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柏: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

云南双柏: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乡村要振兴 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鄂嘉镇广阔的田野上涌现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他们依靠技术 专业知识逐梦乡野 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 新技术 新业态 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古法红糖 熬 出甜蜜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鄂嘉镇广阔的田野上涌现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古法红糖“熬”出甜蜜日子

甘蔗丰收季,制糖正当时。眼下,鄂嘉镇的大部分村民正忙着收割甘蔗,或是运送到新平县糖厂交售企业订单或是用古法手工熬制成红糖售卖。东凤村的邓先才则是两者有之。

“我们这里土壤疏松肥沃,气候适宜,种出来的甘蔗熬红糖又香又甜,色泽也很好。我今年种植了80多亩甘蔗,其中专门用来榨糖的老品种甘蔗种了30亩。如果管理好熬成红糖卖,估计有50多万元的年收入。”2021年,东凤村委会退下来的老主任邓先才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20余万元,在村里办起了小糖厂,全部采用纯手工的古法熬制红糖。

几年来,邓先才的红糖小作坊变成了占地9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好口碑和好手艺也吸引了周边村镇的甘蔗种植户前来进行深加工。在他的带领下,东凤村甘蔗种植劲头越来越盛,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村种植甘蔗980余亩,形成了甘蔗种植、古法红糖熬制以及红糖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同时在各个生产环节积极引导周边农户通过甘蔗种植、糖厂务工、红糖代加工等实现了就业增收,带领村民走上“甜蜜”致富路。

据统计,鄂嘉镇是双柏县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全镇有13个村(社区)种植甘蔗,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3.3万吨,产值达1700万元,是该镇富民增收的一大主导产业。

“把农业当成一份事业,一定能干出一番成绩。”邓先才说,“现在国家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很大,除了多种补贴,还特别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这坚定了我坚守农业、做好农业的信心。”谈及未来,邓先才信心满满。

肉牛养殖蹚出致富“牛”路子

春日农忙季,广袤的农田里承载的不仅仅是邓先才一个人的梦,更是一批鄂嘉新型职业农民探索体面劳动方式的梦想。

天才蒙蒙亮时,阳太村的王慧琴就已经忙碌起来,清理料槽、准备饲草、清扫圈舍……她正细心地照料着自家膘肥体壮的肉牛。

王慧琴是双柏慧丰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7年,王慧琴贷款50万元,加上夫妇俩几年打拼的全部积蓄,注册成立了合作社专门养殖黄牛。几年来,凭着她不怕劳苦、勤奋努力的劲头和不断提高的专业技术,合作社越办越好,如今已经建成了一个占地规模约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肉牛存栏从最初的五、六头发展到现在的70余头,年纯收入可达45万余元。

“鄂嘉镇党委政府非常支持和帮助我们养牛,资金方面有‘兴牛贷’贷款政策,还成立了个‘牛超市’,这些都是我们养殖户进一步发展壮大肉牛产业的信心和底气。”王慧琴说。“我家养殖场建成后,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定期到场里指导肉牛养殖技术,对牧草种植、防病防疫、饲料配制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平时镇上也会组织我们养殖大户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我们抵御养殖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了。”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慧琴不忘村邻。几年来,她通过邀请黄牛养殖专家到合作社养牛基地现场培训、进村入户向养殖户实地传授科学养殖、防疫、选种等知识的方式,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养殖黄牛200头以上,共同走上了致富“牛”路子。目前阳太村辖区内有养殖基地2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个,肉牛养殖数达3106头。

培训赋能助推农民变身“兴农人”

农业、农村在变,农民更要变。近年来,诸如面对谁在种地?谁能种好地?邓先才、王慧琴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用实践诠释一个概念:“种地穷,是因为做农民不够专业。”为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鄂嘉镇紧紧围绕农村人才培育这个关键环节,整合农业农村、水务、社保、文化等多个站所,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秉承“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理念,上对国家政策,下接农业农村农民实情,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了乡村产业人才的“一池春水”,农民看到了希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服务、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通过培训,农民掌握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鄂嘉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张学有说。2022年,鄂嘉镇共开展农民教育培训6312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718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0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正是鄂嘉乡村发展变化的缩影,通过培育本地新型职业农民,鄂嘉镇打造起了一支乡村振兴生力军,带来了“1×100”的致富效应。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了产业增效、就业增收。如今鄂嘉镇新型职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2元,真正把“泥饭碗”变成了“金饭碗”,把“农民职业有前景、农业发展有奔头、农村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

云南网通讯员 赖梦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9231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