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传习录明解——中华心学传习会读书群课中记录
《传习录.陆澄录21条》明解——圣人之心如明镜
时间:2016年01月23日21:00-22:00
导读老师:陈清春: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孙钦香:江苏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萧平: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
主持人: 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课程秘书:陈志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
导师简介:
陈清春: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领域是宋明理学、新儒家。出版著作《六合内外:庄子內篇道论研究》。
孙钦香,山东莒南人,复旦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博士论文做王船山政治哲学,目前是江苏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出版著作有《王夫之评传》(简明读本)、《传习录》(译注),在《福建论坛》、《学海》、《哲学分析》、《船山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萧平,字无陂,号抱朴,湖南长沙人,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持国家、省、厅项目各一项,出版了《传习录校释》、《自然的观念》、《传习录》(译注)《老庄自然观念新探》(台版)等四部著作,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中州学刊》《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道教,宋明理学。目前正致力于道家自然观念史,道家情感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愿广交同道,深契传统文化精神。笃信阳明先生一席言: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传习录明解”群@2016版权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学习内容:《传习录.陆澄录21条》
21、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1,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注释] 1周公制礼作乐:语出《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
[译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是不是事先讲求?”阳明回答:“怎么讲求得这么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哪有已过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在的道理?如是则属后世所讲,与圣人之学相悖。周公制礼作乐,文明天下,圣人皆能做,尧舜为什么不为而要等到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教育后世,也是圣人能为,周公为什么不做而要等到孔子?此是说圣人遇到此时,方才有此事。只怕自己的镜子不明,不怕物不来照,讲求事变,是照时的功夫。然而学者须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明,不患事变之不能穷尽。”
齐鲁弘毅 15:22 @罗仕平-北京 罗老师好,根据萧老师的版本,建议把62、146、167、171四条,会同今天的21条,一起分享,如何?
罗仕平 15:45 贪多嚼不烂,晚上老师讲课,老兄要觉得有必要可以对比讨论[呲牙]
齐鲁弘毅 15:49 一个中心。
季善威 15:51 @齐鲁弘毅·济宁 梁兄选个时间选个主题,给大家分享一次可好?
齐鲁弘毅 15:51 大家对传习录有何疑惑,可以一起讨论
季善威 15:52 与梁兄几乎同时起步,现在已经十万八千里了,[害羞][害羞]
齐鲁弘毅 16:17 @季善威~上海 《告谕》,我不敢苟同他们常说的深藏着阳明心法,但有阳明心法我是认可的,这篇諭,弘毅理解,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倒是体现的比较充分,当然也是个人观点。
季善威 16:23 @齐鲁弘毅·济宁 梁兄!我看他们说的,和你说的并没有矛盾。“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难道不是阳明心法吗?
季善威 16:52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孙钦香 20:36
21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1,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注释 1周公制礼作乐:语出《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
译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是不是事先讲求?”
阳明回答:“怎么讲求得这么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哪有已过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在的道理?如是则属后世所讲,与圣人之学相悖。周公制礼作乐,文明天下,圣人皆能做,尧舜为什么不为而要等到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教育后世,也是圣人能为,周公为什么不做而要等到孔子?此是说圣人遇到此时,方才有此事。只怕自己的镜子不明,不怕物不来照,讲求事变,是照时的功夫。然而学者须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明,不患事变之不能穷尽。”
孙钦香 20:37 今天请萧老师多讲解啊@萧平–长沙
温海明 20:51 @所有人 欢迎孙老师,陈老师,萧老师等各位老师给大家讲解!
季善威 21:01
21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1,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注释 1周公制礼作乐:语出《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
译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是不是事先讲求?”
