活、简运维的独享千兆/万兆网络承载服务,可支撑园区网未来十年业务演进。
积极拓展数据中心市场以及海外市场。2023年Q1,公司数据中心交换机在中国运营商行业市场份额由上年同期的17.3%提升至24.2%。2023H1公司海外业务销售收入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4%,海外业务范围已拓展到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共进股份
通信业务竞争优势明显,持续加快传感器封测、汽车电子新业务外延步伐。共进股份专注通信产品和先进移动通信设备及应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在坪山、太仓、越南、海宁四地工厂合计拥有90条SMT生产线,具备精密和高效的贴片和组装能力,能够满足各类高端电子产品的制造需求,与国内外众多优质通信设备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09.74亿元,同比增长1.53%,净利润2.26亿元,归母净利润2.27亿元。
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公司交换机业务市场需求持续高景气增长。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收入增速达到18.7%。其中,非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收入增幅15.7%,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收入同比增长22.6%。分地区看,2022年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在亚太、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西欧、中东及非洲地区均实现两位数增幅,中国市场全年增长9.2%,日本、中欧及东欧地区略有下滑。2022年公司交换机业务收入超过18亿元,较上年增幅9.40%。目前公司交换机业务主要以国内客户为主,同步覆盖海外优质客户,包括数据中心交换机、园区交换机等,以100GbE、400GbE为主,2022年内公司园区交换机收入增幅超过30%。预计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数通业务市场需求将持续高景气增长。
3、菲菱科思
深耕新一代通信行业,提供交换机全方位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以ODM(含JDM)和OEM模式与网络设备品牌商进行合作,为其提供交换机、企业级路由器、wifi无线产品、5G小基站类、防火墙、VPN产品、通信设备组件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服务。截至2022年,公司ODM产品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0.31%,交换机产品为公司的主要产品,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89.11%。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3.52亿元,同比增长6.54%,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15.68%。
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公司已经能够自主完成产品的结构设计和硬件设计,并具备系统软件、驱动程序及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我国网络设备行业品牌商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其中,在交换机市场,新华三、华为、星网锐捷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合计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约80%左右,公司实施大客户战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网络设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已成为新华三、S客户等知名网络设备品牌商的合作伙伴。
推进募投项目建设,迈进中高端交换机市场。传统数据中心主要基于10G网络架构,伴随后5G时代流量高速增长,来自应用和数据的网络压力愈发明显。根据IDC预测,我国25G/100G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市场规模将由2017年的1.0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5.1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56.86%;另外据Dell’Oro Group预测,未来400G及以上速率交换机将成为市场主流。公司目前已具备400G核心交换机产品硬件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依托深圳、浙江海宁和武汉三地的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形成了以企业级网络设备为主、加快推进数据中心交换机和智能终端无线产品类等的多元化产品布局。
4、三旺通信
深圳市三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1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面向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需求,秉持研发驱动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工业互联网通信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深耕工业级市场20年,拥有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主打产品囊括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嵌入式工业以太网模块、设备联网产品、工业无线产品等领域,涉及上千种产品类别,应用涵盖智慧城市、综合管廊、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智能电力、煤炭石化等行业领域。业务遍布30多个海内外国家和地区,市场业绩连续19年超30%快速增长。
