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作者:黄舒伟孔庙中先儒的从祀等级最低,属从祀第四等级。但却是最有活力,最接地气,最具变化,最有感召力的从祀群体。

作者:黄舒伟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孔庙中先儒的从祀等级最低,属从祀第四等级。但却是最有活力,最接地气,最具变化,最有感召力的从祀群体。他们当中有的最早从祀于公元647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即前面所讲的“二十二贤”。后经历朝历代的不断扩大,发展到今天的77人。具体名单和排位前面有所交待,不再赘叙。

宋朝是“传经之儒”与“明道之儒”的分界线。通俗地说,汉儒是经书的保存传授者,唐儒是经书的注疏者,宋儒是经书的阐述发展者,唐以前的儒家学者被称之为“传经之儒”,宋以后儒家学者被称之为“明道之儒”。

这里的“经”与“道”一脉相承,同属儒家学说。道即“道学”,又称“理学”,是儒家哲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曾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宋也是第一个从祀本朝名儒的朝代。

公元1241年(宋淳祐元年),理宗赵昀诏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公元1261年(宋景定二年)又以张栻、吕祖谦从祀;公元1267年(宋咸淳三年)再以邵雍、司马光从祀。本朝名儒从祀,使先儒群体有了源头活水,可圈可点。

清代是先儒激增的朝代。77人中,有47人在清朝从祀。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孔庙先儒塑像

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对从祀先儒的道德清洗运动。

第一个挑起道德批判的是明朝学者宋濂,他在《孔子庙堂议》中毫不留情地对荀况、杨雄等人进行了批判。公元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杨雄因“为莽大夫(辅助王莽),贻讥万世”而被逐出孔庙。

这一批判到了明宪宗朝更加激烈,矛头直指“二十二贤”。有人奏言:

先儒马融,在任南郡太守时,为官贪浊被免,遭流放自杀未遂;不顾儒节,前列生徒,后列女乐;为东汉大将军梁翼起草奏折,陷杀忠臣李固,作《西弟颂》颂扬梁翼,为正直所羞。

先儒刘向,靠献赋作词获得功名;平时喜诵神仙方术。其著作《洪范五行传论》庞杂不纯,使箕子(纣王的叔父)传授周武王的九条治国大法(亦称“天地之大法”)流为阴阳术家之小技。

先儒贾逵,不修小节,趋炎附势,是左道乱政之人。

先儒王弼,高傲清谈,经常以自己的长处耻笑别人,被当时的文士君子所厌恶;以老子庄子的思想解释《易》经,实属大逆不道;范宁在追究“晋室之乱”时,就说过王弼等人为儒家罪人,国家衰亡祸首,罪深于桀纣。

先儒何休,在《春秋训诂》一书中用鲁国的纪年,贬降周而以鲁为王;注解《孝经》《论语》,相比原文简直是异端邪说。

先儒戴圣,为九江太守时不循法规,被何武发现辞职,后又为官,在朝廷里诋毁何武;其儿子门客聚合成盗,何武公平判决,使其儿不死,戴圣则经常登门致谢,毫无惭愧之心;身为脏吏,子为贼徒,怎么能身居孔庙,为后人借鉴!

先儒王肃,将女儿嫁给司马昭攀权附贵,当司马昭篡位之心路人皆知时,身为世臣,官至中领军,仍坐观其成;有人举兵讨伐,王肃又为司马出谋划策,以济其恶。

先儒杜预,伐吴时,为报复敌人讽刺他有大脖子病(杜预疱颈,吴人给狗脖子戴上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就写上“杜预颈” 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杀尽江陵之人;镇守襄阳时每年都要大量送礼贿赂京城权贵;为将不义,为吏不廉。

从上面的奏言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批判因为所持立场不同,失之公允,甚至黑白不分,其中掺杂着明显的政治因素。

以杜预为例。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杜预(公元222—285年),字元凯。西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战争统帅之一。灭吴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孔子庙)和武庙(姜子牙庙)的人。

西晋“灭吴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它也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杜预在这次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功勋卓著。

“江陵之战”杜预完全智取。派得力将领率领八百名精壮士卒埋伏于城外,乘吴军从江岸返回之际乔装打扮混杂其中溜进城内,活捉吴军都督孙歆。部下对此十分钦佩,都说主帅用计谋打仗,真是以一当万啊!

杜预镇守襄阳期间,除不忘武备外,大兴水利。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使一万余顷农田受益。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

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百姓称他为“杜父”。杜预为提防京城中的权贵对他的陷害,不得不每年大量送礼贿赂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谋取个人好处,而是为了有一个安定的成事环境。

杜预一例,足以说明在从祀先儒的道德清洗中,有不少是“莫须有”的罪名,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价值取向。可悲的是,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对上述指控全盘接受,于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将上述之人连带荀况等十多人全部罢祀,留下了孔庙从祀史上最大的一笔遗憾。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当然道德整肃在社会上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学者章潢曾深有感触地说:“士君子立身行己,其一言一行不可不慎哉!”

