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理论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科技论述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我国科技发展任务,提出的一个创造性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既是深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重要体现,更是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结果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为什么无论何种背景下,都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在国家重大战略上。首先生产力的定义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包括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当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时,便成为劳动者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在遥感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产实践带来重大变革。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和民用生产。军用方向包括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视、气象观测等;民用方向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资源调查等。
农业遥感
遥感技术侧重于在大范围,大尺度的信息获取,所以在大范围的农业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美国开始进行实验针对大面积的农作物估产,对其本国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和生产量进行估算,并且精准度达到了90%以上。不仅能够为美国、欧洲这些大农场的农业进行生产管理的指导,同时也为全球的农业发展以及粮食贸易带来了新的思路,以此开启了遥感运用与农业的里程碑。
由于其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等技术特点,农业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监测作物种植面积与长势、作物进行分类、农业灾害监测、作物进行估产等。
水源遥感
地表水源是人类经济社会用水的重要储蓄源,传统的地表水源监测是通过地面监测站网人工或自动获取点上的水体信息。由于地势地形险峻及存在监测盲区等问题,使得监测结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而遥感技术恰恰弥补了这些短板。由于水体反射率较低——小于10%,远低于大多数的其他地物,并且在蓝绿波段有较强反射特性,很容易与其它类型的土地利用区分开。
在现阶段下, 基于多光谱水体遥感影像可以将提取水体的方式分为单波段阈值法、水体指数法(NDWI)以及谱间光谱法三种类型。通过遥感平台对水源进行探测,诊断水体的反射、发射、吸收特征的变化,就可以实现快速地确定水污染的分布状况和位置的水污染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表水源监测的精确程度和效率及针对观测结果做出的决策也随之提高和改善。
夜光遥感
传感器在晚上无法接收到地物反射的电磁波,夜间灯光遥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颗搭载着线性扫描业务系统(OLS)的军事气象卫星,在光电放大能力的情况下,接收到了城镇灯光、极光闪电、火灾、海上平台和船只发出的亮光。
研究表明,夜间光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地区生产总值(GRP)呈正相关,因此夜灯数据作为经济活动指标被实时监测具有实现地区经济评价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16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