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高校翻译教材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高校翻译教材发展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翻译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对于我国高校翻译类教材的出版与策划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一带一路”倡议既涉及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合作,也涉及语言沟通与人才培养。“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经济上的长远发展、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语言交流与翻译人才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翻译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多语种人才培养和不同语种翻译人才。这对于我国高校翻译类教材的出版与策划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翻译类教材既要依照“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服务国家快速发展的多语种人才需求趋势,又要对接全球化语言翻译的战略需求,培养创新创业型的多语种翻译人才,填补国家相关领域急需语种的缺口。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53种官方语言,涉及约44亿人口,未来的高校翻译教材出版策划将倾向于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精通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加之国家大力提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教材出版与策划部门应认真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经济发展与高校翻译课程间的关系,以及哪些领域需要什么语种的外语人才等问题,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合理策划多语种翻译教材。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高校翻译教材发展趋势

  推进高校本科翻译教材建设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针对我国本科高校的1049门专业基础课和3676门专业核心课制定了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建设与选用规范,鼓励高校选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优秀教材。其中,《国标》涵盖了高校本科翻译专业的20门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外语听力、外语口语、外语阅读、外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概论、外汉笔译、汉外笔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中国文化概论、外语国家概况、外语国家文学概论、语言导论、跨文化交际等。既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课程,也涉及非通用语课程。

  翻译教材设计的目标强调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能力,同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以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翻译教材设计需服务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以培养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为宗旨。高校在制订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时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完善与制定合理方案以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

  由此可见,高校本科翻译专业的20门核心课程涵盖了通用语课程与非通用语课程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我国高校本科翻译教材的出版与策划亟须体现多语种人才培养与专业技能的融合,这也是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体现。

  明确高校翻译硕士教材发展状况

  自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开始招生以来,高校翻译硕士招生人数由2008年的约35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招生超过8000人,全国高校翻译硕士累计招生超过6万人,如果加上其他跨专业选修翻译硕士专业课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话,该学生群体数量更大,培养人数成倍增加。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高校翻译硕士系列教材的出版为全面推行研究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过境迁,教材的选题与策划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首先,根据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因此,教材的策划和选题应侧重语言技能训练,涉及不同知识领域,要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学内容应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翻译理论的内容不但不能废弃,还应该在高校翻译硕士教材的出版和策划中体现出来,跨文化教材也应列入系列教材。最后,由于翻译硕士课程教学通常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所以教材策划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布局教学方式,应符合互动性课堂的教学需求,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以适应国家“一带一路”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我国高校翻译硕士教材需对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翻译硕士类教材的出版策划也需要与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原则相一致。翻译硕士课程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按照此类标准的课程结构,翻译硕士课程教材应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等几个部分,这也是翻译硕士系列教材建设的基础。

  探析高校翻译教材发展趋势

  首先,高校翻译教材要体现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高校翻译类教材设计需反映信息传递、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语言工具和资源完成口笔译任务,进而提高交际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翻译教材需尊重文化多样性,也要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其次,高校翻译教材需体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经济需求并兼顾不同语种人才培养。既培养英语、俄语和阿拉伯语等通用语翻译人才,又涵盖马来语、印尼语、越南语、捷克语、波兰语等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鼓励非通用语翻译教材的专项策划,提升高校翻译教材在“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作用。

  再次,“一带一路”推进了我国同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这就需要提升非文学翻译教材的出版比例。目前高校翻译教材中非文学翻译的内容还远远不够,涉及的非文学领域还不够广阔,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尚未体现出来,这一市场有待拓展。从网络资源和网络设施的使用来看,非文学翻译应能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翻译实践活动的要求,体现出与大数据时代的结合,如尝试建立非文学翻译学习预测平台、在线翻译交流平台和翻译实践评价平台等大数据系统,不断提高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最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合作的亮点,高校翻译教材的策划需考虑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互联网、大数据和融媒体对翻译教学的辅助作用,如提高慕课(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翻转课堂等在实践类教材策划中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高校翻译教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远远不够,尤其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人工智能)的结合远未达到目标要求,此类教材亟待开发和编写。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高校翻译教材出版提供了发展平台,只有立足“一带一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打造出精品翻译教材,以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科研托举工程”团队托举项目(SIS21T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723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