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八上第四单元整合复习
感知写作对象 体会作者情感
——统编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整合复习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与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这两篇散文都属于哲理散文,篇幅短小,意蕴深刻,文采斐然,有许多语句都值得认真揣摩,阅读这两篇短文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昆明的雨》是篇抒情性散文,可调动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作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如: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通过反复阅读,感知写作对象,体会作者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反复品味,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背景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4品味作品的艺术境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
难点: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教学过程
一、概括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展示目标(PPT)
1. 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2. 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 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二、重点知识回顾
.1.主旨情感
《背影》文章追忆了作者多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2.【手法特色】
《背影》
语言:忠实朴素而又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以及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
描写:白描。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父亲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深情。
《白杨礼赞》
修辞:排比和反问的运用。本文排比和反问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第7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
写法:①象征手法。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②欲扬先抑。如:单就“美”这一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似乎对白杨树“抑”了一下,但白杨树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刚健美,这就是“扬”。
.3.【文章脉络】
《背影》
线索:以“背影”为线索
脉络:点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忆背影
《白杨礼赞》
线索:本文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的
脉络: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
三、对点细练
《背影》
1.文章第2、3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些叙述是否属于多余笔墨?
答案:不属于多余笔墨。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2.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车站送别买橘子的背影的?
答案: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蹒跚的走路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
3.“父爱如山”的话题多得说不完。但本文却将这“如山”的父爱聚焦在父亲小小的“背影”上。请说说这种“从小处落笔,聚焦小处”构思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文章以“背影”这一小切入点展开,详写车站送行,略写其他,凝聚点集中,详略得当,感情表达更加充分。②“背影”切入点小,不但利于作者抒情,并且因其小而普通而具有了普遍性意义,精神境界得以提升。③从“背影”小处落笔,便于控制篇幅,但文虽短小而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悠长。
《白杨礼赞》
1.作者写黄土高原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黄土高原的“单调”来反衬白杨树带给人的惊喜。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2.第7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答案: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
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3.本文语言凝练,变化多姿,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四、中考模拟
1. 《背影》
(三)(8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
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13.答案:第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反语,讽刺性
自责,后者是一般性自责,相比较而言,前者更能表现出作者醒悟过来时,内心的自责之情。
14.选文语言极其富有审美价值,试任选角度简要分析。(4分)
14.答案:示例一 语言质朴,饱含深情。选文采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但朴实的语言中却
饱含深情。如父亲回去的时候,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的时候,父亲说:“进
去吧,里边没人。”这里父亲的话语虽然简单,但却饱含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爱子深情。
示例二:动词运用恰当,表现力强。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一句,运用“攀”写手的动作,写出了月台的高、陡,使人想到父亲攀爬的困难;“缩”写脚的动作,表明父亲两脚无处可蹬,细致地写出了父亲攀爬的动作;“倾”表明父亲身子肥胖,攀爬费力。一系列的动词运用,细腻、简练地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示例三:以叙述代描写,平静中蕴真情。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如选文中父亲“拣定”椅子一处细节,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情,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流露出父爱的点点滴滴。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得4分,特点和效果各2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 《白杨礼赞》
(三)(8分)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 选文写作手法多样,请就其中两种手法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
1.答案①象征 借白杨树托物言志,通过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如白杨树一样坚强的西北军民,赞美他们坚贞不屈、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②欲扬先抑 先写白杨树不算“好女子”,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接下来却用“但是”一转,肯定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先抑后扬,更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不平凡”的精神风貌,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③对比反衬 示例一 将“极普通”的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既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又与赞美楠木的顽固、倒退的人们划清界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 作者强调白杨树“极普通”却又“不平凡”,“极普通”是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普通、很常见,“不平凡”则是因为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压迫不倒,精神极其可贵可敬。
④铺排直陈 文章由浅入深,层层揭示白杨树的精神特质,点明自己之所以赞美白杨树就是因为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反复铺陈,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白杨树由衷的崇敬赞美。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特点和作用各1分;答对2个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 选文语言极富审美价值,试任选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
2.答案:示例一 形象生动 如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白杨树比作树中的“伟丈夫”,形象具体地写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气质特点和内在精神。
示例二 气势恢宏 第一段中四个排比反问句,句法同中有异,过渡自然,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进而升华到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精神和意志,意思层层递进,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示例三 炼字精妙 描写白杨树的词语都富有阳刚之美,例如“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贞不屈”、“傲然挺立”“纵横决荡”等,读来铿锵有力、正气盎然,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完美融合;写树中的“好女子”,则运用“婆娑”“屈曲盘旋”、“ 旁逸斜出”等词语,体现树的曼妙柔美,与白杨树形成鲜明对比。
示例四 长短句结合,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大气磅礴。
评分:角度和赏析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