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图像”与“图象”在初中教科书都出现,如: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信息技术》第1章加工图像信息,主要介绍Photoshop的运用,全部用“图像”一词,如“处理图像素材”、“绘制图像”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如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3节二次函数
y=ax2bx c的图象和性质等均用“图象”一词。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P8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绘出“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及九年级《物理》P14,有“通过所给的图象,你得到什么结论?”等中,用“图象” 一词。而八年级《物理》下册P103有“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流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空中。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用的是“图像”一词;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学习指导用书》,全部用“图像”。
我们用电脑输入汉字时,用智能ABC输入词组“tuxaing”时只出现“图象”。2012年6月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条是这样显示: “【图像】(图象)名词,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
似乎表明“图象”等同于“图像”,这样处理显然不合乎目前人们使用习惯,那么,“图像”与“图象”有何区别呢?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作者和读者们仍未达成共识,以致在各种文字媒体上混用、误用的情况并不少见。同一意思,此一时用“图象”,彼一时又用“图像”,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多年来有关规定和权威工具书所载词条数量不够完整、意思表达不够准确有关。
20世纪50年代,我国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替“像”。 20世纪60年代,《简化字总表》中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 20世纪80年代,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化字繁体字 选用字 异体字对照表》脚注中注明:“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不简化,意即承认“像”为规范字;但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仍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又确认“像”为规范字,“像”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然而对两字的用法未作明确规定。
1990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了“象”与“像”的具体用法:在做形状、做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时用“象”,如图象、录象、摄象等。
200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未采纳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定用法,而是将“图象”处理为“图像”。全国科技名词委对1995年—2000年《人民日报》中的“图象”与“图像”的词频作了一次统计,其结果为:“图象” 6,“图像”736,可见,作者倾向于权威出版物《现代汉语词典》的规定用法。
对于“象”与“像”二字,鉴于以上历史沿变原因,以及权威性语文辞书所列条目与全国科技名词委1990年“规定”存在的矛盾,2001年10月18 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在中国科学院专门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并且在2001年12月第4期《科技术语研究》中以专稿的形式刊登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会议纪要》,停止执行1990年的“意见”(即前述“规定”)。专家们总结道:“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在会议纪要中列出了语词搭配实例,有带“象”的词约40个,带“像”的词约110个。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星象、浑象、蚀象、体象、危象、心象、想象等用象,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声像、摄像、录像、放像、显像、视像、像章、像片等用像。“想象”推荐作“象”不作“像”。2002年,国家语委发布规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图像”“录像”“显像管”等定为推荐词形,再次引导社会规范使用。
会议纪要明确规定为“图像”,未列“图象”一词。不过在纪要中较灵活地作了特别说明:如在工作中难于分辨,难于选择,可按约定俗成原则采用本学科的习惯用法。无论是旧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还是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包括2012年6月第6版),“图象”与“图像”的定义都是“画成、摄制或印刷的形象”。从近几年的网络、报刊等媒体看,对“摄制的形象、影像”用“图像”比较统一,用字准确。如《信息技术》中的图像处理,《物理》中的电视图像传送。但对于“画成的形象”则混用、误用“图象”和“图像”的较多。个人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分情景地将“图象”改为“图像”是不准确的,如数学中的“函数图象”不能用“函数图像”来代替。物理中的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图象不能用“图像”。要细致分析其中道理,就得先要了解“象”与“像”的含义:
2012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给“象”、“像”的含义分别是:
“象”:
第一个含义指哺乳动物——象,如:大象、非洲象、印度象、象牙。第二个含义是形状;样子:如景象、天象、气象、印象、万象更新。 第三个含义是仿效;模拟,如:象形、象声。
“像”:
第一个含义是比照人物做成的形象,如:画像、塑像、肖像。名词。
第二个含义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球面镜、透镜、棱镜等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为实像和虚像。名词。
第三个含义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他的面貌像他哥哥。动词。第四个含义是副词:好像:好像要下雨了。
第五个含义是比如;如:像大熊猫这样的珍稀动物,要加以保护。动词。可见,“象”本义是一种兽类,《说文解字》:“象,南越大兽。”由此引申出自然界的“形状”“样子”“外貌”等一系列意义。现代汉语中,“象”只承担“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这一意义,如“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都是自然界表现出来的。
“象”在语言发展历程中引申出“临摹”“酷似”意义,这时出现了分化字“像”。“像”由于加了人字旁而更有表意功能,它分担了“象”原来具有的“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以及“模仿”等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联的意义。如“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录像”。在古汉语中,“象”与“像”在这类意义上常常混用。
词典中,“像”以名词居多,指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如画像、雕像。而“象“作为动词居多,指仿效、模拟,由此,把像及象和“图”字联系在一起,概况为“图像”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对本体的还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图片、照片、影像,不是人为创作的图形。“图象”则重在表现是对自然物象的变形、提炼、升华,是图形。因为函数图象的生成并不是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影像”或“像”,而是通过“形”来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关系。坐标系中的点、线、面及各种几何图形都属于函数“图象”,而不能用“图像”来代替,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凡表示形状、样子,应称“象”;而比照、模仿人、物、景观而摄取(或画)的“影像”则应称“像”,如摄像、画像、肖像、影像、绣像等。从而出现了初中《物理》教材中两种情况:“图像”和“图象”。
总之,“图象”与“图像”上有区别的,区别之处简单点说就是:图象是图形,图像是画面;图象是自然再现,图像是人为创作;图象注重形状、变化趋势,图像注重色彩、整体印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