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程建设中的 SPOC 教学模式(二)

探索课程建设中的 SPOC 教学模式(二)本文的研究案例“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课程,既是,SPOC,教学模式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也是一次国际话语权塑造和隐性思政教育的尝试。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二、SPOC 模式的实践应用: 以“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课程为例

高校在塑造和传播知识理念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10]。本文的研究案例“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课程,既是 SPOC 教学模式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也是一次国际话语权塑造和隐性思政教育的尝试。首期课程在 2017 年启动,2018 年 4 月正式教学,教师团队在2018 年 8 月和 2019 年 3 月对课程进行全面回顾和研讨,优化后在 2019 年 4 月进行第 2 期课程教学;2019 年 11 月,教师团队进行第 2 轮回顾、研讨与优化,在 2020 年 4 月进行第 3 期课程教学。以下详细介绍课程运用 SPOC 模式进行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目标与模式、教学组织与评估、课程属性与教学主体等角度着手,进行国际之间教学传播与开展隐性思政教育。

1. 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模式。“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属于人文社科类课程,有利于传播国家形象和价值理念。其教学目标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介绍各国与空间规划相关的制度设计、基础理论、概念知识和前沿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各国城市化道路以及城市治理与规划的制度选择。课程教学从两条脉络展开:一是对制度设计框架的理论分析,二是不同制度下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关于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教师团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介绍;关于不同制度下的规划实践,教师团队通过剖析各国典型的规划案例,探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如何构建空间规划体系。

在学生的遴选上,要求报名的同学对课程本身有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个同学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努力配合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为使课程顺利进行,教师团队要求各国参与课程的同学能够互相尊重,尊重彼此传统和礼仪, 从而创造一个包容、开放、多样性的教学环境。可以看出,利用国际平台课程传递中国声音的目标对象是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发展的外国高校师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对制度进行跨国比较的基础性共识和跨文化讨论的环境,从而去了解各国不同的规划体系与制度背景,能解释不同制度安排与规划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课程的跨国教学团队尝试运用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SPOC 教学模式,反复总结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组织与教学内容, 让不同国家和文化传统的同学相互讨论并合作完成作业,共同使用数字技术 / 虚拟教室在国际环境中进行交流,并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在课程中通过运用 SPOC 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MOOC 与传统教育的弊端, 为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提供环境条件、资源内容和方法策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同时促进优秀师资力量落地,为同学参与深度互动提供条件。

1. 教学组织与评估方式

(1) 平台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平台是实施课程教学、运用 SPOC 模式的重要技术支撑。本课程所有课件资源与授课视频都通过InPlanning 教学平台,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http://globalcourse.inplanning.eu/)。该平台以英文为界面,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负责管理维护,可用于现场直播、讲座回放、在线讨论和作业发布。2020 年 4 月 10 日,吴岩司长在“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建设工作视频会”上提出,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爱课程”和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两个课程平台将作为第一批推出的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无论选择国内或是国外教学平台,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高速网络的互联互通、服务器硬件的优化都在平台建设和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2) 课程架构。不同于 MOOCSPOC 教学模式强调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因此参与“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的五所高校都需控制学生人数,以确保选课学生充分的学习互动和国际合作。因为五校分跨亚、欧、美三大洲,学期安排、公共假日、地理时区各不相同,课程力求时间上的最大公约数,安排较为紧凑。最终方案是在八周时间内,五所高校的教师进行十次授课并放置于 InPlanning 平台,其中五次为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另外五次分别介绍各国不同制度背景下的规划实践。

(3) 课程教学。“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 用英语授课和评分,小组作业也要求用英文完成。在此基础上,各校可选择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开展研讨和随堂测验。经过两轮教学、评估与优化,2020 年“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理论基础方面的授课包括:制度设计与空间规划概述波维达博士,格罗宁根大学)、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空间规划(惠廷顿教授,华盛顿大学)、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空间规划特德教授,纽卡斯尔大学)、结构—代理人视角的空间规划体系张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非正式制度视角的空间规划小泉教授,东京大学)。规划实践的授课则包括:荷兰的空间规划(格特 若教授,格罗宁根大学)、地方政府在美国规划中的作用惠廷顿教授,华盛顿大学)、英国历史街区与旧城保护规划体系约翰教授, 纽卡斯尔大学)、中国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重塑秦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及日本土地利用规划和参与式规划(小泉教授,东京大学)。

(4)小组作业。“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 的 SPOC模式重视创造学生和老师及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机会。课程期间,各国学生以小组作业形式开展国际比较研究,从制度的角度分析规划议题。小组作业包括两个层次的合作:首先, 各校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两人(至多三人),选择特定议题(比如城市更新、绿色交通、旅游开发等),合作撰写该国的分析报告;其次, 各校小组与其他学校的小组合作,就同一议题展开对比研究。学生在第一阶段需要描述自己国家特定领域的规划制度,而在第二阶段则需要对国际小组中其他国家同学的工作进行反思与评价,从而确保学生在跨国合作时相互学习和促进。因此,学生不仅要总结和梳理本国空间规划相关议题的制度设计,更要对其他国家相关议题的制度设计进行学习、比较和评析, 最终合作提交一份跨国空间规划制度设计比较研究报告。图 1是小组作业的组织流程。

探索课程建设中的 SPOC 教学模式(二)

(5)评价反馈。隐性思政教育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传播过程,常常缺乏具体而系统的反馈, 而课程的评价反馈恰恰弥补了这一缺失。本课程的教学团队最终根据文献阅读、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方面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估,其中文献阅读与随堂测验由各校老师自己把握。另两个环节可以反映出隐性思政教育的效果:一个环节是“讨论”,学生在课堂以及InPlanning 平台的讨论区就课程中的疑难点进行提问或辩论,教学团队负责回答和引导,这是互相学习、深入交流、澄清误解、传递声音的关键环节。另一个反馈环节是“评价”,小组作业的同侪评价从三方面展开:学术规范、内容翔实程度及报告总体质量。

例如,2019 学年“制度设计和空间规划” 小组作业的选题包括:大学校园规划、城市历史保护、城市更新、地方文化与旅游、停车空间规划等。在进行城市公共交通比较研究时, 中国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兴起引起了荷兰、英国同学的关注。在小组作业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利用荷兰学者的九单元模型,从国家(宏观)、省级(中观)和市级(微观)三个层面, 对共享单车的组织管理进行了国别比较,充分展示了中国“绿色、创新、共享”的低碳交通规划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体现了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在物质、制度和组织层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使国外师生对中国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可见,利用国际平台课程教学进行隐性思政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具备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 将利用国际平台课程合作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941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