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大宅集鳣堂

客家大宅集鳣堂集鳣堂,又称渔溪公屋,位于芷溪古村沿河路竹坑桥头东侧,是连城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客家大宅集鳣堂

  集鳣堂,又称渔溪公屋,位于芷溪古村沿河路竹坑桥头东侧,是连城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芷溪杨氏开基祖第十七世裔孙渔溪公开创兴建,始建于清康熙末年(1713年),后由其子翥云、润田、腾风续建,前后历时10年至1722年方完工,至今有近300年余的历史。

  集鳣堂为闽西客家地区典型的祠居合一的复合式民居建筑,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构造,具有四进四直三开间的“九厅十八井”规模,以上、中、下三厅为主体中轴,左右对称分布大小房间共101间,建有内外门楼、雨坪、月池、2口水井、内外文武学堂和后花园、假山、鱼塘、粮食加工作坊等,建筑面积达535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集鳣堂整体设计巧妙,所有厅堂、房间都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地板干燥,在此生活令人感到闲寂、舒适、自然、和谐,也是迄今保存较完整,且仍有居民在住的古建筑,更是中国客家民居建筑“九厅十八井”的优秀代表作,被研究客家历史的学者称为“客家大宅”。(连城县博物里面就有集鳣堂的建筑模型)

  芷溪人对客家古建筑的门楼十分讲究,在芷溪古村有句话称“千斤门楼四两屋”,足以证明古人对门楼的重视。集鳣堂的内外门楼同样极为讲究,内门楼与主体同为坐东朝西,外门楼则为坐北朝南。外门楼视为正门,门前雨坪中间用小鹅卵石平铺镶嵌成一个直径约2.5米的古铜钱形状图案,淡红色的鹅卵石玲珑各异,表面已被岁月磨成相当的光滑。外门楼高约7米,宽约6米,立面整体采用质地坚硬的白素面花岗岩构建,横竖搭配镶嵌,近似石牌楼,雨檐以寿字釉瓷瓦当滴水,檐下绘有寓意各种传统吉祥文化的人物典故、花草虫鱼等彩画,画彩斑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中间镶嵌铜钱纹状红格砖,左右饰以灰塑,四扇三层叠嶂,十翼飞出,飞檐翘角,美轮美奂,装饰显得简洁大气而又古朴淡雅。正门门额题写“南离辉映”四字,据传为清代碑学大家何绍基墨宝,字体笔精墨妙、苍劲有力,最为有趣的是每字中间缺少一笔,不细看不知,据长者介绍缘为该门楼坐向与北京紫禁城一致,应避讳和堪舆先生所谓的“皇家制化”,亦是文人对世间万物圆满有缺的认知和心态。跨过高高的石门槛,经过回廊,迎面出现一块宽大的鹅卵石砌雨坪,走过雨坪便来到了内门楼。

  内门楼比雨坪高起两级台阶,亦为四扇屏墙,只在门框和门额采用石构,整体则用青砖砌成,内扇斜交叉镶砌,外扇砌成铜钱纹状,虽为青砖砌成,但砖与砖间图案的连接相当的完美,足见其工艺的精湛,四扇屏墙上方嵌入客家传统铜钱纹红格砖,青红色彩对比鲜明,飞檐翘角则与正门相似,左右饰以灰塑,四扇三层叠嶂,十翼飞出,飞檐翘角,美轮美奂,装饰同样显得简洁大气而又古朴淡雅。门额阴刻有清代诰授朝议大夫吏部工司郎兼翰林院编修四川提督、全省学政孟超然题写的“白环世守”。“白环世守”系出自东汉华阴远祖杨宝的典故,意在告诫杨家本族的子孙后代,做人、为官的品德操守要清如白环,并要世代相传,世代遵守!同时也彰显杨家的“忠、孝、廉、节”的淳朴家风、家训!两座门楼之间为鹅卵石砌的宽阔雨坪,雨坪西侧树有一对石桅杆,立于内门楼往外的两侧,左侧桅杆下书“乾隆辛卯岁 恩进士杨登骧”,右侧桅杆下书“乾隆丙子岁 恩进士杨起熊”,桅杆上端镶有一对白色似笔又似官帽的陶瓷器件,彰显其先祖的辉煌功名及客家人“耕读传家、读书入仕”的家风家训。北侧为书院和书楼,内有清代福建才子邱振芳的名联:“一万家炊烟归眼底,宜风宜雨宜雪月;三四面风影到眉睫,亦诗亦画亦文章”。

  登上两步台阶,跨过高高的内门楼石门槛,进入一小门厅,迎面是两扇木门作成的照墙,绕过照墙之后为一个四周带有连廊的大天井,据说是古时供武学堂使用的演武场,当年练武用的石锁等如今仍在,光滑的表面见证了先人练武的认真和刻苦,只是现今已无人能负荷如此巨重。连廊两侧各有2扇木门,可至两侧偏厅和横屋的大小房间。穿过宽阔的演武场,又登上两级台阶,推开中轴线上班驳的原色两扇木门,跨过已被岁月磨成弧形的木质门槛,便进入用于接官议政和接待重要客人的正(下)厅。正厅前段也是一门厅,淡红色的地板历经三百年的岁月还是显得很光滑,俗称“三合土”地板。绕过门厅,正中为一长方形的大天井,天井雨檐以寿字釉瓷瓦当滴水,上首则为正厅,由两侧连廊与门厅相接,正厅又高出连廊和门厅一阶。