阳明回答:“怎么讲求得这么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哪有已过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在的道理?如是则属后世所讲,与圣人之学相悖。周公制礼作乐,文明天下,圣人皆能做,尧舜为什么不为而要等到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教育后世,也是圣人能为,周公为什么不做而要等到孔子?此是说圣人遇到此时,方才有此事。只怕自己的镜子不明,不怕物不来照,讲求事变,是照时的功夫。然而学者须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明,不患事变之不能穷尽。”
孙钦香 21:02 各位学友好,今天导读老师是陈清春老师,先欢迎陈老师开讲@陈清春
陈清春 21:04 这一条强调用功在明心上,不在讲求知识上,还是辨别理学和心学的根本工夫所在。应变是日常的为人处世活动,圣人为人处世的根本问题是行为的善恶,决定善恶的是内在的天理,而不是知识。
温海明 21:08 从心如明镜上分别。
张静 21:09 如镜之心,是道心。
陈清春 21:09 但善的动机未必就能做的恰当,还需要知识,才能应变无穷
季善威 21:10 这段有点佛学的味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用心于当下。
陈清春 21:10 所以陆澄才会问事先讲求与否。
陈清春 21:11 阳明首先强调动机是否善,而善在于心如明镜。
李光军 21:12 @陈清春 ,陈教授动机如果不善,心就不如明镜了?[呲牙]
陈清春 21:13 可见心学的天理是可体认的呈现的理,不是即物穷理所能得到的。
陈清春 21:13 被蒙蔽了,才会产生恶。
孙钦香 21:13 1、这一条针对的说法仍是朱子格物之说,阳明指出即便是德业盛大的圣人,也不是预先讲求事物之理,而是在心上做磨镜的工夫。2、如能使得此心明亮洁净,那么事物到来之时,自然而然地能够如理地做事。3、借用佛家镜子与照物的譬喻来说明圣人之心就如明镜,自然能够照物。4、因此工夫自然就落在磨镜上,而不在预先讲求事物之理上。
李光军 21:15 磨镜功夫[强]
季善威 21:15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现在想来,是圣人教人致良知,磨心镜的一种方式。
陈清春 21:16 以明镜比喻心体,是儒道释三家共体的。共同的比喻。
张静 21:16 内求明心,外求格物~
孙钦香 21:16 也可见阳明对儒佛道三家之学的会通和精深。
李光军 21:17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的是减少外界对心的染污。
陈清春 21:17 但阳明的磨镜就是去人欲。
孙钦香 21:18 相比于程朱理学之决绝儒学立场,阳明确实是比较开放,曾以厅堂三间为喻。
陈清春 21:18 与入静入定不同。
李光军 21:18 磨镜就是去人欲。
罗仕平 21:18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呲牙]
陈清春 21:19 但三家最后的境界有相同处。
郑静 21:19 我敬師說:無需刻意。隨來隨應,隨應隨掃。
孙钦香 21:21 但阳明此说的问题是如只在此心用”明“的工夫,是否就自然物来顺应?通俗地说,闭门造车,如何能确保出门合辙?
罗仕平 21:21 张元冲在舟中问:“二氏与圣人之学所差毫厘,谓其皆有得于性命也。但二氏于性命中著些私利,便谬千里矣。今观二氏作用,亦有功于吾身者,不知亦须兼取否?”先生曰:“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
陈清春 21:21 明是先天的明。
郑静 21:22 閉門?還是回家?
陈清春 21:23 但处理事物只有善的动机还不够,还需要经验知识,阳明在此有所侧重。
张静 21:23 返回先天本性,回家~
陈清春 21:24 处理事物的知识才能有大小,不是所有的圣人都一样。
陈清春 21:24 足色与分量的关系。
罗仕平 21:25 阳明此处之明,也包括事上磨练,事上明心吧?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吧?
孙钦香 21:26 但必须肯定阳明指出圣人之学不在讲求事变上,而在心上用工夫,这确实合乎儒家基本精神,《学记》所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陈清春 21:26 最重要的就是事上磨炼。
张静 21:27 事上检验。
罗仕平 21:27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强][强]
孙钦香 21:27 既然记问之学,不知足以为师,大家可以体认一下,何者才能称得上师者?
