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寻觅意义(1)

王德峰——寻觅意义(1)0.写在前面最近和涵子唠嗑,发现王德峰教授又出新书了,立马看了,觉得不错,顺便做做读书笔记。自从一战时候光子拉着我入门阳明心学以来,虽然达不到很懂的地步,但仔细留意生活,发现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这些真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或许在哲学里能安顿好内心。今天翻到虚无主义,突然惊觉,我陷入虚无主义或许已快有两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王德峰——寻觅意义(1)

0. 写在前面

最近和涵子唠嗑,发现王德峰教授又出新书了,立马看了,觉得不错,顺便做做读书笔记。自从一战时候光子拉着我入门阳明心学以来,虽然达不到很懂的地步,但仔细留意生活,发现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这些真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或许在哲学里能安顿好内心。今天翻到虚无主义,突然惊觉,我陷入虚无主义或许已快有两年了。从二战开始,不知道什么时候,陷入了无尽的空虚之中。精神家园能在哲学里找到吗?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有三件大事。一是我们借鉴、改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二是引进了诞生于西方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现代生产关系的体系;三是向西方学习其思想和文化。从西方找来的老师不止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清末开始还引入了西方的哲学。

这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这个进步,其标准是西方设定的,因为我们是被迫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前提,是必须引入市场原则,引入资本的逻辑。

改开以后,我们全面接受了市场的原则,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发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四十多年来,中国人努力地学习资本的逻辑,我们以为,通过进一步地让市场经济健康、正常和完善,就会带来中国的进步。但是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由于资本逻辑的引进进而形成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独立的个人,彼此之间按照以理性做基础的契约原则打交道。这一点,直到今天没做成。以前中国人有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就是一盘散沙的中国人。但是这个“门”是家门,它还是家。家在内部有它的伦理法则,有它的道德价值。

今天这个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沙”也已经分解了。今天的沙粒,是利己主义的个人。于是,信任危机产生了,导致不良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带来这样一个话题: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

1.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语言

在西方诞生的资本,造成了真正的世界史。资本诞生于欧洲,但它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来征服世界,因为资本是这样生存的:资本的生存就是资本本身的增殖,资本一旦停止增殖,它作为资本就死掉了,变成了消费基金。以资本为主导、以资本逻辑为原则的现代人类的经济生活,不可以停止资本的增殖。

由资本的逻辑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是什么呢?是在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于是,人权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原则被广泛地接受。在中国文化中所体现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似乎只存留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了。事情真的会如此演变下去,直到有一天,中国文化以及从中国文化精神中所形成的社会原则只能成为历史的回忆?

资本的全球化不可能夷平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假如夷平的话,全世界的人类只有一种文化精神,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种智慧,这绝不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美好的远景。假如全体人类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种智慧,那就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束。

我们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这一点恐怕是不用怀疑的事。

我们现在要问,为什么这个向西方学习了一百多年的民族,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曾经崇拜西方、向往西方,我们却始终学不成西方人?其根源在汉语。

人比其他动物更聪明,发明出一套符号工具系统,用一个个词语做符号,给外部事物贴上一个个标签,再把这些符号组织在一个句子里面,用一个个句子来保存和传达信息和知识。这种科学观点只是把人类的语言当成符号工具,但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海德格尔曾说:“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是在语言中的经验;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是在语言中的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起来的最基本的生存情感,也是在语言中形成起来的。人的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在他所在其中的母语给他的。所以,只要汉语存在一天,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我们因此仍然是中国人。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的词语,没有一个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

例如“缘分”这个词,就无法译成欧洲语言。“我认识你真是缘分啊”,我很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你马上听懂了,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第一层意思你已经明白了:我认识你,不是我们预先计划好的,偶然性在里边了。

但是我们同时又用缘分来说必然性,例如说:五百年修来同坐一条船。这是要五百年修来的,这是在说必然性了。

缘分这一汉语的词语,把一对对立的范畴——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在一起。在英语中你一定能找得到表示偶然性的单词,也找得到表示必然性的单词,但在英语中哪有一个词同时表示偶然性和必然性?没有的。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差别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

1.2.佛家三句义

《金刚经》中有三句义,在经文中经常出现: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一句,“如来说世界”,就是有一个世界,但你千万别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实体。西方的宇宙观长期以来是实体的宇宙观,实体的最小单位最初称“原子”。后来物理学发现原子也不是本原,里边还有基本粒子,以为找到基本粒子,最终的实体就找到了,但后来发现还不基本,据说还有夸克。总而言之,他们无穷无尽地追问:使世界成立的实体基础是什么?

