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内存融合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但今年格外火热。vivo、OPPO华为、realme、中兴等品牌纷纷先后推出了相关技术(也有叫内存拓展)。另外据了解,小米的内存融合技术也将很快在MIUI13上线。
为什么主流手机品牌都对这项技术趋之若鹜?他们宣传的11GB、15GB甚至是19GB的“大内存”究竟能够给手机日常的使用带来多少实质性提升?这应该是现在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一个问题。
大约10年前的“老技术”
通常我们买手机或者是买电脑的时候,下意识就会问一句:要多大内存版本?这里的“内存”通俗意义上有两个含义:RAM(运行内存)和ROM(闪存)。
RAM是与CPU进行直接数据交换的储存容器,可以供用户随时读写,速度较快,但遇到断电情况会丢失存储内容,适合用来短时间存储数据,作为缓冲区进行使用。
ROM(闪存)则是一种长寿命、非易失性存储容器,断电下仍能对存储数据进行保留,作用类似于电脑中的硬盘,用来储存手机里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数据文件。
比如你的手机是“8+256GB版本”,这里的8GB说的就是运行内存。理论上运行内存越大,手机就越流畅,应用多开也能减少卡顿的情况出现。256GB说的自然就是闪存容量,容量越大能存储的应用和文件数量就越多。
而所谓的“内存融合”,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够将一部分的存储空间转化为运行内存。这样当开启多个APP,运行内存不够用的时候,系统能够用这部分的“虚拟内存”存放后台不活跃的应用进程,减少手机运行内存的压力,提升手机流畅度。
根据目前各家已经上线的“内存融合”技术的概况来看,这项技术普遍能够实现1~3GB左右的”内存扩展“,诸如realme GT大师探索版这样的机型,甚至能够实现“12+7”的扩展能力。
之所以说内存融合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是因为大约在十年前Android其实就有了zRAM与swap两个技术来解决手机运行内存不够用的问题。这两项技术从原理上,和当前的内存融合技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zRAM的原理是通过压缩正在运行软件的体积来变相增加可同时运行软件数量,当RAM满载的时候,系统能够将不常用的软件部分代码进行压缩,让原本满载的容量体积变小,空出来的容量可以运行别的软件,需要用那部分代码再进行解压。而swap就是虚拟内存技术,也就是将一部门的ROM作为RAM来使用。
可见,当前的内存融合技术其实就有点类似于swap方案。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部分被分离出来的ROM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频繁读写会带来性能下降的问题,反而会导致手机的卡顿,这在早些年的手机上,其实就有类似的问题出现。
zRAM则需要CPU来计算APP中的哪些代码不活跃,这个过程实际上也需要占用CPU的性能,所以两种方案都各有优劣。
今年以来手机运存芯片的成本飞涨,对于手机厂商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因为用户对于更大内存手机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全行业当前存在一些“运存焦虑”的问题。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主流的手机品牌又在这个时间段将“内存融合”技术重新拿出来的原因之一。
有用,但并不大
那么,经过“融合”之后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对手机性能的帮助有多大呢?
按照我们使用下来的各款搭载该技术手机的经验来看,内存融合技术对手机应用体验帮助是:有用,但并不大。
从根本上来看,通过内存融合的手段来提升手机的“运行内存”,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手机在多应用运行时的流畅度问题,尤其是“杀后台”的问题。但影响这些方面的,更多还是对各家系统对于后台的管理机制,以及对功耗、续航方面的优化策略决定的。
当前的大多数旗舰手机基本都是8GB运存起步,甚至有些旗舰机型已经做到了16GB甚至更高的运存。在手机本身就具备“大内存”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内存融合所带来的流畅度的提升其实并不明显。即便是“杀后台”问题,从我们的体验来看,内存融合技术的方案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事实上,你也别指望一些中低端的机型通过“内存融合”技术来实现由小运存到大运存的流畅转变。这主要是因为中低端机型很多手机采用的ROM还是UFS2.x,甚至还是emmc。
ROM孱弱的性能决定了内存融合技术的性能天花板。用之前中兴手机官方的说法就是:这好比老头乐去适配法拉利,自然没有好的体验。
内存融合技术如果想要获得好的体验,并非只是简单地将ROM划出来。还需要手机厂商们做更多的后台线程的调度算法适配等工作。理论上,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内存融合技术的实力。
运存焦虑依然存在
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如果想要获得更加流畅的手机使用体验。选择一块物理意义上的“大内存”机型可能更具实用意义。尤其是当前手机的软件应用体积越来越臃肿和庞大的背景下,大运存的确能够给手机带来更加流畅的使用体验。
如果你是一个游戏用户,对于这方面的感知可能更为明显。
厂商层面今年开始卖力宣传自家的内存融合技术,其实也跟屏幕层面的DC调光等技术类似,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跟进策略。不少品牌就是本着“别家有,我也要有”的思路来做的。
另外一方面,“流畅”其实也是一个比较难以量化的概念。尤其是“高负载”状态下的流畅,很多人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和场景都有所不同。
理论上,拥有更强的系统底层优化能力的大厂往往在系统流畅度和响应方面做的更好。即便是短期内某一款系统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问题,也能够在后续通过充沛的人力和物力在优化到位。
我相信,随着后续手机厂商们对于系统和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内存融合这样的技术或许会有一些更深入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但目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这台手机虽然只有8GB的运存,但我们能够通过内存融合技术来“增加”5GB的运存,这比某某某机型的12GB运存还要多1GB,比它更流畅。
对于这样的说法,你大可一笑了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6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