聚焦工业交换主航道,夯实解决方案新模式。公司初步实现从产品型企业发展为端到端全栈式解决方案型企业,由过往单一的通信产品提供商转变为场景化的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H1公司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3409.3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7.1%。
以解决方案为落脚点,实现存量市场、增量市场同步发展。2023年以来,公司以HaaS平台为支点,以工业网络、TSN、采集物联、人工智能、工业安全等新技术、新产品为依托,打造了全栈式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端到端TSN解决方案。存量市场和核心市场稳步增长,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以及其他行业板块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0.1万元、5705.2万元、3875.5万元、1432.2万元、2039.7万元。
公司主动把握海外市场机遇,开启海外新征程,力求实现国内和海外双轮驱动、快速发展。公司加快海外市场渠道的布局与拓展,采用直销和代理商经销相结合的模式。2023H1海外市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85.1万元,同比增长105.6%。
5、东土科技
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引领者,制定了中国工业网络通信国家标准。东土科技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致力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在通信协议、工业APP软件承载平台以及控制硬件平台三个层面的技术统一。东土科技工业互联网全栈解决方案,实现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控制和软件定义城市功能,推动5G和人工智能在工业、城市及防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已广泛应用于飞机、船舶、高铁/地铁、智能电网、能源、石油化工、冶金、工厂自动化、智能交通、城市管理、运营商通信等领域,全球累计近200万台设备实时运行,并获得了商务部CTEAS服务体系完善程度七星级卓越认证。
公司利用工业互联网自主可控市场机遇,工业网络通信、操作系统与智能控制等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的行业导入。2023H1营收4.1亿元,同比增27.2%。强化精益管理,费用率下降。巩固传统业务,拓展智能控制在各工业应用场景,谋求重点行业突破。
公司不断拓展工业软件产品市场空间。公司专注防务、智能工业、电力、轨道交通领域,拓展工业软件产品应用,加强合作生态,覆盖主流芯片,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1.6%。在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实现深度应用合作,操作系统与多款主流芯片适配完成。
公司致力于自主可控技术和工业网络安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领先地位。2023年上半年,工业网络通信收入同比增长25.3%至2.7亿元,全自主可控交换机应用于多领域增长超100%。公司扩展清洁能源、半导体装备、机器人领域,智能控制器业务增长35.9%。同时,推动数字工厂和能源矿山业务发展,自主研发工业互联网+数智化工安全生产管控平台。
07
发展趋势
1、产业趋势
(1)AIGC背景下行业大模型推动算力需求扩张,我国交换机市场有望迎来上升周期
在数字经济及AIGC浪潮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打造基础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已成为互联网、运营商等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互联网公司层面,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阿里“通义”大模型及百度“文新一言”等大模型已在多个应用场景实现落地应用,在大模型蓬勃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厂商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AI应用场景,算力需求持续提升,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方向资本开支有望不断增加。
运营商层面,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中国电信“云骁”智算平台、中国联通“鸿湖图文大模型”等也在不断扩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领域,根据三大运营商披露,2023年三大运营商用于算力建设的资本开支将增至796亿元,其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为452/149/195亿元,预计未来五年资本开支将持续保持高位。
随着大模型及更多AI产品落地,我国智能算力需求有望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根据《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预测,2021-2026年中国智能算力年复合增长率为52.3%,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五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9.6%,预计在2026年达到266.9亿美元。在我国算力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交换机作为数据交换的核心网络设备,有望迎来上行周期,在互联网公司、运营商、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下游市场中均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2)标准持续完善,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规模不断提升,行业边际向好
