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导语:展览一直都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最佳办法,博物馆的藏品也应该经过诠释呈现给观众,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工作。然而,并非所有的展览都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举办一场展览,不仅需要优质展品的呈现、先进科技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应该充分了解观众。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很多博物馆并不知道如何去做,或是不清楚应该如何做的更好。“展览评量”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进行展览评量?评量人员又该精通何种“武艺”?本期跟随徐纯老师一起了解下“展览评量”。
何为展览评量?
评量是展览团队自己针对观众在展览的行为做评鉴与调查研究,用以决定展览主题与设计的可行性与效率。在博物馆的展览发展过程中,评量工作就是展览团队有系统的收集和诠释有关于展览和活动的规划、设计与效果是如何影响观众的资料。评量的结果可以显示一项特殊计划与调整成本的需求,例如一项调查可以鉴别出学龄前观众的增加,作为要开放一个“娃娃”展场的证明。评量的结果也可以帮助节目发展,也可以在节目完成后决定它的效率。
为什么进行展览评量?
展览评量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有助于观众与博物馆展览人员之间的沟通,使得博物馆与观众之间能相互调适。
从博物馆方面来看,首先,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展览人员更好的了解公众兴趣点、公众需要、以及公众的知识储备与如何使用于他们的生活中,而累积出社会更好的软力量。这些资料的掌握使得展览方的计划以及实施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便于办出观众接受程度高的展览与活动。其次,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也会为展览规划人员带来灵感,这些灵感很可能成为展览的亮点。再次,通过展览评量,展览规划人员可以了解到观众对于展览的想法,发现展览的不足。这些评量数据不仅可以改善当下的展览,也可以利用来发展以后的展览,改善展览规划人员的展览经验。
而就观众而言,通过展览评量的形式与博物馆进行沟通,是另一种参与并融入展览的方式。观众积极在展览发展过程中的参与不仅能够帮助博物馆规划展览,其本身也可以获得一次不同的看展体验。
如何进行展览评量?
展览评量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规画书期间的前置评量、设计与制作期间的形成评量、开幕之后检讨期间的总结评量,除此之外,在展览评量的过程中还包括开展前一天的批判性评量,找出现场展项立即性的错误。
评量 展览概念:
所有的展览都是由概念设计而来的,尤其是科学的展览,将观众对这些概念的先前认知记录下来,在组织展览团队的讨论会上提出来审核、对展览概念进行专业评量,这会对展览发展很有帮助。
大多数博物馆会应用几种标准来决定展览的可行性,这些标准的来源可能并不相同、内容上也会有所差异,但是以有收藏的博物馆为例,这些概念性的标准有:
任务的支持—展览主题是否可以适用于博物馆任务的架构;
关联性—展览主题对观众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用到他们的生活上?
适合性—这项主题是否适于展览(立体的经验)?或它写成书或拍成电影会更好。
可研究性—有没有足够的咨询已经可以用来展览?这些内容的专家是否在博物馆里(或这个领域)中找到?
多面向性—这些数据可是否可以用不同层次、不同设计策略(例如对象模式、音像组合、游戏、绘图的使用)来呈现?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方式都能使用吗?
娱乐性—这个主题可以用兴奋、有趣的方式呈现展项与观众的互动?
馆内的支持—这个主题是否可以得到足够的馆员参与的兴趣与热心?
馆内的典藏支持—馆内典藏是否有对象来支持这个主题?
独立性—对偶尔参观的观众,这个展览是否可以让他们了解?或需要馆员来操作、监督、诠释?或相反的,这项展览可否结合馆员表演或示范?
连带性—这个主题是与别的博物馆或机构的活动或学校课程相配合?
