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此文提到的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指南,是指美国国家疾控中心于2011年发布的版本,最后修订于2017年,虽然发布时间较早,但仍是相关问题最权威最基础的指导文件。
指南官网首页
指南中指出,在美国,中心血管导管(CVC)的使用数为1500万天,每年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80000例血流感染,但如果整个医院内评估为血流感染,估计每年共发生25万例血流感染。米勒麻醉学中,有资料显示,中心静脉路径相关血行感染 (CLABSI)发生率为14%。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研究表明。这些感染独立地增加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但没有证表明独立地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因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和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经常交替使用,两者含义有所区别。CRBSI是一种临床定义,用于诊断和治疗患者,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测,以更彻底地确定导管是BSI的来源。它通常不用于监测目的。由于患者的临床需要(是否拔管)、微生物学方法的有限制(许多实验室不使用定量血液培养或检测阳性的差异时间),要精确地确定BSI是否为CRBSI常常是有问题的。CLABSI是CDC的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网络(NHSN)使用的术语(详情可访问NHSN CLABSI信息)。CLABSI是指患者在发生BSI前48小时内接受了中心静脉导管,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原发性BSI。然而,由于一些BSI是继发于中心静脉置管以外的其他来源(如胰腺炎、粘膜炎),可能不容易识别,CLABSI监测定义可能高估了CRBSI的真实发生率。
常见导管型号,摘自指南
麻醉医生常见的静脉导管有,有留置针,中线(又译中长)导管,PICC,中心静脉,输液港等。各类导管各有其使用特点,留置针多用在六天以内的输液,中线导管多用在1-2周的输液,亦有安全使用49天的报道。这两种导管多在前臂置入。(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第10版新增了第40章—《血管通路》,有动静脉穿刺操作推荐。链接第40章血管通路),使用18G的粗留置针,也可是中线导管,在B超监测下置入贵要静脉或头静脉,操作安全便捷,可用于快速输液手术中,可替代大多数中心静脉的功能。如果常规置中心静脉有风险,亦可使用5F单腔中心静脉,在B超下置入贵要静脉,用于输液急救,留置针和中线导管是血管感染率最低的导管。还有,输液港的植入,现在也越来越多倾向导管置入贵要静脉,碗座置于上臂内侧皮下,操作风险更低,成功率亦高。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应该成为麻醉科熟练掌握技术。特别是因预防CRBSI及操作规范要求,操作须在环境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机构II类环境。AICU或麻醉准备间无菌环境级别高,加上可提供便捷的B超监测,麻醉科开展B超下前臂静脉穿刺有先天优势,此类操作在麻醉临床工作中可大力推进,掌握并熟悉相关技术操作,使麻醉科多一份看家本领。并可根据病情需要提供,从低风险快捷的大号留置针、中线导管植入,高风险、更可靠的中心静脉置入,或昂贵繁琐可长期使用的PICC或输液港的植入,多阶梯多选择的导管置入方案,以及参与围术期全程静脉导管的院感质量管控。
常见静脉通路导管的最大流速。
型号 |
长度(mm) |
流速(ml/min) |
26G |
14 |
14 |
24G |
19 |
22 |
22G |
25 |
35 |
20G |
32 |
60 |
18G |
45 |
100 |
16G |
50 |
210 |
14G |
50 |
345 |
7-Fr三腔末端16G接口 |
160 |
56 |
MAC近端12G(无导管) |
100 |
216 |
双腔透析管(12Fr) |
200 |
400 |
9-FrPSI/MAC末端腔(无导管) |
100 |
550 |
8.5-FrRIC |
64 |
600 |
MAC,多腔通路管;PSI,经皮穿刺鞘管; RIC,快速输液管。转自麻省医院麻醉手册
尽管麻醉科医生最熟悉的还是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确是术中抢救可靠的保险绳。但导管感染及并发症亦是各类导管中最高的。
指南指出,为减少并发症,中心静脉操作时应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预防措施,包括铺无菌手术单,覆盖病人全身。操作者穿戴手术衣,口罩帽子,戴无菌手术手套。并且操作时推荐使用B超。B超下监测可以减少损伤并发症。而感染问题较为复杂。感染和以下因素有关,置管部位皮肤菌群密度是CRBSI的主要危险因素。CRBSI的发病机制是皮肤菌群通过皮迁移至穿刺部位。加之导管管壁长期使用形成沉积层,引发细菌定植,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也与感染密切相关,导管插入时距离开放性伤口太近,血行传播都可能导致CRBSI,导管维护不当的原因等等。
深静脉导管下方,置入体外转流用上腔静脉插管
选择一个清洁的穿刺点,并保持穿刺时的无菌状态,是减少感染的重点,首选点是锁骨下,可惜动脉损伤,不易压迫止血,损伤后气胸等问题较多,次之选颈内静脉,尽量不选股静脉,因为此处感染几率高。使用透明敷贴,使用含>0.5%氯已定及含>70%乙醇的复合消毒液消毒,并每日定时用含2%氯已定消毒液擦拭穿刺点消毒,氯已定有较长的抑菌作用。保持导管环境的清洁亦很重要。指南里提出为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在导管接头等处密闭保护状态下,甚至可以允许患者淋浴。
然而无法永久阻止皮肤细菌的迁移,长时间的使用中,难免会发生感染,所以不推荐需长期透析病人长期使用中心静脉,早做动静脉造瘘,用于透析。还有尽早拔除非必需的中心静脉导管,或更换更安全的留置针,中线导管等导管。
在一些特殊患者,严格无菌操作维护后,CLABSI仍未下降,则对导管预计保留>5天的患者,可使用氯己定/磺胺嘧啶银或米诺环素/利福平涂层的抗菌导管。对于长期置管且有多次CRBSI病史的患者,尽管最大化的无菌技术预防,仍应使用预防性抗菌封管液。封管液可用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米诺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酒精,枸橼酸钠等。普通患者常规使用盐水封管,不常规肝素封管。高凝风险患者加用肝素,指南亦可推荐枸橼酸钠溶液封管,可抗菌防凝。(关于枸橼酸钠注射液封管应用资料,中国专家相关指南推荐使用4%枸橼酸钠注射液封管。)
为预防感染,导管的日常维护也很重要,在日常护理中,只需七天左右更换透明敷贴,出汗,渗血的患者用用无菌纱布敷料,保持洁净时,两天更换敷料。使用含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预防感染更佳。
带卡槽底座的,无缝线固定敷贴
分离隔阀和机械阀式无针导管接头
指南里还推荐使用无缝线固定敷贴固定导管,减少因缝针引起的皮肤损伤。导管封闭使用无针组件接头,最好使用分离隔阀的导管接头,而少用机械阀式无针接头。
指南中还提到,动脉穿刺置管血管感染极低,但成人动脉穿刺置管时,应首选桡骨、肱部或足背部插入,而不选择股骨或腋窝,以减少感染风险。推荐类别IB。儿童不宜使用肱部部位。桡骨、足背和胫骨后侧位置优于股骨或腋窝位置。第二类。在外周动脉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使用最少的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小的无菌洞巾。类别IB。在腋窝或股动脉置管时,应采取最大限度的无菌隔离措施。第二类。动脉传感器管路,96个小时左右更换。
手掌掌骨拇指畸形,动脉穿刺置管
所熟知,所提各种预防措施应纳入科室质控管理中,并不断改进提升预防导管感染管控质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2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