这个实体的概念,别以为它仅仅存在于我们对物理学的学习当中,它也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但是世界不是实体。所以在三句义第一句“如来说世界”之后,马上就要否定它是个实体的存在,这个就是第二句“非世界”。但是,把这个世界作为实体否定掉了,并非世界就没有了。这个世界虽然不是由实体组成的,但它是缘起组成的,所以有第三句:“是名世界”。

佛教最基本的原理是四个字:缘起性空

何谓缘起性空?比方说,我手头拿的这个矿泉水瓶子,有没有它自身的实体存在?按照西方观点,有。它要被分解为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构成,比方说基本粒子。佛家的观点是,它没有实体性的存在,这叫“自性本空”,没有自己的本性。矿泉水的瓶子怎么来的?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各种条件汇合起来,成了这个事物。这个条件会聚合,也会离散,“缘会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释迦牟尼讲佛理开宗明义,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就是缘起性空。但不要因为性空就执空了。执着于空,又错了。世界作为实体是不存在的,要把它空掉,但世界作为缘起又是要承认的,缘起是真实地。不因为性空而否定缘起地真实性,于是第三句话要说:“是名世界”。

这世界就是一系列缘起,缘起本身要确认为真实。

我们来想一想这三句义之妙义。当我们在恋爱的时候,我们正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丈夫或理想的妻子,我们带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我们自己在心中构成了一种如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理念是柏拉图所讲的“实体”——我带着关于“怎样的妻子才是理想的妻子”的想法,追求了那个女性;那个女性呢,也带着“怎样的丈夫是理想的丈夫”的想法,追求了一个男性;然后他们终于结合了,每个人带着一个实体做标准来衡量对方。

错在哪里?实体本不存在。哪有一个女性是天生的妻子?哪有一个男性是天生的丈夫?丈夫是谁做出来的?是妻子做出来的。而妻子是丈夫把她做出来的。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是交互性关系,缺了一方就没另一方,这种关系叫:。“我就是一个最标准的丈夫,向你走来”,有这种事情吗?其实是我等待着你把我做成丈夫。你也不是作为一个标准的妻子向我走来,你等着我把你做成妻子。我儿子出生的那一天,我知道他把我也生出来了——他把我作为父亲也生出来了。别以为只是我们生了一个儿子,其实,儿子把我们作为父亲或者母亲,也生出来了。哪有一个男性是天生的父亲、天生的丈夫?哪有一个女性是天生的母亲、天生的妻子?都不存在。所以鲁迅先生说得好,他说妻性不是天性,母性和女儿性才是天性。当然,这个天性也要有体现的机会,着机会就是你把女儿生出来,女儿把你作为母亲也生出来。

鲁迅先生讲的妻性是什么?妻性就是母性加女儿性,终于还是缘,总而言之是缘。所以,要破除实体之观念,要懂得这三句义。中国思想,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这三家没有一家有实体观念。

1.3.西方文化的源头

西方文化,要从它的源头说起。源头是,在有哲学之前已有宗教,即原始宗教。希腊的原始宗教构造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奥林匹亚山上,最高的神是宙斯,还有诸神,诸神之间的关系有它的道德法则、道德秩序,希腊人用这样一种原始的宗教和神话,构造出一个和人世间不一样的世界:神的世界。

构造这个神的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人间的秩序有神圣的保证,有神圣性。而中国人不需要这一点,中国人建立的社会秩序是以血缘做基础的,一开始就是亲族制度,然后上升为政治上的关系。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差别?追溯其根源,首先是地理环境。中国是广阔的内陆国家,中国人很快地从游牧生活转入农耕文明,在土地上建立起自然的村落和定居的生活。在一个自然的村落里,人与人的关系都有血缘关系可以追溯。这样一种定居的自然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可以用亲族关系做基础来奠定其社会秩序。

