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文化”会带来什么

“AI文化”会带来什么科技与文化碰撞带来的火花 让我们对历史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 大热的 AI 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 就是印证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作者:田可新 王 畅

科技与文化碰撞带来的火花,让我们对历史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大热的AI(人工智能),其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就是印证。花样频出的各种“新玩法”,正在拉动文化消费产生“新流量”,为文化产业延伸出新的发展链条。

“看”百年前老济南

当人们走进博物馆,观赏那些历经岁月的文物典藏、人物画像时,当翻看历史档案,查阅已经蒙尘的文字、泛黄的相册、失帧的黑白影像时,可能有过那么一个闪念,思索这些文物曾经的所有者,画像中的先人,到底拥有怎样的音容笑貌,又经历过哪些悲欢喜乐?而AI技术,似乎能满足这份渴望,探索沐浴着同一片月光的大地上,那些曾经鲜活的故事。

马车缓缓走进城门,来来回回的人力车里还混着几个年幼的车夫;大街上,行人熙来攘往,小孩子聚在一起,不住地回头,望向身着西装、头戴礼帽、留着八字胡的洋人;泺源门下,小推车载着两个娃娃晃晃悠悠行进,路人们走走停停,忽而在路边站定,好奇又迷茫地望向镜头……单看这些描述,你一定以为是某部影视剧里的画面吧。其实,这是百年前清末老济南的影像,出自加拿大国家档案馆,据数据库记载,其拍摄于1912年之前。当下网络上发布的彩色版,正是利用AI技术进行了人工智能上色和补帧修复。原来的默片还被巧妙地加入了扬琴曲目《阳关三叠》等民乐,一系列的“神操作”,让原本相对粗糙的原始画面生动起来,有了浓浓的烟火气。

《龙须沟》等旧片修复

游戏开发者、独立艺术家胡文谷(以下称“大谷”)在B站的视频账号“大谷的游戏创作小屋”上有一个名叫“历史的彼岸”的专栏,今年已经连续发布了一系列的“AI修复”作品,包括“AI复原百年前北京影像”“AI上色60年前首都建设大场面”“AI还原秦代兵马俑”等,都曾登上微博热搜。在这些视频里,影像画面由黑白变得颜色鲜艳、饱满、活泼,拍摄技术的限制和年代久远导致的失帧卡顿变得流畅清晰,静态的兵马俑在AI的运作下也能“动起来”。传承于街头巷尾的传统礼节,清朝末年的国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拔地而起的人民大会堂……一幕幕历史画面拨开时间的帷幔走到我们面前,古人今人实现了一次“穿越时光”的“对望”。打开弹幕后,感叹满屏可见——“这是先人们的Vlog吧”“古人肯定想不到,后世的我们能看见他们”“才过了一百多年,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应用,不少传统经典艺术作品都“活”了过来。2019年7月,华为终端官微发布了运用高科技还原的《春江花月夜》古乐谱,就是用AI学习“破译”的。将1300多年前的声音重现于世,带领人们穿越到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

还有最具代表性的“旧片修复”。为了让这些经典的作品能够以更适应现代观看体验的形式再度登上荧幕,一批专业修复师在幕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一项工程量巨大且极需工匠精神的任务,从胶片扫描、画面修复、调色校对、声音修复、声画合成到输出成片,繁琐的工序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单纯的人工修复效率极低。首映于1934年的老电影《渔光曲》的修复工作耗时近两年。AI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经典老片重映的高潮。《开国大典》《大话西游》《海上钢琴师》《泰坦尼克号》《千与千寻》等影片的修复版重映,给观众带来了一波“怀旧风”,更是用技术实现了高质量经典作品的新生。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中影数字修复中心、爱奇艺等都利用技术优势推出了老电影修复计划。中影数字修复中心的肖博团队利用AI技术开发的“中影·神思”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系统,已经成功修复了《马路天使》《血色浪漫》《亮剑》等经典影视作品,耗时为原手工修复的四分之三,成本则只有原来的一半。爱奇艺的ZoomAI视频增强技术仅需12小时就可以完成一部电影4K版本的修复增强并上线,仅2019年一年就修复了《劳工与爱情》《早春二月》《龙须沟》《白毛女》《小蝌蚪找妈妈》等22部中国电影和动画经典之作。

要靠“人”来“掌舵”

从口口相传到笔墨字画,再到音像影视,从胶片到数字化,用来记录的介质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承载其中的人类信念从未改变:将历史刻下来,把文明传下去。小到一张来自童年的泛黄的全家福,大到一段国家时代变迁的影像,都是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留给岁月的印迹。作为保存和传承的必经之路,“修复”的工作一直默默地延续在人们敬畏历史的道路上。

目前的计算机视觉已经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门槛也逐渐降低,人们通过自学也可以掌握一些简单有趣的AI应用,甚至有一些一键修复老照片的APP和小程序在社交网络走红,我们只需要上传图片后稍作等待,就可以实现老照片“焕然一新”。AI图像修复还有很多有趣的“用武之地”,比如AI程序可以生成我们的童年照和老年照,甚至还可以推测一对新婚夫妇未来孩子的模样;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还能和我们进行交流互动;AI主播能够24小时不间断播报新闻;智能写作机器人3秒钟就能完成2000字的文章;无人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喷洒农药、运送救灾物资甚至进行军事作业;AI修复和脸部自动联想等技术也可以为侦破刑事案件提供技术支持……

然而,面对新事物与新技术,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时也必须认识到它的“两面性”。在大谷视频画面中,会出现一行小字——“色彩为AI自我学习结果,不代表历史原色”。由此可见,仅仅依靠AI还是无法真正地做到“修旧如旧”,因此在修复旧影片的工作中除依靠AI技术,还需要具有历史知识和审美水平的专家进行具体的考究。

除此之外,基于2017年横空出世的Deepfake技术的AI“换脸”视频,也是网友喜闻乐见的一种影视形式,不少影视剧都因特殊原因进行了后期换脸处理,也就是把另一个演员的脸替换到原来的演员身上,如电视剧《光荣时代》、网剧《三千鸦杀》等,不过由于资金、时间、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换脸效果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一些民间“技术流”在视频网站上发布的影视剧明星换脸效果已经足够“以假乱真”。说到“换脸”,不得不提在去年流行一时的换脸APP“ZAO”,仅上架一天的APP就遭到紧急下架,这要归咎于用户协议中对用户肖像权和隐私权的无视。对于这些“换脸”视频,如果仅作娱乐倒也无可厚非,可一旦被不法分子用作不良和作恶视频,后果会很严重,毕竟如此一来“有视频也不一定有真相了”。2019年11月份,国家网信办、文旅部和广电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AI换脸”视频应予以显著标识,不得利用其传播虚假信息,并建立鉴别和辟谣机制。

技术本无罪,关键看发明创造它的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这艘航船究竟是驶向光明的海岸还是撞向险滩暗礁,全靠人来“掌舵”。相信有了配套的法律规范和保护措施,AI技术能在各领域的人机合作中发挥无穷的力量,创造出更多有趣有用的产品。(田可新 王 畅)

原标题:技术本无罪,关键看发明创造它的人如何利用—— “AI文化”会带来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60214.html

(0)
上一篇 2024-12-03 22:15
下一篇 2024-12-03 2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