可募捐的—是否也能募集到制作展览的经费与资源(至少要足够的钱开始工作)
前置评量
简言之,前置评量就是去了解观众对博物馆这项展览主题的认知、态度与需求,帮助展览规划者克服观众错误的观念,增进他们在展览中学习的机会。前置评量需要我们分析从观众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在此基础之上,了解观众对展览主题所关心的取向为何、他们的问题与期待是什么。这些资讯要在展览规划开始之前或最早的时段进行,才能写出展览团队的「展览概念」(brief,及概念设计) ,依此来写展览规画书。
这个阶段的观众研究:主要包括对焦群的访谈或/与问卷调查,它可以更精确的界定目标观众;它告诉我们观众的兴趣、观众对一项主题的先前了解程度;可以鉴定、评价博物馆所提供的展览与活动是否可以服务到民众。此外,这项观众研究还可以告诉我们观众对展览的期待是什么。利用这项调查数据分析出观众对展览主题的认知、态度与需求,对应着专业人员要传达的讯息,来找出呈现展品的具体方式与技术,才能完成展览的价值来。
形成评量
形成评量,或称为展览设计到布展期间,向目标观众征求形成展览呈现形式的测试,对展览规划者而言可以说是最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一种观众调查。形成评量在展览形成时进行,将观众并入发展过程中,关注于活动节目或展览的发展、完成与精致化。它可以告诉规划者如何调整与修改展示,才可以传达展示预定要有的信息与含义。
形成评量在设计到布展阶段贯穿始终,可以视展览时间、人员、技术资源的多寡反复多次进行,应用展览实践标准来决定展览发展的最大可行性。其具体的方式是先邀请目标观众使用一个主要展览单元的原型(prototype)或摹拟展项(mock-up),在观众使用原型或摹拟展项之后,用简单的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来了解观众对这原型或展项的用法与想法,了解是否有可改进他们学习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建立各种已完成的互动展示单元,邀请观观众来进行测试。在这里,观众可以就展览设计的适当性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帮忙写展示标签。这样的测试虽然不能测到展览的完美程度,当展览发展人认为时间、经费或人员已达展览规划的预期时就必须停止测试,但是如果可以多做一点也会比不做更好,更能让展览团队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
批判性评量
布展完成后,可以找一位对展览制作、展览评量与观众行为有经验的资深评量人员,在开展前一天进场,直觉地在布置好的展场做批判性的鉴定,找出可以立即修改展览的错误点来。这项修正常常仅是移动、物理性的修改,或取消有问题的展项即可。但是如果是错误的展项必须修改时,就会做补救评量。如果这样批判性鉴定可以更早些进行,就是归属于形成评量的一部分,等于是展览团队有更多的时间设计出最好展览。
补救评量
这项评量是在开展之后所做的观众调查,在观众使用时,馆方发现仍存在着一些必须修改的展项,如果展项不做修改观众就会对展览主题产生误解,为了帮助决定是否在展览完成后应执行一些改变,决策要修改经常必然地要使用经费,这也是展览发展人要特别留意的,最好在展览经费中事先匀出做补救评量的费用,以补救这种可能发生的、不平常的例外决定。
总结评量
总结评量是要检视一项已完成制作开始运作的活动节目或展览的结果或效率,通常是建立在观众如何使用展览,与他们经验展览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展览是否符合当初设计时期待目标观众在过程中学到什么、与经验到什么,将有利于展示期间做局部调整与精细化;同时这份数据更有利于展览团队在下次策画展览时做为事先应注意的准备事项。
总结评量的程序是在每周一至五以及周末,做定时段的观众调查,调查方法包括观察观众在展场内的行为,可以是追踪调查,记录下观众的行为来了解他们对展览的了解程度,也可以做观众参观行为调查后进行访谈,或回答问卷,以便核对观众的所得是否与展览团队当初所诠释的讯息吻合。
资源不足怎么办?
展览评量诚然可以更好的沟通展览策划者与观众,但是,这背后需要资金、时间等的投入,需要拥有相对专业的人员和资源,如果像欧美展览专业界的共识,在规划阶段就在预算中拨出展览经费的6~10%做为评量经费,把展览评量当成是必要的工作,当然展览的沟通能力实践的可能性必然增加。但是在我们博物馆界工作程序尚未成熟之前,这项经费正因为面临缺少预算的问题,使得很多博物馆对展览评量望而却步。但是在专业化进程中,我们的展览界也体认到几项可行之道来当做起步。
例如:
1、从小的开始:
要从小规模的前置评量开始,甚至从尝试为小的展示写标签开始。
2、越简单越好:
展示评量并不需要做的笨重或昂贵。事实上,前置评量与形式评量可以轻易的融入展示发展过程。评量并不是一定是正式的、严谨构架的过程。
3、知道你想知道的就行:
不可能将展览上的每件事都做评量、都要知道结果。所以最为重要是要只认出哪些是最需要做测试的,与评量的元素。
4、要从专家身上来找协助:
但如果整个计划你都雇不起专家,就让他们帮你准备好评量的计划,训练你自己的人员来做。如果你还是付不起顾问费,你就自己念一些相关的文章。
5、要有耐心,但不是过分的忍耐:
从过去评量过程的表面学习,需要时间的投入。如果有机会去做展览的一项总结评量,更需要时间来研究、分析资料、和决定如何处理收集观众的资料。如果你目前的预算没有钱来改变展示,不要放弃,把它放到下年度的预算中。但你不能等一个三年才会完成的评量来应用在这种情况下。
6、用接待大厅来对博物馆做全面的支持:
如果你的同仁不了解观众讯息的回馈价值,你就要与同仁先沟通。让他们看非正式访谈的结果、跟他们一同到艺术廊来,因为那是博物馆每天真正工作的场域。观众在窗锁的反应常常会说服他们承认评量的重要,同时也可以是一件很让人振奋而有价值的事。
7、放轻松:
把评量做的正确、问对了问题是很重要的事,所以要先知道你想收到的观众数据是要拿来如何使用,但别让观众数据威胁到你所有的评量工作。
8、放手去做就好:
评量基本上需要常识、彻底了解、和达到最佳状况的欲望。事先鉴定出目标会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如果有管理单位与馆员的支持,效果会更好。
如何做个合格的评量人员
