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现在考公务员已经非常卷了,有些人就怀念汉朝的察举制度。他们认为只要有关系,有官员愿意举荐,就能“入编”了。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现在考公务员已经非常卷了,有些人就怀念汉朝的察举制度。他们认为只要有关系,有官员愿意举荐,就能“入编”了。可实际上察举制度并没有那么简单,一笑今天就跟各位聊聊汉朝的察举制度。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察举制度的诞生:皇帝亲自“招贤纳士”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汉朝初立,刘邦刚坐上龙椅,就发现朝廷会打仗的人多,会治国理政的人少。于是,他下了道诏书,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大意就是:能人贤士们,只要你们愿意跟我混,我保证让你们名利双收!——这就是察举制度的雏形。

到了汉武帝当政的时候,察举制正式确立。主要是要求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推荐什么人,还是有要求的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通过察举制推荐的人才类别很多,但主要分为孝悌力田、茂才异等、贤良方正三类。

举孝悌力田,开始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所谓孝悌,系指孝顺父兄,力田,系指勤劳田亩。它要求被举荐的人“有行义闻于乡里”,“淳厚能直言通政事”,“可亲民者”。

举茂才异等。这里的茂才,原称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称。举茂才的范围比较广泛,凡超群逸伦、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均在被举之列。

举贤良方正,又称举贤良文学,简称举贤良。贤良方正意指博闻强识、方正有道。它不仅仅代表品德高尚,还得有真才实学,能言善辩,敢于给皇帝提意见。比如景错、董仲舒这些大咖,都是通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选拔脱颖而出的。这些“网红”官员,不仅学识渊博,还敢于直言皇帝的过失,简直就是古代的“吐槽大会”冠军。

另外,还有个“举孝廉”,就是每个郡国每年都要推荐一名孝顺父母、廉洁奉公的官员。这个初衷是既奖励孝顺清廉的好风气,又能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察举制度的优点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察举制度之所以能在汉朝盛行几百年,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

首先,它打破了世袭制,让普通百姓也有了入仕的机会。董仲舒、东方朔、公孙弘这些高级人才都是通过举贤良而受到重用的。

其次,选拔标准多元化,既有“贤良”这样的“全能型”选手,也有“孝廉”这样的“德艺双馨”人才。

最重要的是,察举制度有年龄、学识等条件的限制,还有考试环节,有时候还是皇帝亲自面试,以此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脱颖而出——这已经类似后世的科举制度了。

而且这一制度让全国各地都能参与到中央政治中来,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察举制度的弊端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再好的制度也会有人钻空子,而且既然是举荐,就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一是察举者以个人意愿取人。这个很好理解,举荐人常凭自己的喜怒爱憎,取一些阿谀奉承、听话、能报私恩的平凡常士作为察举的对象,当时有:“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私恩者,耆宿大儒,多见废弃。”的说法。

二是权贵们的请托。这个现在招人都有“打招呼”的,何况在封建社会。

三是士人的钻营。士人们为争取到被察举的资格,势必不择手段。这就造成不务本实,唯求浮华虚声的社会风气。后来闹得小孩子都知道了,还编了一首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不过,总的来说,汉朝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它不仅为汉朝的繁荣稳定提供了人才保障,还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朝“考公”靠关系?察举制度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741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