近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联合主办23年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云领创新,算启新篇”为主题,发布《云计算白皮书》、《中国算力服务研究报告》等专题白皮书和行业标准。大会启动可信算力服务平台、央国企高质量用云创新赋能计划、一云多芯应用创新生态社区等,并公布可信云最新评估结果。云计算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助力企业上云,有望激发传统产业的发展活力。中国联通牵头的算力网络服务部署信令要求(Q.4140)标准,开启了Q.4140-Q.4159(算力网络协议与信令)新序列。此标准基于联通联合牵头的首个算力网络国际标准(Y.2501)的架构,规范算力网络服务部署信令要求。工信部及相关各方修订形成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不断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进一步巩固智能网联车良好发展势头,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夯实车网新基建。中国移动公示23-24年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结果,新建部分集采中标金额约23.42亿元,华为、中兴、新华三、锐捷网络、烽火通信五家企业中标,交换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总体来说,通信行业在“新基建”、数据要素、AI应用等推动下稳步发展,算力网络基础能力持续增强,数字经济需求不断增长,相关通信公司业绩有望逐步向好。
(3)数据流量急剧增长,高速以太网产品、Leaf-Spine架构快速发展
数据量急剧增长,高速以太网产品&Leaf-Spine架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伴随着新的应用及数据量急剧增长,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膨胀,交换机行业以及对应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亦迎来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高速以太网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伴随着千行百业数字化的转型,全球数据量呈现井喷式爆发,超过100G的以太网速度需求正在呈指数级增长,带动了100G以上交换机出货量的持续提升。IDC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用100Gb交换机出货量由2018年的1190万个增长至2022年的3560万个,全球数据中心用200/400Gb交换机出货量由2018年的0万个增长至2022年的540万个,高速以太网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
Leaf-Spine(叶脊结构)网络拓扑架构迎来新发展。传统的数据中心计算网络由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组成,以南北流量为主,该网络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撑了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心。但随着新的应用及数据量急剧增长,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膨胀,对于网络架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东西流量逐渐成为数据中心内部的主流方式,因此数据中心中诞生了新的网络拓扑架构——leaf-spine(叶脊)结构。
Spin-Leaf结构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中心内部高速互联的需求,被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采用。伴随着IoT、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兴起带来的大量东西向流量,传统架构中汇聚层及核心层的数据吞吐压力愈发沉重,其性能提升已成为交换效率提升的瓶颈,企业往往面临着性能和价格的两难选择。Spine-Leaf拓扑网络结构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中心内流量的快速增长和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满足传统的三层网络拓扑结构不能满足的数据中心内部高速互连的需求”。同时,叶脊拓扑结构(Spine-Leaf)因其可扩展性、高可靠性和高性能而被大型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广泛采用,亦成为包括Arista在内交换机巨头近年来的重点发力方向。在叶脊拓扑结构中,传统的三层架构被简化成两层(脊层和叶层)。叶交换机与服务器相连接受数据输入,且每台叶交换机都与脊交换机相连。
相比传统三层拓扑结构,Spin-Leaf结构具有如下优点:低延迟性:因叶/脊交换机间的扁平连接结构,传输延迟大幅缩小。可扩展性:当面临带宽瓶颈时,只需增加脊交换机,并连接至下一层的n个叶交换机。层级间带宽的扩展变得更灵活。高可靠性&容错性:叶脊拓扑结构中,一台设备故障时数据传输将不受影响地继续从其他通路进行。综上,借助叶脊结构,可更高效地实现低延时和高频次数据吞吐。
2、技术趋势
(1)无损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驱动高速率交换机发展
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技术是为了解决网络传输中服务器端数据处理的延迟而产生的技术。传统TCP/IP协议栈处理时延大,服务器CPU负载居高不下,RDMA可以将用户应用数据直接传入服务器存储区,解决时延问题。RDMA网络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InfiniBand(英伟达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核心技术)和RoCE(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
华为、新华三、锐捷网络等头部厂商基于RDMA技术发布无损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新华三发布SeerFabric智能无损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基于云边AI协同架构,借助AI智能学习为不同业务场景构建智能无损控制模型,可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零丢包的精确转发和可确定性网络体验。华为AIFabric基于开放以太网,通过独特的AI芯片和算法,使以太网络同时满足低成本,0丢包和低时延要求。核心交换机CloudEngine 16800内嵌AI芯片,提供8TFlops的计算能力。