  正厅正中悬挂集鳣堂历代祖先画像,上方为清乾隆年间号称“半仙”的福建闽侯籍名人邱振芳提写的《渭飞杨先生号序》“渔溪”匾额,两侧亦为邱振芳撰书的一对长匾楹联,联文为“登北宋词坛郁郁柘圃专华蒸被孙枝苍采丽,开南闽圣域喤喤镛州钟簏绵绳祖德谷贻长”,所有匾文均为黑底金字,虽为应邀而作,字里行间依然可见“半仙”书法行云流水的飘逸风格。厅内两侧木壁悬挂林则徐的题诗“朝霞照水红初艳,新柳笼烟绿已齐。缥缈香飞仙掌外,从容人到凤池西”。

  正厅两侧柱上有一副扶柱联,内容为“克俭克勤乃康乃茂,惟和惟一斯爱斯傅”。厅前的檐柱同样悬挂一副扶柱联,由于风吹日晒、历史久远已露出原木颜色,联文为“衍关西之庆泽共羨三台有伟人,溯汉代之宗风咸推四世皆清德”。正厅两侧各有一门通向中厅,推开花格木门,跨过高高的木门槛,便来到了中厅,中间放有一神案,侍奉着各路土地神灵,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信仰复杂的特点。中厅左右两侧各一堵照墙,照墙上的联文已被破坏,照墙下是一个青砖砌的花圃,各种有铁树一颗,与上厅间隔板墙两个石柱墩的两面浮雕刻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跨过木门槛,继续往上走,便来到了上厅,厅的正前也是一个天井,由两侧连廊相连,连廊两侧各有一间镶有精美窗格花的小厢房,上厅比中厅又高出一阶。在三个主厅中,供奉、祭拜祖先的上厅位置最高,从内门楼到上厅共高了三阶,寓意“步步高”,对祖先是“四进三拜九叩首”,可想而知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的高度。

  上厅为供奉祖先灵位、祭拜的场所,具有宗祠的功能,体现客家人慎远追思、崇宗敬祖的烈烈家风。正中为一座红黑色的老神龛,木雕精美,彩粉镏金,龛中镶渔溪公夫妇着清代服装的画像,神龛上方高高的悬挂着一块由邱振芳提写的暗红底金字“集鳣堂”木牌匾,字体刚强韵厚,苍劲有力;神龛正前方各摆放着一块高大神案和黑色的八仙桌,神案上一个大香炉,炉中插满烧完的香骨,足以证明其子孙对祖先的崇仰,上厅两侧的木壁裱有八块赐进士出身刑部主事伊秉绶为房屋女主人八旬、九旬撰写的黑底金字木质寿序,书法变幻灵动,清新飘逸、苍劲有力、行云流水、纵横挥洒。其下左右对称摆放四张黑色的太师椅,为平时家族长辈议事、祭祀、上图谱所用。

   集鳣堂主体两侧的横屋和厢房则用于家族聚居的起居炊沐,其每个相对独立的单元都采用一厅二房一天井的布局,采光、通风、防潮、排水都很好,天井中种植四季花木,构造出宜人宜居的自然、和谐环境。集鳣堂的结构形式继承中国传统木构架民居的典型特点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内部以木结构为主要的承重结构,石料用量很少,一般只在大门和柱础才使用,斗拱与房梁接榫无缝,外围围合的青砖墙体时,起到围护、防潮、防腐的作用,更体现了该古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点。而且其梁架用料硕大,多用原木原色的老油杉,不施任何油漆,只在月梁两端施以简洁的卷草或祥云纹木雕,甚至干脆不施任何雕刻,与门楼的讲究对比,充分体现了芷溪古民居建筑“千斤门楼四两屋”的特点。集鳣堂建筑的突出特点还在于布局的科学巧妙,厅中有堂,堂中有厅,其九个厅堂两厢壁板及门扇拆下,恰可铺设十八个天井位置,可晒九十九担谷子,曾为祝其祖婆八旬、九旬大寿,摆过一百二十张八仙桌宴请宾客,晚间还搭台唱戏,宅院之宽大,足以容下主客千人之多。

  渔溪公一生经商,秉承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理念,崇文重教,乐善好施,结交甚广,其子孙也以“忠、孝、廉、节”的家风家训严于律己,广交贤士,府上除有何绍基、邱振芳、伊秉绶和林则徐的真迹外,还有翰林院编修四川提督兼全省学政孟超然、知府廖怀清等名贤墨宝和大量书画,人文气息浓厚,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集鳣堂古建筑“九厅十八井”的设计之精巧、蕴意之深远、用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布局之科学,不愧为客家古民居三大代表性建筑之一,是有别于“客家土楼”、“客家围屋”的又一客家建筑奇葩,耐人寻味,令人为观止叹!

  集鳣堂楹联:

  一、一万家炊烟归眼底,宜风宜雨宜雪月;

  三四面风影到眉睫,亦诗亦画亦文章。(邱振芳)

  二、溯汉代之宗风咸推四世皆清德,衍关西之庆泽共羨三台有伟人。

  三、登北宋词坛郁郁柘圃专华蒸被孙枝苍采丽,

  开南闽圣域喤喤镛州钟簏绵绳祖德谷贻长。(邱振芳)

  四、克俭克勤乃康乃茂,惟和惟一斯爱斯传。

  五、朝霞照水红初艳,新柳笼烟绿已齐。

  缥缈香飞仙掌外,从容人到凤池西。(林则徐)

来源:连城县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0032.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