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管理学(108)为什么分析“失败”更重要

学点管理学(108)为什么分析“失败”更重要失败管理。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要研究失败?因为自从卡内基开始,成功学就成了一门显学。但坦率的说,我不太相信这成功学,我觉得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有意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失败管理。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要研究失败?因为自从卡内基开始,成功学就成了一门显学。但坦率的说,我不太相信这成功学,我觉得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有意义。

因为我认为成功中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必然其实都是偶然,而你从失败中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是必然

失败的必然

为什么这么讲?如果你花点时间关注一下小孩学走路,你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是从失败开始起步的,从自己站不稳,自己可以站稳,从靠别人牵着手不至于摔倒,自己可以独立行走。也就是说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的脱离失败的过程。

最近很流行一个词叫“刻意练习”,啥是“刻意练习”的?我觉得本质上就是避免犯错误,从写字写不好到写得好,从做事做不好,到做的好,都是刻意练习,远离失败。我们换句话说,其实失败是人类各种出发的起点,只不过人在长大之后开始做事了,他往往会注意到身边的成功者,而不自觉的会忽视身边的失败者。这是因为失败者会成为落伍者,你不容易关注到他。而成功者永远在你前面,你容易观察到他们落伍者身上的宝贵的教训常常被我们忽视。

我们要有一个认知,把一部分精力从成功者身上移开,转向那些失败者,复制成功者的所作所为,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是避免失败者的做事套路,一定可以增加你的成功概率。

前几天一位投资人所谓“不投资60后”的事情,在网上发酵了很久,我只是关心为什么50岁之后开始创业的人那么少,而成功者更少。最近像褚时健、郑俊怀这些先生们,他们都开始二次创业,都60岁以后,所以很容易给人感觉到老了,还有机会去成功。

但实际上你深入去研究的话,老了创业的人做不成功的更多能够成功者其实是寥寥无几的。我就是想知道这逻辑是什么。毫无疑问,你如果研究雷石东老年创业成功的案例,它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个意义很有限。因为雷石东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事后看起来好像很符合逻辑,充满了必然性。

但如果你回到原来的场景,他能够选择这样做,完全是偶然。而你研究那些失败的老年创业者,它失败的过程里面蕴含了大量的必然性,每一个失败者可能都有它特殊的场景,但是你穿透这个场景,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共通的逻辑。

举个例子,年纪大的人,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是不断下降的,据说这人的年龄每增长5岁,他学习和吸收新知识能力就打一对折,文稿里的图示,是关于年龄和人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反比的关系。

学点管理学(108)为什么分析“失败”更重要

如果一个人在25岁的时候,他吸收知识的能力我们定义为1,之后每过5年这个能力就打一个对折,比如到了30岁,它能吸收能力就变成了0.5,到了35岁又过5年,0.5再乘上0.5,0.25也就变成了1/4。

一个人到了60岁的时候,它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会降到他25岁的时候能力的1/128。坦率的说,如果我今天是25岁,你跟我讲有这样一个反比关系,我肯定不信。因为25岁年龄状态,他身体状态各方面都很强,你让一个25岁的人相信人的能力会打折这么多,一般不容易。

年过50,人生阅历会告诉,打折这事太正常,因为年龄到了你有了切身体会,你现在说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只有25岁的1/40了,我会信。所以很多事情其实就是阅历所带来的。那么你有了这个认知基础,再回过头来去说刚才老年创业者失败案例,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失败者其实他都没有想到自己。

其实吸收心智的能力是慢的,思想是僵化的,可能他犯的错误自以为是。

所以如果不能在团队中,老年人配上更有直接消化新知识能力的人,不能塑造出更好的消化心智,处理心智的一个机制,他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作为老年的创业者,一旦认识到必然性,他的行为和没有认识到这个必然性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是所谓导致人失败的一个瓶颈。你进行这种老年人创业的失败分析,它就有意义。

所以回到最开始说的,当我看到所谓“不投60后”的这种说法的时候,我觉得即使朱啸虎真说了类似的话,也没什么问题。因为50岁之后,创业成功的风险确实非常大,无数的失败案例,你如果解析的话,它背后的逻辑都说明这一点。

复盘“最坏时刻”

除了这个之外,研究失败案例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你深入研究失败,其实好比你在经历着一个人的最坏的时刻,很多时候决定很多事情成败的,不是风平浪静时候的那些常规的做法,而是在最坏的时刻人是怎么处理问题的?

人是采用什么招法,然后哪些招法就是败招,经历100个普通的决策,普通的事情,借鉴价值,我个人觉得都不如经历一次最坏的时刻,看一看最坏的时刻你是怎么出败招的。

了解那个逻辑非常重要。真正让一个人得到能力提升的时候,不是顺境是逆境,赢10次都不如输一场。胜利的时候,人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喜悦和风光,而失败的时候是真正能让人学到东西的,让人正视自己不足的时刻,那个时候人才会识别和处理你关键细节的出招,你的那些招法。

很多时候能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大彻大悟,让一个脱胎换骨的就是一场惨败。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历一次刻骨铭心的这种失败的,但是你依然有机会从研究自己亲历的小失败,以及别人的大失败的案例里边获得体会,收获成长。

上图是一个失败因子的发展的逻辑,你可以参考一下,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失败案例:“凡士通”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案例,我们看看这个失败是怎么样去由小长到大的1908年100年前,凡事中就开始为福特汽车生产轮胎,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说,凡事中 Firestone和福特两这两个品牌,其实是一个词,因为福特的车都用菲尔斯颂的轮胎。

80年代的时候,泡沫经济中日本人最有钱就买了fire送这个品牌,然后紧接着在福特的汽车上面,就出现了四十几起轮胎爆胎的恶性事件,最后死了好几十人。

学点管理学(108)为什么分析“失败”更重要

这上图图示,开始出现了失败因子,但是这些失败因子还没有大到有力量可以让菲尔斯顿这个公司崩盘。可是他就像种子一样,长在培养基上。后来失败因子它成长的条件逐渐具备了。

99年的时候,顾客不断因为爆胎,对福特汽车进行投诉,然后死亡人数超过100人。这个时候面对公众的压力,福特公司要求凡士通进行调查,凡士通的调查,花了6个月,而且报告明确的说我的轮胎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福特汽车。为什么?因为福特汽车为了让驾驶者有更好的操纵感,所以他生产的探索者,完全是按照最小的胎压值进行设计的。

所以这就让很多在特殊情况下开车以及特殊的开车的方法,导致了汽车对轮胎承受的压力超过了最小值的胎压。于是导致了爆胎,也就是在极端情况下导致了问题。

凡士通希望给外界这样一个印象,责任不在我,责任是福特汽车。为了能够表明责任不在我,他2001年他做了一个大的决定,不再和福特相互推诿责任了。直接在北美市场对福特断供,不再给你提供轮胎了。像福特汽车断供轮胎这个行为,失败基因,失败的种子。

事实上如果你了解轮胎行业的历史,没有任何一个轮胎企业可以脱离汽车厂独立发展,更何况离开了福特这种大厂商。所以凡士通的所作所为本质就是自断后路。如果他在危机公关和联盟合作上做得好,就可以和福特度过这危机,实现双赢,根本不会有后边。根本就不会有固特异这种轮胎的崛起。普利司通一统天下的局面。所以就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失败的种子显性化就变成了一个大失败这样的一个案例,他给我们的启示。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防微杜渐有多么重要。成长的过程中,失败因子的发展是有一个逻辑的,你需要去解剖这个逻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9874.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