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政策组合拳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政策背后的核心驱动力,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认识碳中和、碳达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2020年9月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全球制造业饱受疫情打击,但是政策的暖风已经慢慢吹散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寒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政策组合拳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政策背后的核心驱动力,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认识碳中和、碳达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5℃的冷暖

无论是10月召开的G20峰会还是刚刚闭幕的格拉斯哥气候会议,有一个数字总是频频进入大家的视野:1.5℃。1.5℃最早出自于2015年签订的《巴黎协定》目标,即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1850-1900)水平的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进一步控制在1.5℃。乍一看这个数字无足轻重,毕竟大家每天感受的温差都可能是1.5℃的数倍,那为何世界各国都在纠结这个不起眼的“小数”呢?

首先要解释的是《巴黎协定》目标中的气温并非天气预报中的大气温度,而是指地表温度,当地表温度升高1.5℃或2℃,其所造成的影响可能会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极端气候、海平面上升以及物种灭亡等。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为了更直观地去展示全球变暖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BP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版)中尝试预测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全球平均温度保持在1980-2010年平均水平的假设条件(较工业化前提高1℃)下,气温的上升将导致全球GDP较预测值下降近5%,若温度进一步提高气候的负面影响将显著放大。

令人遗憾的是,以上列举的潜在后果已经是基于能够完成《巴黎协定》目标的前提下,控制1.5/2℃的意义是在于留给人类社会更多适应气候变暖的反应时间。2008年欧盟气候变化专家小组发布的《2℃目标》评估报告认为,如果将全球平均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人类社会还能够通过采取措施进行适应,基本能够承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损失;如果是3℃或是4℃,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人类社会有能力适应或者说造成的损失难以承受。

尽管气候变暖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前景依旧堪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官网11月4日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显示若要实现1.5/2℃目标,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较2010年减少35%/25%,根据已提交的NDC(国家自主贡献)来看,2030年全球碳排放仍然将增加13.7%。对此刚刚闭幕的COP26达成的共识之一是在2022年召开COP27时,各国再将现有的NDC重估以使全球努力跟1.5℃的目标更加靠拢。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次提交的NDC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生存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造成全球GDP下降约3.5%以上,同期估算世界能源需求下降4.5%,全球能源使用造成的碳排放量下降6.3%,碳排放量减少21亿吨回归到2011年水平。从这组数据中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两点有趣的分析:

1、 如果未来30年碳排放量的增速均与2020年一样,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将减少85%左右,这将大致满足全球升温低于1.5℃的要求。

2、 根据2020年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的减少进行对照计算,碳的隐含价格为1400美元/吨。

生存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减排与发展俨然陷入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困境,有趣的是如果将提问的时间点再延后50年,这个问题本身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因为传统化石能源已经对人类发展形成了可预期的硬约束。

2020年石油、煤炭、天然气合计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3.1%,是最主要的能源供给品,与之相对的是最新发布的石油储产比为53.5、天然气储产比48.8、煤炭储产比为139,这意味着在保持2020年能源消耗量/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石油、天然气将在未来50年接近耗尽,煤炭也会在50年后进入加速消耗阶段。其中中国各项资源储产比低于全球值,解决传统能源的供给瓶颈问题更具紧迫性。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发展权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权利,因噎废食不可取,破局的契机最终落在了可再生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可以一石三鸟地解决能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已经渐行渐近。2021年10月《中国中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中国正在积极应对未来的能源挑战。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危中寻机

能源转型不仅是挑战,更是孕育了巨大的产业发展机会。彭博新能源财经2021年《新能源市场长期展望》报告指出,为了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全球需要92-173万亿美元的能源转型投资,未来30年平均每年3.1-5.8万亿美元。

以中国碳排放结构为例,电力行业首当其冲,其次是钢铁、建材、交通等领域,从目前技术可行性和执行效率角度来看电力和交通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良好切入点,这也是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已经在这次变革中占据先机,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光伏为例,根据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研究,205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14000GW,ING(荷兰银行)测算需投资37万亿元以实现该目标。2020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核心原材料国产化率稳步向上,中国制造已经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新能源的推广也在深刻影响着30万亿产值的全球汽车产业,三电系统正在逐步代替发动机成为未来汽车的心脏,电池环节目前占电动车成本比重的近4成。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TOP10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41.1%。

新能源的底层驱动逻辑

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政策的持续性和产业发展的确定性毋庸置疑。今年多次提及两个大局,一个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碳中和、碳达峰不仅是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的顺势而为,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绝佳机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2643.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