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这期谈的标头都是有份量的,不是物理方面的份量,而是经济方面的份量。没有银子搞什么徕卡,还七妹、八妹,把妹都不行。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标头,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大三元,这么一说,好像标头和大三元就是两个立场和对立面,其实仔细想想,喜爱这两种类型的还真是不同的人群和性格。尤其当你拿着徕卡拉脖子或者更小巧的标头拍的一头劲的时候突然被一道鄙夷的目光惊住,看到对方的小炮、白兔之类的,你忍不住想说一句:喜欢加长的可以,但买一辆大巴家庭用,合适吗。但往往脱口而出就变成了:镜头不错,大三元哦,呵呵呵。
其实玩标头的也不一定就是一类人,喜爱徕卡的和喜爱蔡司的绝对是两种人。没有强大的自信,在如今的摄影圈里怎么玩几百元的标头。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徕卡r50f1.4E55:虽然是单反镜头并且有着f1.4的光圈,但实际的体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徕卡应该算堆料的祖师爷,这也是现如今徕卡镜头依然价格高昂的原因,做工扎实,手感丝滑,f1.4的分辨率就已经很好,以我对画面锐度的要求,全开完全可用,反差适中,色彩饱和,还原准确,焦外相对比较规矩,在一定的位置会略有旋转。
徕卡R系列,应该是救活徕卡这个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1965年至1992年徕卡R系相机总共出售近四十万台,同时还有大量的R系列镜头。数字并不多,但是,徕卡就这样渡过了日本相机的疯狂挤压,让摄影人没有忘记”徕卡”这个当年摄影领域里曾经的”教父”。时至今日,很多影友的第一支徕卡镜头也是R系列镜头。
徕卡m50f2缩头:又称”拉脖子”镜头。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致小巧,定焦镜头但镜身可以缩回去,携带方便,镜身边缘凸起的部分是锁定的小开关,机械结构有极强的年代感和设计感,是镜头里面的变形金刚。最大光圈成像和想象的基本一样,中心分辨率较好,边缘比较柔,有渗光的现象,分析应该是球差造成的现象,但球差也带来了美妙的散景,焦外不但旋转,而且光斑美丽。阳光下的色彩居然是明艳的感觉。当画面亮部是暖色调的时候,暗部确实明显地呈现蓝色的调子,说明镜片还是比较好的,对蓝色光谱没有阻断。
该版本是40年代生产的镜头,据说也是摄影大师布列松使用的镜头,由于可以折叠,这个设计对于战争时期来说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防震措施。(假如您有一部徕卡M系列相机,配一只可以折叠进相机里的镜头,携带起来肯定方便不少)
徕卡m50f2高脚版:对镜头的版本、编号能让玩家深入地研究,也只有徕卡了,其他品牌虽然也有版本编号的一些说法,但能像徕卡这样的,真的无出其右者。苏米克隆代表什么,玩徕卡的都清楚,还有黄玻璃的说法。谈谈使用的感受吧,一如既往的小巧轻便,手感优良,成像优秀,最大光圈的中心和边缘都不错,只要不是极端的边缘。这么小的镜头能有这样的表现,其实还是让我比较吃惊的,玩过了几代徕卡标头,你就能感受到徕卡的改变,成像的素质不断地提升和改进。分辨率高还是有好处的,画面就比较清爽干净通透,色彩也真的好,没有传说中的那种肤色会出现酱油色的现象。我对大多数人所谓的德味这种说法始终不太赞同。德味不是靠欠曝逼出来的,欠曝的肤色是会出现酱油色的情况,红色的表现很惊艳,单一种色彩表现好不奇怪,但能同时在一幅画面里,把同类色和互补色真实地还原,这个镜头就不得了。这个话题探讨就够写一篇,而且需要大量的图片作为佐证,这里简单地聊聊。
蔡司rf50f2:rf口T*镀膜版本。蔡司的色彩还是很招人喜欢的,不是新镜头那种高反差高饱和的感觉,散景的光斑加上鲜艳又有点灰调的色彩,让画面很容易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这也是老镜头至今仍能吸引很多摄影人的地方吧。虽然标注的是f2,实际使用发现最大的光圈应该是超过f2,而且f2的散景非常顺滑迷人,光斑有f1.4大光圈的效果,全开锐度不是太高,但实际使用中分辨率还是可以的,画面细腻层次好。