(2)白盒技术推动行业充分竞争,良性发展
白盒交换机采用开放的设备架构和软硬解耦的思想,提升了设备可编程性、灵活性,可以有效支撑未来新型业务对网络可定制、高性能、可编程、确定性的需求,在网络战略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良性发展:白盒交换机在过去三十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1994年,Linux1.0版本正式发布,2年后2.0版本正式更新,提供了网络协议/功能控制的开源框架;2010年日本电器(NEC)和惠普(HP)推出基于OVS(Open VSwitch)的开放软件交换机;2015年,OCP成功推出第一款白盒交换机;2016年至今,白盒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自动化等技术已得到蓬勃的发展。
架构:白盒交换机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一般包括交换芯片、CPU芯片、网卡、存储以及外围硬件设备等;软件主要是指网络操作系统(NOS)及其搭载的网络应用,NOS一般通过基础软件平台的引导完成安装,芯片接口层则将交换芯片的硬件功能封装为统一的接口,解耦上层应用与底层硬件。具体而言,上层应用通过调用芯片接口定制底层转发逻辑,提供网络的可编程功能。
优点:交换机白盒化已得到上下游企业的一致认同,可联动白盒开源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发展;白盒交换机采用开放的设备架构和软硬解耦思想,降低购置开发成本;白盒交换机支持硬件数据面可编程和软件容器化部署。
(3)头部交换机企业积极部署大模型,由硬件向软件发展
华为在2021年4月就推出了华为云盘古大模型,该模型是业界首个千亿级生成与理解中文NLP大模型,也是业界最大的CV大模型。新华三于今年6月发布针对行业市场的私域大模型——百业灵犀LinSeer。该大模型主要服务垂直行业、专属地域的客户。主要特点是,可以提供安全、订制、独享、生长的智能化服务,能够满足客户行业专注、区域专属、数据专有、价值专享的需求。
(4)CPO技术减少高速电通损耗,或成高速交换机核心技术
共封装光学(Co-packaged Optics,缩写为CPO)是一种新型的光学封装技术,旨在将光学元件直接封装在芯片内部,可以通过更短的光学路径和更紧密的光学耦合实现更高效的光通信,同时也可以减少光学连接和对准的复杂性,从而实现更高密度的光电集成和更高性能的光通信系统。
全球多家不同背景的大厂商已开始布局该领域研发。目前AWS、微软、思科、博通、英伟达均在布局CPO技术和产品。比如:设备商思科和Juniper未来都将推出51.2T/s的CPO交换机;博通发布了基于光电共封装(Co-Packaged Optics,CPO)技术的下一代交换机ASIC芯片的发展路线图。国内厂商锐捷网络正式推出首款应用CPO技术兼容液冷散热模式的技术中心交换机。
(5)TSN成为构建工业IT网络与OT网络间的重要桥梁
TSN是解决大带宽的新技术,同时TSN+OPCUA将解决协议碎片化问题,有望加速应用:
TSN可以为网络连接提供准确的时间同步和时间关键数据及时性的保证。作为下一代工业以太网技术,保证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设备之间的网络级兼容性。在网络系统级,TSN通过标准配置分发给设备的网络调度接口,支持确定性通信。消息的定时释放确保了网络中的延迟可以被确定性地预测和管理。
TSN与OPCUA的融合有助于解决工业通信协议碎片化的问题。TSN技术基于以太网提供了一套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标准,解决了网络通讯中数据传输及获取的可靠性和确定性的问题;OPCUA则提供一套通用的数据解析机制,解决系统互操作的复杂性问题。因此TSN能把PROFINET等实时以太网现场总线和OPCUA共享到同一个通信设施上,有助于解决工业通信协议碎片化的问题。
(6)以太网芯片国际厂商主导,国产自主逐步完善
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竞争格局高度集中,国内自主逐步完善,提升空间大。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数据统计,在全球以太网物理芯片市场竞争中,博通、美满电子、瑞昱、德州仪器、高通和微芯稳居前列,前五大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供应商市场份额占比高达91%。在中国市场,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市场基本被境外国际巨头所主导。但云计算的快速渗透、AI和机器学习的兴起、5G商用、WiFi6等通信技术的升级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入,将快速推动中国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增长。国内以太网芯片企业逐步完善,发展潜力大。
物理层典型国产企业裕太微:成立于2017年,是具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供应商。公司目前的产品主要为百兆、千兆的单口及多口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可满足信息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监控设备、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的需求。未来,公司一方面将推出更高速率的物理层芯片产品,其中2.5G物理层产品已量产流片、车载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工程流片,另一方面,在物理层芯片产品的基础上,公司逐步向上层网络处理产品拓展,布局以太网交换芯片、网卡芯片、车载网关等产品线。
交换层典型国产企业盛科通信:公司主营业务为以太网交换芯片及配套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公司现已形成丰富的以太网交换芯片产品序列,覆盖从接入层到核心层的以太网交换产品,比如:公司TsingMa.MX系列交换容量达到2.4Tbps,支持400G端口速率,支持5G承载特性和数据中心特性;Golden Gate系列芯片交换容量达到1.2Tbps,支持100G端口速率,支持可视化和无损网络特性;公司在研Arctic系列面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支持最大端口速率800G,搭载增强安全互联、增强可视化和可编程等先进特性。
END
想要获取海量投研信息?
想要了解事件背后的逻辑、最硬核的投研逻辑?
(更多投研内容可关注公众号《 投研锋向 》加入社群,体验更多0预期差纪要信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