实事求是地说,历代封建王朝对先儒从祀的遴选还是慎重的。基本都按照了“官员提出——各部议审——皇帝决定”的程序进行。所选之人大都是时代鸿儒,得到了相当的认可。但并不等于说遴选毫无暇疵。

皇帝还是可以自作主张的。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崇祯皇帝(来源:百度百科)

一次,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翻阅从祀名单,突然发现宋朝从祀竟有18人之多,不免有些着急。国势衰败,当朝仅有4人从祀,何以收拢人心重振国运?于是破天荒地下令:“……人太少,宜以吴与弼、罗伦、蔡清、陈真晟、陈琛、吕柟、王艮、章懋、罗洪先、邓元锡、顾宪成等令候旨行。”

一气提出11人候祀名单,的确是大手笔!庆幸的是,此一候旨随着三年后明朝的灭亡烟消云散。

遴选也不时传出乡曲之私。

明万历年间的一天。朝廷开会议论胡居仁、王守仁、陈献章等人的从祀问题。与会41人,同意胡居仁从祀者25人,同意陈献章、王守仁从祀者只有15人,陈王二人半数不到,显然无法通过。

时任大学士申时行有点着急,于是上下运作,小动作不断。在他的力主下,陈王二人竟得以从祀,结果这次廷议落人话柄。

历史上落人话柄的还有:王安石之子王雱、吴澄、欧阳修、陆九渊等。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王安石画像(来源:东方IC)

王安石入配孔庙,获“舒王”之封时,其子王雱以“临川伯”的身份从祀于孔庙西庑。父子二人,同登圣城,荣光无比。王雱曾为其父作《画像赞》称王安石“集厥大成,光乎仲尼”。王雱早逝,死时仅33岁。王安石作诗悼之,有“一日凤鸟去,千年梁木摧”之句。这被后人断定为父子相圣,肆无忌惮。

王安石被逐出孔庙后,父损子从,王雱于公元1177年(宋孝宗淳熙四年)被罢祀。王雱论学术资望的确不足以从祀孔庙,正如李焘在请罢奏折中所说那样:“若存安石于诸儒之列,容或可恕;至如雱者,乃与韩愈比肩西庑,何以示劝?实为未当。”

著述数量一度成为硬扛扛。

明朝宪宗时期,在讨论刘因从祀时,有人提出刘因著作数量不够,不能从祀。支持从祀的人不假思索地反驳说,颜子也无著作,不是也配享孔子了吗?

这下让人抓住把柄,反驳道:颜子传道之功有孔子肯定,其言具于《论语》,载于《中庸》,见于《孟子》。萧何无战功成汉臣之首,房乔无战功成唐臣之首,他们汗马功劳有皇帝认可。这就是知臣莫如帝,知弟莫如师的道理所在。不考虑这一点,没有著作而拿颜子比,岂不等于无功之人都可以拿萧何、房乔比,去争当首臣吗?

双方拿颜子抬扛,不顾斯文扫地,吵得不亦乐乎!最终刘因还是因为著作数量不达标而败北,到了清朝才得以从祀。

清朝有放宽准入口之嫌。

按理,在孔庙从祀应为儒学大家。但到了清代,尤其是清代后期,在儒学上并无多大建树的人也得以从祀。如诸葛亮、陆贽、韩琦、李纲(也包括宋明入祀的欧阳修、司马光)。他们当然是千古名臣,但不该出现在先儒行列。

这说明,清代因内忧外患,选择的天平越来越向实用性倾斜。所以史界有“行道之儒”一说,从而加剧了从祀标准的庸俗化。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文天祥(来源:东方IC)

正如此,随后刘宗周、黄道周、文天祥、陆秀夫、方孝儒等殉难守节之人也陆续加入到了先儒行列之中。

提请从祀往往成为阿谀营私之工具。

明未魏忠贤权势熏天之时,监生陆万龄请奏皇上批准以魏忠贤配孔子,魏忠贤父亲配孔父,从祀孔庙。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魏忠贤画像(来源:百度百科)

我们知道魏忠贤太监出身,不识字,没有什么学术成就。出任司礼秉笔太监后,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陆万龄这一奏请,荒唐至极,贻笑大方,实属附炎趋势之举!

更为极致的是,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告老还乡的原大理寺卿(官居三品)尹嘉铨突发奇想,要为其父尹会一请谥从祀。既光宗耀祖,又能博得孝子之名。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八谭:“先儒”遴选中的故事

乾隆皇帝(来源:东方IC)

不料此举惹恼了乾隆皇帝,在其请祀奏折上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下旨“拿交刑部审讯,从重治罪”。结果,刑部判处尹嘉铨凌迟处死,家产全部入官,所有书籍尽行销毁,诛连全家,凡男十六以上者皆斩,其余的发配给功臣之家为奴。

后乾隆“加恩免其凌迟之罪,改为绞立决;其家属一并加恩,免其缘坐。”这一闹剧最终以惨烈收场(这个故事,还要在后面作专门的叙述)。

延伸阅读

祭孔十五谭(一):引言

祭孔十五谭(二)|第一谭:孔庙所祀人员及其位次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第二谭:“至圣先师”的追谥之路!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第三谭:孔子是怎样登上神坛的?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四谭:孔庙的兴举废坠史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五谭:“四圣”配享,王安石被逐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六谭:“十二哲”形成的曲折过程

这才是国风|《祭孔十五谭》之第七谭:一本捋不清的“糊涂账”


  • 作者:黄舒伟(作者授权发表)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2500.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