古希腊的文明是爱琴海文明,多岛屿的地理区域,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个部落为了寻找更好的自然环境,殖民到另外一个岛屿上去。海上殖民运动频繁发生,于是,不同的部落会在同一个岛屿上相遇,他们如何和平共处呢?他们无法像中国人那样按照血缘关系、亲族制度来构建社会秩序,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契约

但契约是人定的,也可以被人破坏,所以要让契约神圣,其方法就是构造一个神的世界。用神与神之间的秩序、道德,来规定人间的秩序。让人间的秩序有神圣性,这就是西方在哲学之前的宗教的基本任务。

宗教的本意是什么?是恢复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人类社会的罪恶都来自人破坏了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于是人受到了惩罚,而重建这个契约,就是宗教。重建人与神之间的契约就是宗教的活动。

这一点告诉我们,在西方哲学起步之前,西方的宗教思想已经区分出两个世界了: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神的世界;一个此岸,一个彼岸。然后哲学才起步。哲学起步后不久,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的人物,后来又有了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建立起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柏拉图的哲学,概括地说,就是:理念论

柏拉图不再用宗教的语言说话。他凭理性说话,要用理性的语言同样构造出一个彼岸的世界来,这个世界就是理念世界。

按照理念论,每一个感性的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比如说,这匹白马、那匹黑马,都是对马之理念的模仿。当然,模仿出来一定不完善,一定有缺陷。由柏拉图的理念论产生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因为现实世界由感性事物构成,而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天下没有任何一把具体的锤子,可以被称为锤子之理想。

所以,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模仿,并且一定不完善,于是又一个重要的结论来了:现实世界的缺陷来自它跟理念之间的差距,所以世界应当被改造

西方自从柏拉图思想成为传统以后,改造世界的要求就不断被提出来,为什么?

第一,现实世界被发现又缺陷。怎么发现的?因为心中有理念,拿理念来对比现实,现实就有缺陷了。第二,有了缺陷怎么办?改造它,让它更接近理念,这叫进步。

所以,西方一定提出历史进步论:世界应当被改造,因为它只是不完善地模仿了理念,要克服它的缺陷,而每一次克服都带来一次进步。

理念论表明西方文明跟中华文明有根本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可曾想过要改造世界?今天确实想了,这是因为受西方的影响,以前只想到天人合一。

在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当中,永远发展不出西方的技术来。我们改变自然物的方法不是处理它,不是改造它,而是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其原则是艺术。

由于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在资本的要求下发展出以技术来改造自然的要求,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它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还有另一个成果,就是人类以理念论的原则来构建社会秩序。现在的社会秩序不再按照宗教的法则来建立,社会生活不再有唯灵论的光环、神圣的光环,一切社会组织,不是暗示着个人向更高的精神价值攀登的道路,而是一个平面化的、理性的架构,社会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它组织的秩序都是按照理性来建构的。为什么要按照理性来建构,并且大家都接受了这一点呢?唯有一个理由:效率

这样的社会秩序,这样的组织内部的秩序和制度,我们接受它的原因就是:理性的安排给我们带来了效率。于是社会世界的非灵化也就完成了。

1.4.中西之比较

西方文化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柏拉图主义。它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并广泛深入地影响了非欧洲民族。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我们有佛教,而且佛教还中国化了,但佛教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宗教,因为它是无神论的:佛教没有神

其实佛、菩萨、罗汉……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普通人修佛可以修到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阿罗汉,第二境界是菩萨,再往上走,是佛。佛不是神。释迦摩尼是普通的人,Buddha这个梵文单词被翻译成佛,它的本意是觉悟者。所以,佛就是觉悟者。

我们现在还不是佛,是因为尚未觉悟,但是我们都有佛性。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所以佛教是无神论的。

佛性不是神性。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中国思想跟西方思想,根本差别在哪里?简单来说,儒道佛三家都论道,都没论出两个世界来,我们中国人只有一个世界。