福伦达50f1.5:鼎鼎大名的福伦达至尊,原福,不是复刻版。这只镜头让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分辨率和锐度的区别。F1.5拍摄画面柔和,但百分百放大看,细节还是很好地呈现,这样的图片其实是很耐放大的,比锐度和反差高但细节少的图更耐看。焦外是明显旋转的,光圈收小,有所改善,色彩还原比较真实、饱和度适中,但不属于清亮的那种。
在50年代至80年代时期,有不少企业对工艺的追求到了极致,甚至达到了偏执的地步,福伦达就是其中的一个居然也生产L39口,其用意可见一斑。
福伦达50f2:虽然是f2的标头,但至今价格也比很多品牌二手的自动f1.4的标头贵。它就叫“赛破铜”。市场保有量其实还是蛮大的,各种毛病也不少,脱胶、镀膜老化等等,但就是这样,依然在二手市场“兴风作浪”。做工优良,美观,老德头在这些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几十年下来依然可以崭新。分辨率还是很好的,色彩感觉比较清亮,肤色很舒服,福伦达50f2.8的色彩其实也是这种感觉,白平衡准了,没有明显的偏色现象,但也不是很饱和的那种,当然如果暗调、欠曝一些或者适当的后期也可以有比较浓郁的效果,但这里都是正常的曝光并不后期调色,从而相对客观地对比这个镜头的成像。色彩清亮中有种淡淡的蓝色调子,这点和很多的奥林巴斯的om镜头有点相似。
福伦达的偏执,在单反领域也是同样,双高斯的结构用在一只标准镜头上,在50年代至60年代福伦达生产出的产品都是非常出色的。在此就不多赘述了,有兴趣的影友可以去网上查看详细的资料。
柯尼卡m50f2:柯尼卡的m口旁轴镜头,一般来说m口的镜头不会太差的,何况是大名鼎鼎的巧思镜头。柯尼卡的单反ar卡口镜头我用的比较多,号称东方徕卡,做工扎实,色彩偏暖调子,很多ar镜头最大光圈的成像因为渗光有种荧光的效果,运用得当也能有非常有趣和精彩的不同寻常的效果。所以对这只镜头,我并没有报什么期望,但随便拍了几张后,发现m口的柯尼卡和ar口的柯尼卡真的不是一码事,如此小巧别致的镜头,居然锐度很高,中心和边缘均有良好的成像,色彩鲜艳,反差比较大,有现代数码镜头的特点。对比了一下om50f2这只锐度很高的微距镜头,居然在分辨率方面不相上下,这才叫名不虚传,这只镜头也改变了我以往对小镜头的一些偏见。
施耐德v口apo45f4和apo40f2.8线扫镜头:工业头的种类还是比较多的,鱼龙混杂,因为接触过放大镜头,也有感于放大镜头的优秀成像,所以判断线扫镜头不会差,何况是apo版本,德产apo的价格通常比较昂贵,尤其施耐德这种品牌兼具实力的产品。据说线扫镜头是检测液晶屏质量以及其他需要精细放大观察产品品质方面使用的镜头,所以微距方面很强大,转接到微单上正常地拍摄也没问题,而且成像优秀,边角也非常好,绝对是高品质的成像效果,如果不追求大光圈的效果,这种小巧玲珑的镜头可玩性和实用性很高。德产的apo还是很靠谱的,几乎看不到紫边,反差略大,色彩饱和但又不是那种艳丽浮夸的感觉,强光和弱光均有良好的表现。
在2020年还搞老镜头的评测属于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各大网络论坛上已经有大把的评测和图片,那批玩老镜头的摄影人也基本已经到了退烧期,但我始终感觉标头是值得花些时间和笔墨去书写的,也是摄影爱好者在摄影道路上值得拥有的。
再次感谢影友@蛊虫@纤墨阁的小主提供的镜头和部分图片,以及对镜头历史的一些介绍和补充。
希望有些文字不要给大三元的选手带来不愉快的感觉,都是摄影人,咱们没必要歧视大三元,也不要歧视标头,就好比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喜欢价廉物美。也没必要把一镜走天下的选手定性为初级阶段,玩手动、玩胶片、玩中画幅就是高级?其实也不尽然。同时我也用大三元去完成一些摄影工作和创作。还是看图说话玩镜头吧。
我是小光圈摄影,一个追寻乐趣而热爱生活的摄影人,欢迎各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摄影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相互交流、分享、学习摄影经验和技术。关注我,分享生活,分享艺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