陈清春 21:28 道即事,事即道。反对在知识中求至善。
罗仕平 21:28 心更明的[呲牙]
张静 21:29 @孙钦香 南京 明道,德高。
季善威 21:29 @張静 并州 内求明心,外求格物~ 能否继续讲具体点?[呲牙][呲牙]
李光军 21:29 但必须肯定阳明指出圣人之学不在讲求事变上,而在心上用工夫。孙教授[强]
罗仕平 21:30 内外已成二分[呲牙]
李光军 21:30 最重要的就是事上磨炼。陈教授[强]
张静 21:31 @季善威~上海 或曰,内格,外格。认识事物,问道,的方向不同。
季善威 21:33心物一体,格心即格物。这是阳明心学与朱子理学的主要区别。
季善威 21:33 @陈清春 道即事,事即道。反对在知识中求至善![强][强][强]
陈清春 21:34 格物不在于内外,而在于方式。朱子也讲格念虑之微。
李光军 21:35 陈教授,请详讲格物的方式[玫瑰]
张静 21:36 道无处不在,从哪儿走都会看到。
陈清春 21:36 朱子是理性的认识方式,阳明的是体认的方式。
李光军 21:37 体认的方式?事上磨吗?
陈清春 21:37 牟宗三的逆觉体证,杜维明的体知,熊十力的反观,简单说就是见孺子入井而知恻隐。
张静 21:44 删繁就简,庖丁解牛。
陈清春 21:48 阳明不同于朱子处主要是即物穷理的工夫论,但根本还在天理的不同上。
李光军 21:49 天理的不同?
陈清春 21:50 阳明的天理是明觉可体验的,朱子的天理就不能体验。
萧无陂 21:54 几位老师讲的非常好。[强]辛苦了。我简单谈谈一点粗浅的解读。阳明喜欢用明镜来比喻本心,圣人心如明镜,喻良知本体原本澄明,只要本体明觉,则应事接物都是本体的自然扩充。但是一般人并不能保证时刻以良知本体来应事接物,关键就在于本体往往被遮蔽,被各种物欲、私利遮蔽,所以阳明强调要做“明”的工夫,“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第62条徐爱讲的磨镜的工夫也就是阳明这一“明”的工夫的说法。没有磨开的镜子不能照物,第146条就专门提出这一问题,所以学者还是要先做磨镜的工夫,镜子明朗了,自然可以朗照万物,所谓“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萧无陂 21:55 “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这本是讲宇宙万物初始的生成状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话语虽然可以做到以分析的方式去言之,然实际上只能去体会,这不是可经验的。宋儒多以此探讨万物中的理之流行。像“冲漠无朕”这都是典型的道家话语,万物就在无声无息、无迹可寻之中生成。这话有点像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需要说很多吗?只需要本心默默地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阳明之所以认为这种说法本不错,我认为他是看到了这种境界的体认是离不开本心的,“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不是一个所谓纯客观的描述,更不是讲理(太极)生万物,所以他警告说,如果不善于理解这句话,就会执着于物中探寻天理,已非心即理大旨矣。
郑静 21:59 @萧平–长沙 @陈清春 @孙钦香 南京 謝謝三位老師精彩的講。
罗仕平 22:01 朱子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致知为推极吾心之知。知者,知此理也,知具于心,则理不在心外明矣。—-马一浮
陈清春 22:02 心如明镜、随感而应、应变不穷,是圣人无入而不自得的自由无滞境界。
李光军 22:20 阳明的天理是明觉可体验的,朱子的天理就不能体验。
李光军 22:21 例如恻隐之心是可感受体验到的,阳明认为恻隐之情就是天理,当下感受到的恻隐的情感就是天理,而朱子认为恻隐之情只是用,天理是体,不能等同,认识天理还要在恻隐中由理性去认识而成为知识。
整理者:陈志雄(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
(“传习录明解”群@2016版权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