天道在哪里?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它不脱离人民生活。所以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道不远人。

天道不在彼岸世界里,天道就在人民生活中

四书的次序是先《大学》,后《中庸》,后《论语》,后《孟子》。《大学》为什么放在第一篇?因为它是“初学入德之门”。开篇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被称为“三纲领”。这三个纲领能表现出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

明德是我们本有的仁心,我们每个人都有。最早把这件事讲出来的是孟子,他说人心有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本性具备的,所以可称为“明德”。

我们把这个思想跟西方思想比较一下,特别是跟西方基督教比较一下。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人本有的是罪,是原罪,不是明德。所以人的希望在于信仰上帝。侍奉上帝、敬重上帝、敬畏上帝,等待上帝对这个有罪的灵魂的拯救。我们自己的灵魂,对于我们自己的罪孽是无能为力的。

而中国儒家思想一开始就讲明德。但是我们会遮蔽明德,因为在现实世界当中,人还有器质的一面。明德是天地之性,肉体给我们器质之性。食色性也,我们要饮食,要男女,我们有各种趋利避害的要求,这一切,都有可能让我们的明德被遮蔽。于是有一个功夫必须要做,叫明明德。明德,我们都有,再度让它呈现出来,是明明德,儒家称之为复性之功夫。

儒家讲的修养,就是复性:恢复我们本有的明德,让它呈现。真理不要到外面去求。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明明德怎么明?《中庸》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的明德跟天道贯通,那么,天道在哪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苦思冥想,能够把德明出来吗?不是的。

第二条纲领是:“在亲民”。

亲民是明明德的途径。进入和体察人民生活,叫亲民。真切地体察人民生活,是明明德的唯一途径。“大学”就是大人之学,不做小人,做君子。做君子一定要关怀天下,体察人民生活,这就叫亲民。

第三条纲领是“在止于至善”。讲人生的最高目标,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完善。

回过头来看《大学》开篇。第一,讲明明德是复性之功夫。第二,这个功夫哪里去做?体察人民生活,真切地领会在人民生活中体现的天道,然后身体力行,以达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完美,“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三纲领。

把这三纲领跟西方思想,例如柏拉图学说比较一下,差别很清楚:真理不悬在现实人世之外,而就在人世之中。

同样,把佛学中国化的惠能,讲过这样的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在世间,天道在人民生活中,众生的烦恼以及克服烦恼的努力,就是天道之体现。用惠能的话来说,“烦恼即菩提”,不要害怕烦恼,烦恼倒是用来修行的,烦恼是修行之资具。

我们拿中国思想来跟西方思想做比较,所达到的最基本的认识是两条:第一,在中国思想中并不包含此岸世界于彼岸世界的区分。第二,中国人所能接受的真理,不是逻辑的真理,是生命情感的真理。

后面这一条,要专门地说一说。《中庸》的第一段是这样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命之谓性”,我们人的天性是从天命下贯而来。“修道之谓教”,我们并不是少数那种圣人,圣人不需要教化,大多数人都需要教化,所以要修道。“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片刻都不能脱离的,“可离非道也”,天道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都有天道在其中,你不能说生活归生活,或者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可以干,不可以的,天道也在这里边体现的,所以不可以须臾离之。“故君子慎其独”,你不欺于暗室,你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做什么事情都没人看见,可以肆意妄为吗?也不可,因为你过的是人生,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都是天道在其中,所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就是提醒、警告,我做什么事情人家看不到,你也要慎重;“恐惧乎其所不闻”,你做的事情没传出去,你也要恐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我们来看天道的内涵。中国哲学讲的天道,绝不是如柏拉图讲的理念,也不是西方近代哲学讲的理性的法则。天道在哪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心里活跃的是喜怒哀乐,全部丰富的生命情感都在内心。“发而皆中节”,生命情感一定会表现出来,但每一次表现都要恰当,不过分,叫“中节”,叫“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在我们喜怒哀乐的生命情感中。天下之大本不是理念世界,也不是现在的科学所揭示的所谓自然的规律等等。天下之大本是我们的生命情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情感,一定会表现出来,而且肯定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如果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生命情感的表现都是中节的,就是“天下之达道”:社会生活跟天道一致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人民生活达到了中和,那么天与地的关系就是正的,而万物也都有了生机。

