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模因及相关

文化基因:模因及相关来源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作了详细解说:“……我认为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基因。它就在我们眼前,不过它还在幼年时代,还在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来源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作了详细解说:“……我认为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基因。它就在我们眼前,不过它还在幼年时代,还在它的原始汤里笨拙地漂流。但它正在推动进化的进程,速度之快已为原来的基因所望尘莫及。这种新汤就是人类文化的汤。我们需要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要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mimeme’(原意是模仿的意思)这个词出自一个恰当的希腊词词根,但我希望有一个单音节的词,听上去有点象‘gene’。如果我把‘mimeme’这个词缩短成为meme,切望我的古典派朋友们多加包涵。我们既可以认为meme与‘memory’(记忆)有关,也可以认为与法语meme(同样的)有关;如果这样能使某些人感到一点慰藉的话,这个词念起来应与‘cream’合韵。”

文化基因:模因及相关

翻译

最早将meme译成汉语的是翻译家卢允中和张岱云,音译为“觅母”(见《自私的基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11月,263页);

后来他们又将它意译为“拟子”(见《自私的基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238页)。

此外,有人采用音译法,将meme译成“媒密”、“媒母”、“幂母”、“密母”、“摹母”、“弥母”、“縻母”、“米姆”、“秘姆”、“谜米”、“米米”、“縻縻”等;也有人采用意译法,将meme译成“理念因子”、“模仿因子”、“文化基因”、“思想基因”等。

还有的译法处于意译和音译之间,侧重于译意,如“模因”、“弥因”、“敏因”等,“模”、“弥”和“敏”都保留着meme的首字母[m]辅音音素,这三译似乎可解作“模仿的(文化)基因”、“弥散的(文化)基因”和“敏捷的(文化)基因”;这种译法的还有“仿因”和“记因”,可解作“仿效的(文化)基因”和“记忆的(文化)基因”。

在现有译名中,“模因”较为流行。哲学家朱志方1998年将meme译为“模因”(见《社会决策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年11月,275页)

定义

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模因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文化基因:模因及相关

研究

模因概念提出后,曾经一度十分火热。

关于meme的研究,曾经有专门的期刊Journal of Memetics出版。

这个期刊只在1997年到2005年存在,也就是讨论meme最热的几年。之后学界基本没人再进行meme相关的研究了。

对于模因可能并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概念,对其定义、范围、运作机制和影响,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支持。

文化基因:模因及相关

我个人来看,我觉得模因影响的并不是我们的思考和决策,恰恰影响的是我们的潜意识。

研究发现,当我们的大脑在休息的时候,各个脑区之间依然会在不停地传递着信息,而这种不间断地信息传递,被称作DMN(默认神经网络)。

DMN具有自发认知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会使我们的大脑不受控制地思考。比如,当我们发呆或走神的时候,即使并未刻意地去思考某件事,依然会冒出各种想法。

研究发现,DMN所消耗的能量,是我们拍打苍蝇、蚊子时所做出应激反应时能量消耗的20倍。由DMN所主导的认知系统,会消耗大脑60%左右的能量,而大脑在执行某项具体任务时,消耗的能量仅为5%。

模因可能恰恰是通过DMN进入我们的大脑,在潜意识里消耗着我们的能量,并进行群体的传播。

对我们的潜意识形成巨大影响的,可能并不是我们认知和注意到的信息,而是那些广泛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我们的变化,这是一种生存性适应,而不是一种认为的选择。

就如同生物会自然地根据环境的温度、湿度、磁场等因素的变迁而进化,这种变迁,很可能是生物本身没有意识到的,也不是个体意愿的自主选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8615.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