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在电影《年会不能停》热播后,春晚小品《导演的心事》也讲了一个演员因为收到领导发的微信“在吗?”,而惶恐不安。
这个惶恐不安的故事在春晚的舞台上演了整整15分钟,
足以说明其背后代表的“领导学”实在具有深刻的艺术探讨价值,
而且全国观众都认可。
看小品的同时也让我的职业病犯了,
如果仅仅只是领导的一句“在吗?”都这么让人犯难的话,
那要是遇到领导问“在吗?我有急事,方便帮我垫下钱吗?”
那这个问题的难度又该上升到哪个境界去?
我们先思考一遍问题:
假如你在面对他人请求垫付一笔款项时,你是否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呢?
- 面对好友,你难免会对这笔未知的支出进行考量吧——万一还不回来呢?
- 面对老婆,你可能会考虑——她这是不是在试探我有多少私房钱呢?
- 即使面对自己的亲儿子,你可能也会想——这小子突然要这么多钱干嘛?是不是学坏啦?
总之,打工人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遇到借钱,真没这么容易拿得出手!
然而,当这一请求来自于你的领导时,情况就可能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你可能会趋之若鹜的把钱借出去,
毕竟咱领导能找咱借钱,
那就说明没把自己当外人!
日后还可能就成自己人了!
这种思考实际上触及到了人性深处的权衡与考量,
蕴含了深厚的社会心理学逻辑。
但有领导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骗子。
骗子们嗅觉敏锐,精准的捕捉到了基层其中的诈骗之机。
“冒充领导诈骗”就是这种灵敏嗅觉的高级表现。
这种高级,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成本低廉与潜在收益之大的反差,
更在于能精准把握并操控受害者的心理,让人瞠目结舌。
骗子冒充领导诈骗,
第一步,是信息收集:
骗子会在网络黑市上批量购买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的价格因人而异,普通群众的信息售价在0.1至0.3元之间,而针对性的精准信息,比如公职人员、中小型老板,则可高达0.5元至3元。
从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差异,我们也能洞见“冒充领导诈骗”骗子们瞄准的精准目标群体是谁了。
第二步,便是实施诈骗的关键环节——拨打电话:
“喂,小王啊,近期工作开展各方面都顺利吗?”
“我的声音你都听不出了?”
娴熟的话术技巧,含糊其辞又具有诱导性的话术,引导你猜测他的身份,
这时如果你内心确实有这么一位夹杂着敬畏和祛魅的领导,而你误将其认为就是他,那你的不幸就来了。
骗子会进一步设局,与你在电话中约定一个第二天的“见面时间”。
至此,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便已悄然拉开序幕。
第三步,索要钱财的环节——发短信:
第二天,当你早早起床打好领带,准备出门拜会领导的时候,突然收到领导的短信,短信内容是,“正在接待上级领导,约好的时间往后推迟两个钟头”。
这时你呼出一口气,暂时缓解了马上要直面领导的压力,马上回“好的,领导,我等候您。”
又过了半个钟,领导再次发来短信说,表示自己正在陪同领导,但亲戚有个急事要办,想麻烦你办一下。
”亲戚找我借一笔钱急用,我转给他不方便,你先帮我垫付一下“
你心想!天大的好机会落我头上啦!,赶紧的,把钱给领导亲戚转过去。这样大家以后就有小秘密啦。有了小秘密就是自己人啦!
这种诈骗手法,绝逼是一场心理大战。
它巧妙地利用了领导关系里上级的权威和下级的畏惧心理,
瞄准了人性的弱点,达成了诈骗的目的。
而且还不断有技术升级,比如后来就不打电话了
而是顶着领导的头像在社交平台上添加你
一样是第一步寒暄,第二步在吗?,第三步借钱的套路。
甚至,截取领导开会的一段含糊不清的视频给你打一个视频电话(未接)
又一个视频聊天(开会中,画质模糊,3秒挂断)
然后再提借钱。
面对这些招,我只能说当马杰克太难了。
本着问题太难就问Ai的思路,我问了一下Ai。
完全没想到Ai头脑如此清醒,竟然做到了 六亲不认 大公无私。
真的,仅凭这一项回答,我就认定Ai暂时代替不了打工人。
借钱这事能这么和领导把颗粒度对齐吗?
等它真的去打工了,看它还敢不敢这么风轻云淡?
来源:终结诈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6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