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新定义 融合点 动圆位置要明晰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 24 章 圆 中 我们学习了点和圆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 103 页实验与探究中探索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而决定位置关系的元素有圆心距和半径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圆》中,我们学习了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103页实验与探究中探索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而决定位置关系的元素有圆心距和半径。

在探索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时,通常情况下圆是题目给出的,然而在许多压轴题中,圆却需要构造,在构造圆时,需要从它的定义出发,即确定圆心和半径,如果是动圆,更要弄明白是圆心在运动或是半径在变化,明确了这些条件,解题时会更更容易些。

题目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点P和线段AB,若线段PA或PB的垂直平分线与线段AB有公共点,则称点P为线段AB的融合点.

(1)已知A(3,0),B(5,0)

①在点P1(6,0),P2(1,-2),P3(3,2)中,线段AB的融合点是__________;

②若直线y=t上存在线段AB的融合点,求t的取值范围;

(2)已知圆O的半径为4,A(a,0),B(a+1,0),直线l过点T(0,-1),记线段AB关于l的对称线段为A’B’,若对于实数a,存在直线l,使得圆O上有A’B’的融合点,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解析:

(1)首先根据条件作图,理解了融合点的概念,再去完成第1小题,第一次作图如下: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对于点P位置,还可能有更多情况,同时垂直平分线DE和CF与直线AB的交点并不一定都在线段AB上,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根据新定义的表述,除了最后一个图,其余情况均满足点P为线段AB的融合点.

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它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于是对于DE来讲,点E到点A和点P距离相等,点E在线段AB上,所以当点E与点B重合时,AE=PE最长,即PE≤AB,同理可得PF≤AB,PE≤AB的几何意义是点P在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周上或圆内部,同样PF≤AB的几何意义是点P在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周上或圆内部,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第1小题就相对容易了

①现在A(3,0),B(5,0),分别以A,B为圆心,作半径为2的两个圆,判断点P1,P2,P3是否在这个区域内或边界上,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所以结果是P1和P3;

②直线y=t平行于x轴,因为圆A和圆B半径均为2,所以很容易得到当t=2时,直线是两圆上方的公切线,当t=-2时,直线是两圆下方的公切线,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所以结果是-2≤t≤2;

(2)本小题条件中新增了圆O,这是定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点A和点B是x轴上相距为1个单位的两个点,参数a控制它们在x轴上平移,所有的运动皆源自于此,所以我们首先研究它们的运动,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我们只列举了部分图例,实际上关于点A和点B位置,完整的分类应该包括:

a≥4,A,B均在圆O外部右侧;

3≤a<4,A在圆O内,B在圆O外右侧;

-4≤a<3,A,B均在圆O内;

-3≤a<-4,A在圆O外左侧,B在圆O内;

a≤-4,A,B均在圆O外左侧;

由轴对称性质可知,TA=TA’,TB=TB’,而T(0,-1)是y轴上定点,所以点A’一定在以T为圆心,TA为半径的圆上(以下简称T-A圆),同理点B’在以T为圆心,TB为半径的圆上(以下简称T-B圆),且当a>-1/2时,TA<TB;a<-1/2时,TA>TB,a=-1/2时,TA=TB;

此处注意直线l的作用,它经过定点T,随着它斜率的改变,A’和B’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但无论怎么变化,要保持TA=TA’,TB=TB’,所以我们判断点A’一定在T-A圆上,点B’一定在T-B圆上,并且直线l的斜率并不重要,它的作用是让点A’的轨迹出现在圆上,这是后面思考动圆的基础之一,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虚线圆为T-A圆,点线圆为T-B圆,可以看出它们的圆O的位置关系有内切、相交、内含三种,并且y轴为它们的圆心连线,因此若要在T-A圆和T-B圆上去寻找与圆O上点的距离最值,一定是当A’和B’在y轴上时,所以我们在后面分类讨论时,取点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B’在y轴上的情况分析;

由于融合点所在区域是由圆A’和圆B’及其公共部分组成,因此这个区域只要和圆O有公共点,即存在直线l,使圆O上有A’B’的融合点,所以我们要思考融合点区域构架中的两个圆,圆A’和圆B’,何时与圆O有公共点,这就要结合前面所讨论的点A’和点B’与圆O的位置关系了,我们从特殊位置考虑,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第一种情况,当圆A’与圆O外切时,由于T-A圆内含圆O,所以两圆上的点最近处,是当A’在y轴正半轴时,此时圆A’半径为1,圆O半径为4,所以圆心距OA’=5,所以可求出TA’=6,即TA=6,于是在Rt△OAT中,我们可求出OA=√35,即a=√35,继续让线段AB向左平移,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第二种情况,当圆B’也完全进入到圆O内,此时T-B圆内含于圆O,所以两圆上的点最近处,是当B’在y轴负半轴且圆B’与圆O内切时,圆心距OB’=3,所以TB’=2,即TB=2,于是在Rt△OBT中,我们可求出OB=√3,此时a=√3-1,继续让线段AB向左平移,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第三种情况,此时T-A圆内含于圆O,所以两圆上的点最近处,是当A’在y轴负半轴且圆A’与圆O内切时,圆心距OA’=3,所以TA’=TA=2,在Rt△OAT中,可求出OA=√3,此时a=-√3,继续让线段AB向左平移,如下图:

新定义“融合点”,动圆位置要明晰

第四种情况,此时T-B圆内含圆O,所以两圆上的点最近处,是当B’在y轴正半轴且圆B’与圆O外切时,圆心距OB’=5,所以TB’=TB=6,在Rt△OBT中,可求出OB=√35,此时a=-1-√35;

分别由以上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当√3-1≤a≤√35时,融合点区域从圆O外部接触到圆O并进入圆O,直到全部位于圆O内部并脱离接触;当-√35-1≤a≤-√3时,融合点区域从圆O内部接触到圆O并移出圆O,直到全部位于圆O外部并脱离接触;

综上,所求范围为√3-1≤a≤√35,-√35-1≤a≤-√3.

解题反思:

本题有许多圆,最后一小题的讨论也与圆的位置有关,所以弄清这些圆的来源非常重要,首先是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和B’,直线l经过定点T(0,-1),经过一定点的直线有无数条,而由对称性可知,A’与A到T的距离始终相等,每当点A在某个位置时,A’的轨迹即为一个圆(T-A圆),同理点B’也是;而融合点的定义中,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要想让交点在线段AB上,点P也位于以A和B为圆心的圆及其内部,并且T-A圆和T-B圆的圆心和圆心O都在y轴上,因此存在“近圆点”和“远圆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讨论中要分四种情况,毕竟内切和外切,代表不同位置。

影响圆位置和大小的因素有两个,圆心和半径,虽然只有两个因素,但圆的数量较多,再加上最值问题的讨论,所以情况较为复杂,思考本题时,多画图是非常有必要的,最为理想的情况是在头脑中作图,这就对学生的几何直观提出了很高要求。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最后一小题的运动状态,可用“区域穿圆过”来形容,所以圆A’和圆B’,哪个和圆O先接触,何时脱离接触,就非常重要了,这也是分类讨论的依据。

这些解题时的思路,需要在平时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加以渗透,归根到底,要从圆的定义以及点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入手,所有解法的根都源自于此,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涉及到它们?

和圆有关的最值问题,也包括求范围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原题图中并没有圆,需要学生作图,在哪作?怎么作?这两个问题,在学生拿起圆规之前,心里要有数,而要做到心中有数,最终仍然要回归到我们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来。

微信公众号:爱数学做数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97425.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