这里面我们读到了中国哲学所讨论的真理。中国哲学所讨论的,无一不是生命情感的合适问题以及它如何升华。中国无宗教,中国有哲学,而中国的哲学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哲学,尤其不同于欧洲哲学。因为中国的哲学是升华人生情感的哲学。所以中国哲学讲到底是人生哲学,这人生哲学不是给我们一些干巴巴的理性规则,而是诉诸我们的生命情感本身,把它的真相说出来,让我们去体现、去发挥生命情感的时候都中节,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目标。

那么人生哲学意味着什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里面全是诗歌,全是表达人的生命情感的,都是喜怒哀乐。孔子赞扬它“思无邪”,无邪什么意思?诚。一个诚字,什么意思?性情之正。

让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我们站在大地上的,绝不是我们头脑的理性,而是生命情感。西方的哲学,把人类心灵当中的情感放得很低:第一等级是理性,第二等级是意志,第三等级才是情感,放得太低了。中国哲学恰好是相反的,把生命情感提到根本的位置上来。若我们的行为在社会生活当中带来的不是破坏和灾难,而是带来和谐和幸福,是不是因为我们生命情感的运用是正的?

我们不要以为,可以用冷冰冰的理智思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情感之中。我们不是恰好拥有了一份欢乐,当我悲哀的时候,我就是这份悲哀。而不是我有一个冷冰冰的与情感无关的“心灵的实体”此刻恰好处于悲哀的状态,然后我把这个状态排除掉,没这种事情的。生命情感之方方面面就构成我们的心。如果它正了,佛家叫本心。所以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之用力所在,是使我们的生命情感合适和升华。

中国的人生哲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教科书,是人生的教科书,而不是理论的书。中国哲学的典籍,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的,因为它涉及我们心灵本身的种种生命情感。你读的懂这一段,是因为你有过这一份生命感受;你读不懂那一段,是因为你的人生还没有那份感受。

中国哲学的著作,它的文字表达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充满了形象、比喻、例证、暗喻,有文学的价值。先哲的一句话,并不是他推理出来的,他是直接告诉你的,你需要慢慢去体会。中国古代的圣人把他直接所见的说出来,这叫直觉的真理。

中国哲学典籍给出的,全是这些东西。先哲直觉到的那些真理,我们可以拿来做我们的推理的前提。先哲之所说,既是他之所见,是心灵的悟道、伟大的哲思。

举个简单的例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老子讲的。假如你问老子:为什么反者道之动?你推给我看看?老子说,我看到的就是反者道之动。

它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之法则的直接的领会。然后我们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做推论,结果推出很多东西。

首先,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反者道之动,就是认识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推出道家为人处事的两条通则。

第一条,如果你要得到一个事物,你就要从它的反面开始,因为反者道之动。你要强大,必须从弱开始;你要高,必须从低开始。所以,一个中国人如果懂得道家的思想境界,他开始做事时一定低调,及其低调,低调道让你觉得他不存在。

第二条,若你要长久地保持一个事物,就须让这个事物包含它的对立面。因为反者道之动,一个事物如果没有能力包容自己的对立面,它很快要结束。

年轻的一代学西方的科学较多,与中国的智慧疏离长久了,其实我们还得懂这些道理。我们希望一路顺风,我们希望没有挫折,我们希望没有人反对我们……你要知道,谁反对你,你应该高兴,你获得了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只要你做的事情时正当的。但是——谁保证你正当?儒家。

道家不跟我们讲道德理想。道家教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自由一点,自在一点。好和坏,它不讲;善与恶,它不讨论。所以我们如果光有道家,是不行的,很可能形成一种奸猾的人生态度,是非不分。

我们怎么运用道家的思想?必须有儒家做根、做基础、做前提。儒家告诉我们要明明德,要亲民,要止于至善。

中国人未来的生活也将在这条路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32401.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