说了那么多,那么博物馆的评量人员选择需要哪些标准呢?这些标准的划定理由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AAM)的观众研究与评量委员会(Committee for Audienc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ARE)对评量人员资格的要求,这将有助于我们要学习展览评量时对展览评量顾问条件的要求。
1、 必须有观众研究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阅读能力。
可以更好理解观众研究的目的与精神,了解如何从事观众的研究,了解如何与观众沟通,以便更好达到评量目的。
2、对博物馆实务工作程序熟悉与了解。
博物馆实务工作是评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实务工作程序,一反面方便评量人员发现问题,找到观众需求同具体实务的对应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评量最终结果应用于博物馆实务。
3、必须有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能力、分析能力,或其他方法学的分析能力。
评量人员需要进行大量观众研究课题,因此需要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便更好了解观众。
4、要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沟通的技巧。
资料的搜集不仅仅是观众研究这一个方面,还需要贴近民众更及时敏锐的了解社会状况、搜集相关资料,避免出现无法与观众沟通或产生不具当时需求的研究成果。
评量的意义是希望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沟通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观察访谈时的沟通、问卷设计时的沟通。
资料搜集是着重与评量人员的量化分析能力,而沟通则是着重与评量人员质化研究的能力。
5、要有发表研究的成果。
首先,成果发表可以使评量活动更受重视及增进评量研究人员互动。其次,每一次评量研究的成果都可以作为其他评量研究的参考资料(这里再次强调必须有阅读关于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文献的阅读能力)。成果发表的另一个意义,也是评量人员对研究对象权力的了解及尊重。
资料来源
《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展览》原著:Kathleen McLean;译者:徐纯;出版: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台湾)
《博物馆典藏与展览课程的教学经验——前言》作者:徐纯
典藏与展览评论的参考书目
1. ICOM, Running A Museum: A Practical Handbook, 2004, Paris: ICOM. (讲义本)
2. ICOM, Trainer’s Manual, 2004, Paris: ICOM. (讲义本)
3. Dierking, Lynn D. and Wendy Pollock, Questioning Assump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Front-End Studies in Museums, 1998,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s, Washington, D.C.:徐纯译,《持续的假设 –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前置评量》。
4. McLean, Kathleen, Planning for People in Museum Exhibition,1993, and 1996 reprinted,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s. 徐纯译,《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展览》。
5. Diamond, Judy, 1999. Practical Evaluation Guide: Tools for Museums & Other Informal Educational Settings, London: AltaMira. 徐纯译,《评量实用指南:博物馆与其他非正式教育环境之工具》。
6. Dean, David,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萧祥鸿译,《博物馆展览》。
7. Miles, R.S., editor,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 1988, 2nd. London: Allen & Unwin.
8. 徐纯译,《展览预算的编列》,2001,屏东车城:国立海洋生物馆。原著:Tremblay, Francois, Allegra Wright and Han Meeter, Exhibition Budgeting, 1992, ICOM-ICEE.
9. 徐纯译,《试试看!用形成评量来改善展览单元》,原著:Taylor, Samuel, Try It! Improve Exhibits through Formative Evaluation, New York Hall of Science.(该书已译为中文讲义,未付梓。)
10. Open Conversations: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Museums, 1988, Chicag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1. 展览设计史(徐纯 编著讲义十六)
12. 观众调查研究(徐纯 编著讲义十七)
13. 空间认知(徐纯 编著讲义十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